APP下载

预见性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18-10-21杨淑芳

健康周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抢救应用效果

杨淑芳

【摘 要】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及社会对医疗服务和医学技术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急诊科,其患者多具有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等特点,因此,及时地进行治疗和开展高效的急救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点。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模式;急诊科患者;抢救;应用效果

1 临床资料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来源为2015年5月-20107年5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急诊科收治的行抢救处理的患者170例,所有患者均满足急诊相关的标准。170例患者中男性102例,女性68例;年龄为22~77岁,平均(52.14±9.79)岁;在疾病类型方面,其中58例为心血管疾病,52例为消化系统疾病,26例为呼吸系统疾病,30例为创伤,4例为其他。

1.2方法

采用查阅取证的方式对急诊科行抢救的患者进行护理措施的决定,同时依据常规的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并对抢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见性护理。最大程度地避免护理过程中存在引起或加重病情的因素,针对患者可能存在的并发症进行预见性护理。采用自身对照的方式对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模式前后SDS评分及SAS评分,并观察患者抢救成功率、抢救满意度以及抢救时间、医患纠纷发生率等与以往临床未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时情况的差异。研究数据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差异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3结果

实施预见性护理模式前,患者SDS与SAS评分分别为(62.64±8.59)与(62.13±8.94),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后,患者SDS与SAS评分分别为(26.16±4.31)与(44.29±5.91),与实施前相比,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后SDS与SA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统计,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后,患者抢救时间为(14.72±4.41)分钟,与以往未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前抢救时间(24.16±9.36)分钟相比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后,抢救成功107例,占62.9%,抢救有效53例,占31.2%,抢救失败10例,占5.9%。抢救过程中,168例患者表示对护理质量满意,满意度为98.8%,期间未发生医患纠纷。

2 预见性护理模式

所有患者均给予预见性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包括如下:①护理人员配置的预见性调整。通常情况下,临床护理人员方面的配置方面表现为白天多、夜晚少的状态,进而致使急救患者在晚上抢救时存在护理人员工作密集、人手紧张的情况。针对临床护理人员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白天与夜间行急救措施的患者无差异的状态,因此,本研究对夜间护理人员的配置进行了预见性增加,特别是进行了经验较为丰富、专业素质较强护理人员的增加,通过对护理工作责任分工、护理流程的有效梳理,以使抢救过程的繁忙状态有所降低,使抢救时间有所减少,以有效提高抢救效果。②通过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对抢救流程进行预见性地制定。患者在入院后,护理人员需正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对患者与家属对疾病的描述进行认真倾听,并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关注。对日常急诊中需要抢救的重要疾病及护理流程进行及时梳理,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求助,通过总结分析相关案例做出预见性处理方案以有效处理后期同样状况的发生。医院护理管理部门需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定期的紧急状况培训,以使患者对突发状况应对能力的提升。③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预见性地心理辅导。急诊科患者在行抢救工作过程中,患者及其家属心理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因此,护理人员需对其进行预见性地心理疏导,以使患者不良的负面情绪得以缓解,如采取讲解的方式、宣传册的发放等方式,使患者对抢救过程形成正确认识,通过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以使治疗效果提高。④抢救过程中涉及到的医疗器材及药品进行预见性地准备。通过临床以往出现的问题总结发现,急诊科患者行抢救工作失败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为抢救过程中仪器设备出现故障或药品配备不全导致。针对上述情况,护理人员应对急诊抢救的器械及药品进行预见性准备,为使抢救时间缩短,护理人员应将抢救中涉及到的器械與药品提前准备到位。

3 讨论

为使医院的急诊护理能够对急诊患者抢救的要求得到满足,现代医学要求急诊护理流程有所优化,并提供更多的护理学相关的知识点。对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优化的主要目的是使各个抢救环节的时间有效缩短,并提升抢救成功率。本研究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首先对急救器械与药品进行准备,在患者被接收后,护理人员与医生共同对患者及其家属对病情陈述情况进行听取,然后预见性地准备可能用到的急救器械与药品,以使急救的效果有效提高,并使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处于稳定状态。其次,预见性护理模式具有一套科学的救治思路,主要是通过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并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危险状况进行合理预测,开展患者急需的对症处理,内容包括呼吸困难患者吸氧、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等。完成患者病情的初步评估后,预见性调整护理人员配置情况,同时对所需器械、药品进行准备,使护理工作流程明显强化。此外,预见性对急诊科常见的急救病种进行特殊准备,如制定该病种的专项抢救护理流程等。最后,通过对以往临床急救经验的总结,预见性地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进行预案处理。本研究结果显示,与以往未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相比,对急诊科患者在抢救中行预见性护理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与抢救满意度,明显降低抢救时间与医患纠纷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4 结论

急诊科是医院较为特殊的科室之一,其收治的患者大多具有病情变化迅速,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给临床急救护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研究证实,在急诊科实施预见性护理,可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付建兵.关于急诊急救的问题的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5):745-746.

[2]叶慧丽.预见性护理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4,12(1):113-114.

猜你喜欢

抢救应用效果
抢救1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者的护理体会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 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手术中个性化心理护理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
健脾扶正汤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分析
俄召驻外代表开会“抢救”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