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中医“和”的思想处理人与社会关

2018-10-21李国臣

健康周刊 2018年4期

李国臣

【摘要】人与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类的健康、疾病康复、预防。用中医“和”的思想处理人与社会关系,有助于提高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应对和适应能力,保持身心健康,实现社会的和谐、良性、持续发展。

【关键词】“和” 社会关系 中医思想

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着人类的健康、疾病康复、预防。随着社会的现代化,重利益、多竞争、变化快的人际关系,使许多人心身处于高应激的状态,从而导致心理、生理紊乱。轻的会出现头晕,头痛,失眠,胸闷,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工作效率很低,严重的会导致失眠、厌食、精神分裂症、甚至会自杀。研究表明糖尿病、癌症、高血压等疾病也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1]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或异常,而且要生理、心理以及社会交际各方面都保持完好状态或最佳状态。

中医重视人与社会关系的“和”,并给出了“和”的途径,《灵枢·逆顺肥瘦》提出“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的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要求人们在社会上生活要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以从顺,各从其意,皆得所愿。”人人“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从而“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德”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处世的正确的原则方法。这里重点强调了一个人要想祛病延年、健康长寿必须从根本上树立与品德息息相关的正确高尚的立身处世原则,有的研究认为[2]从更深远的眼光来看,应当从修心上去下工夫。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却病十法》说“家室和睦,无交谪之言……众生各有病根,常自观察克治……高人良友,讲开怀出世之谈……”强调了人要善于和良友沟通来往,要协调好家庭成员的关系,并且提出这是却病的重要方法。如果一个人总是:“怨天尤人,广生懊恼,忧思想慕,处事乖戾” 就会很难治疗。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大全·养生余录·养生主论》指出“倘居上而骄,为下而乱,在丑而争,思无不邪,言必纵欲,窃仲尼之冠佩,掩盗跖之忍残,苟侥幸而免于刑戮,则欣灾危昏梦之间,游魂为变之际,意光业镜,次因缘再托人身,而又私计人我,残贼天真。报缘既尽,新业已成,复入轮回,备偿夙债,不失人身则幸矣。”则用因果报应论来告诫世人要遵守高尚的美好的为人处世原则,其虽然是唯心的观点,但在当时的社会仍不失积极意义。

《古今医统大全·养生余录· 总论养生》也说:“人之情性为利欲之所败,如冰雪之曝日,草木之沾霜,皆不移时而消坏矣。冰雪以不消为体,而盛暑移其真;草木以不凋为质,而大寒夺其性。人有久视之命,而嗜欲减其寿。若能导引尽理,则长生罔极。”强调人不能过于追求自我,还要懂得给予、舍弃。《古今医统大全·保圣纂要》说:“世人不终耆寿,咸多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忿争尽意,邀名射利。聚毒攻神,内伤骨髓,外乏筋肉,血气将无,经脉便壅。内里空疏,惟招众疾,正气日衰,邪气日盛矣,不易,举沧波以熄炷火,颓华岳以断涓流,语其易也,甚于兹矣。名医叙病论尽无事者,夜不张道人年几十旬,甚翘壮也。云: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听,莫强饮食,莫大醉饱,莫大忧愁,莫大悲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再一次强调了“和”的重要性。

明代大医家龚信《古今医鉴·卷之十六劝善良方》写到:“失气失其平谓之疾,则气疾之偏者亦谓之疾。今人有过不喜,人规讳疾,忌医者多矣。然为人大要不过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八者而已。余于暇日撰择二十四味良药,着立一方,名‘千金不易丹,令人日服一剂,每服用屋漏水、新良姜同煎,其味深长最宜详玩。又以是八者成口占八绝,临服时歌以咽之,勤嚼细服,厥疾自廖矣。谨奉四方贤士,慎勿以毒药苦口弃而不服,自甘于贞疾也己”。其“千金不易丹”方为:“为父要栀子、为子要香附、为母要莲子、为子要知母、为兄要地榆、为弟要抚芎、为臣要钟乳、为官要荆芥、夫妻要合欢、媳妇要慈菇、朋友莫阿胶、妯娌莫辛夷、为人要君子、待人要枳实、存心要浓朴、贻谋要远志、乡邻要李仁、贫穷要甘遂、为富莫狼毒、临财莫枸杞、义理要决明、读书要官桂、往事要苁蓉、遇事要蜀葵”方中用中药的谐音来指导父子、兄弟、朋友、妯娌、婆媳、邻里和睦相处,寓教于乐,紧扣中医特色。

其配合“千金不易丹”使用的八首诗是:“(孝)游子天涯欢久违,思亲每望白云飞,昊天罔极恩难极,翘长官空泪满衣。(弟)伯仲贤名亘古今,埙篪迭奏意尤深,俾余怀抱期相和,不在声音只在心。(忠)三顾茅庐恩欲酬,出师未捷竟淹留,功名却负英雄愿,一点丹心死不休。(信)范张三载约如期,千里云山竟不辞,客至主人鸡黍熟,交游到此是相知。(礼)周公礼乐欲如何,治国安民贵用和,古往今来遵圣道,万年芳躅镇山河。(义) 吾生最爱范公贤,却為宗人立义田,千顷恩波遗后世,百年谁后更依然。(廉)解缓归来卧北窗,飘然白日到羲皇,门垂五柳交游息,靖节高风趣味长。(耻)不食周禄秉忠竭,甘贫去采阳山蕨,此心耻与污者同,千古清风吹汉月。龚信最后强调说:“圣人千言万语教人为善,余特立二十四味劝善良方,尤揭其大者八事,以告人观者,幸咀嚼方歌,意味亦未必非进善之一助也,敢曰诗云乎哉”对人如何与社会和谐的论述生动活泼,特色鲜明,在今天仍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中医学,自古至今一贯重视人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水准。深刻挖掘、发扬中医 人与社会“和”的思想,有助于提高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应对和适应能力,实现社会的和谐、良性、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梁红.十五种身心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调查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266

[2]位燕.试论《内经》中的“德全不危”.四川中医,2007;25(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