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情志变化易致胃腑疾患

2018-10-21杨杰王春莲

健康周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素问情志肝气

杨杰 王春莲

【摘 要】中医认为,情志不舒、过度忧郁等会导致肝气失调,并伤及脾胃,使气血失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这样就会诱发各种肠胃疾病。

【关键词】七情变化;易致胃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中云:“若五脏内动,汨以七情,则其气痞结,聚于中脘,气与血搏,发为疼痛。”虞抟在《医学正传·胃脘痛》中言“胃脘当心而痛?未有不由清痰食积郁于中,七情九气触于内之所致焉。”

七情,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中医认为它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直接致病的。但是,倘若情志活动太过,那就必然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导致全身气血紊乱。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又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都说明了七情的过度偏激对人体的气血、脏腑均有一定的损害。例如吃饭的时候如果一谈论起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那么吃饭马上就没有胃口了。还有在生活中一出现不顺心的事情,往往会茶不思饭不想,不仅如此,甚至还会出现腹部饱胀感,有时候还可能出现疼痛、暖气、胸闷等症状。其实这都是精神因素对肠胃的生理功能产生的影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思伤脾”。中医认为,思为脾之志,古人也有“苦思难释则伤脾”之说,如过度思虑,可使脾气郁结。气结则胃呆,胃呆则不食,胃纳减少,水谷之精微则无从产生,反而造成脾气虚衰,运化无能,导致一系列的胃病发生。

中医认为,情志不舒、过度忧郁等会导致肝气失调,并伤及脾胃,使气血失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肠胃的储存和排空功能受到影响,这样就会诱发各种肠胃疾病。如长期的心情不顺畅、精神紧张就会引起脾胃功能失调,导致食欲不振、脘腹胀痛等症状。而愉快的心情,则会促进肠胃的消化功能、开胃进食。所以胃病患者平时应该有意识地注意调节自己的情志,通过调节情志来对疾病进行心理治疗。

近代不少专家学者通过临床研究,认为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频繁的七情刺激所致,特别是忧思恼怒,引起肝胃不和,气滞血瘀,气血失调。因此,在胃病的预防上要重视精神与饮食的调摄。一旦患病更应注意乐观、开朗,在治疗上采用疏肝和胃之法,通过恢复肝之疏泄功能,调畅情志,达到治愈胃病的目的。

1 过怒

“怒”,指人一旦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或因事未遂,而出现的气愤不平、怒气勃发的现象。中医讲,肝气宜条达舒畅,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逆。忿怒伤肝,肝失疏泄,则肝气横逆,势必乘克脾土,影响脾气的升清及运化。故当人生气后,人们常感到胁痛或两肋下发闷而不舒服;或不想吃饭、腹痛;甚至出现吐血等危症。中医术语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曰:“怒气并于肝,则脾土受邪”,临床上郁怒伤肝,肝郁化火,也可犯胃,或致胃火上炎,或灼伤胃液,而成胃阴亏虚,或致胃气郁滞。正如《血证论》所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泻中满之证在所不免”。

现代医学也认为:人处在极度精神紧张的情况下,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或形成消化性溃疡。因此,从健康的角度出发,最好的办法是尽量戒怒,因为这对人对己有益。

2 过忧

“忧”,指忧愁而沉郁。表现为忧心忡忡,愁眉苦脸而整日长吁短叹,垂头丧气。《灵枢.本神》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忧伤肺”,忧为肺之志。

若过度忧愁,则肺气郁滞,累及脾胃,其健运失职,波及胃腑而出现脘腹痞满,不欲饮食等病 证。正如清代医家沈金鳌言:“忧者,肺与脾病也,忧为肺病,肺与脾同称太阴,同引气以给众脏,肺即成忧病,则闭结不解,气困于内”。

3 过思

“思”,就是集中精力考虑问题。如果思虑过度,精神受到一定影响,思维也就更加紊乱了。诸如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病,大多与过分思虑有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思伤脾”,《素问·举痛论》云﹕“思则气结”。中医认为﹕过思则伤脾,脾伤及胃则吃饭不香,睡眠不佳,日久则气结不畅,百病随之而起。因此,对待社会上或生活中的某些不解事情,最好就不要去过度思考,否则心中不顺则有可导致“气结”,继而出现胃之疾患。

所以,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脾胃气衰,元气不足……阴火得以乘其位”,说明情致过度是导致消化系统“损耗元气”,使脾胃功能衰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到防忧过度,使脾胃有一个良好的运化功能的环境。

4 结语

胃病患者要特别注意把握自己的情绪,注重对自己病态心理的调节,通过调节情志来对疾病进行心理治疗。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防怒、防忧、防思虑过度,使胃有一个良好的运化功能的环境。

胃病患者在治病时首先要安定自己的情绪,转变心态,树立必愈的信心和勇气,敢于同疾病做斗争,不要让疾病的痛苦及一切不良情绪来控制自己。经常保持心情开朗,使自己经常处于一种和畅、坦荡、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就一定能战胜病魔,

[参考文献]

[1]王洪图.《内经》,中医药高级丛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

[2]危北海.有关脾胃学说的理论探讨及临床诊治经验.中医学刊,2006,

[3]杨杰.自拟和胃止痛汤治疗胃脘痛128例临床研究.世界中医药,2012,7

[4]杨杰、王春莲.试论痰瘀同病同治探究.健康周刊,2017,7

作者简介:杨杰,讲师,四川三河职业学院宣传信息科科长,合江少岷职校医学教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痰证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发表各类文章400余。

王春莲,执业中醫师,合江少岷校医学教师,发表各类文章20余篇。

猜你喜欢

素问情志肝气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自拟疏肝和胃汤加味治疗肝气犯胃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春季养肝食何“味”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对慢性盆腔炎患者实施穴位贴敷+情志护理的效果探析
辨证论治五行理念下中医情志疗法对宫腔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
肝气郁结是肝病吗?
我家秘方
从太阳气化的角度谈咳嗽的机理
玲珑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