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伤寒家—祝味菊

2018-10-21付琳

健康周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伤寒论

付琳

【摘 要】祝味菊,浙江绍兴人,民国时期伤寒大家,中西医汇通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伤寒质难》最为突出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广。

【关键词】祝味菊;《伤寒论》;《伤寒质难》;正气观;五段八纲

祝味菊,作为民国时期的伤寒大家,其学术思想及医改的倡议为中医的发展和创新奠定了基础。祝味菊提出中医医改,是近代史上中西医汇通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学术上他褒参中西,融汇贯通,在《伤寒论》的基础上首提“八纲”,独创“伤寒五段”和本体疗法,崇尚温阳扶正,重识四气五味,临床善用姜附,创多种温热潜阳法,五段辩证及本体疗法,提出治病应以人为本,匡扶正气,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祝氏著有《伤寒新义》、《伤寒方解》、《病理发挥》、《诊断提纲》等著作,其中《伤寒质难》是他学术思想的代表作,开拓创新,给予后世学者深刻启迪。

1 祝味菊及其主要的医事活动

祝氏的籍贯(浙江绍兴),生于光绪十年甲申年九月十三日,曾入军医学校学习西医又东渡日本考察医学,1924年祝味菊沪上行医,开始了他的主要医事活动,先后发表文章《改进中医程序之商榷》、《中西医学概论》指出中西医各自所长。开创了中西医融汇临证之先河。开创了自己独特的治人为本的理论体系,创温阳扶正以“劫变救逆”的论治原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用药风格,因善用附子被称为“祝附子”。40年代初完成的《伤寒质难》是祝味菊的学术代表作,体现了他主要的学术思想,从内容来看,该书除首篇“发凡篇”之外,其余诸篇可分成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对伤寒病的理论探讨,后一部分是按照伤寒六经为序,分经讨论病症及诊治。祝氏在书中突破了传统的《伤寒论》研究模式,以问答的形式阐发了祝氏对仲景学说的见解。

2 祝味菊的学术渊源

祝味菊所受学术思想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其一是祝味菊对《内经》和《伤寒论》学术思想的继承;其二,祝味菊中西贯通的学术经历和思想;其三,受郑钦安“扶阳”理论的学术影响。

3 祝味菊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伤寒论》的认识和发展

3.1祝氏对《伤寒论》病因病机的发展及认识

祝氏在《伤寒质难》中提出有机之邪和无机之邪,言:“邪有无机、有机之别;无机之邪,六淫之偏胜也,风寒暑湿燥火,及乎疫疠尸腐不正之气,凡不适于人而有利于邪机制繁殖者,皆是也;有机之邪,一切細菌原虫,有定形,据生机,可以检验而取证于人者,皆是也”。[1]以补充解释中医的病因病机理论。与现在的有形之邪和无形之邪相类似,并且他在“肠伤寒”中提出细菌病因学说,当时可谓独树一帜,也为后世伤寒论不同观点的病因发展开创了先河。他认为六淫属于无机无形之邪,只是一种刺激因素和诱因。细菌等有机之邪才是致病因素。但他不否定六淫可单独致病,他说:“仲景之所谓伤寒,指广义之外感。外感因气候失常,体工失调而病,不必有细菌也”。只是单纯的无机之邪实为少见。祝氏认为“伤寒之成,有形有机之邪为主因,无形无机之邪为诱因,彼二邪,每狼狈为奸,伺人于不察也。”这种有形之邪和无形之邪合并的西学病因观,在当时,对推动中医理论的创新发展,使中医走向科学化,有极大影响。

3.2六经五段论与《伤寒论》

祝氏一生研究《伤寒论》,继承发扬仲景学术思想,在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基础上首创六经五段学说,根据疾病邪正相争的特点独创。他认为一切外感,无论有机或无机之邪侵犯,正气势必抗邪外出,抗邪趋势不外乎五种阶段,"太阳之为病,正气因受邪激而开始合度之抵抗也;阳明之为病,元气喷张,机能胚盛,而抵抗太过也;少阳之为病,抗能时续时断,邪机屡进屡退,抵抗之力未能长相继化太阴、少阴之为病,正气懦怯,全体或局部之抵抗不足;厥阴之为病,正邪相搏,存亡危机之秋,体功最后之反抗也[1]"即,太阳为抗邪之初,少阳为抵抗不济进退反复 ,太阴少阴为抵抗不足,厥阴为抵抗败落。此五种阶段是正气由盛到衰,抗邪由强到弱的由来。所谓六经证候,亦不出五段范围。祝氏认为,伤寒六经辩证,是人体抗邪所发生的六大类证候类型。六经所固定之证候并不能概括所有病邪症状,故他以五段言病理,成为祝氏的特点。

3.3本体疗法与治“人”求本论

祝氏在匡扶正气的基础上提出“本体疗法”人体发病既是邪正相争,而人体皆有自愈机能,受邪后症状为正气抗邪的表现,治疗的目的是要帮助正气抗邪,即自然疗能,就是所谓的本体疗法,中医治疗是辅助正气,主要在于治“人”,而非治病。如祝氏言“吾人既未能直接除去病原,则当扶持体力,协调其自然疗能,此一贯之道,凡病皆然,不独伤寒而己也”。治病当先扶正,使其抗邪有力,自身可迫邪外出则病愈。《伤寒论》的辩证中也主要分为邪实正盛和正虚邪实两部分,可看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都要以固护正气为本,祛邪为标,祝氏提出首要以治人为本,通过调整人体的自热疗能以达到控制疾病的效果。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上,建立匡扶正气、调整阴阳法,使阴阳协调达到抵御外邪的作用,从而体现治本必先治“人”的学说。

4.《伤寒质难》与八纲辨证

祝氏在《内经》、《伤寒论》八纲辨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八纲辨证体系,明确的归纳了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祝氏“言杂病,以八纲为指南;言伤寒,以六经为纲领”。[2]并且以正气为本,融合贯穿八纲辨证,使正气、八纲、五段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观,创立五段八纲的辩证体系,他重新认识邪气之寒热,他认为并非邪有寒热之分,而是体工反应不同。八纲辨证主要在于正气的表现,人体发病之寒热表现主要由于体工反应差异,即邪正相争之势分为五段,体工反应表现则有八纲。

4 总结:

祝味菊一生研究伤寒理论,是中西结合汇通派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之一。为《伤寒论》的继承和发展做出历史性的贡献,尤以《伤寒论》的六经辩证为基础,首提“八纲”、独创伤寒五段和本体疗法,善用附子而开创温潜法,他既继承和发扬了仲景学说也是沪上“火神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伤寒质难》更是开拓创新,以科学的中医诠释《伤寒论》,是启迪后世的佳作。

参考文献

[1]祝味菊.伤寒质难[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

[2]李墓,许建华.海派名医祝味菊学术思想探析[J].江宁中医杂志,2014,14(05):882-884.

猜你喜欢

伤寒论
百师千徒传承工程开讲《伤寒论》
麻黄类方在小儿肺系疾病中运用探讨
浅析《伤寒论》之烦躁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关系之辨析
仲景通阳利水法治疗小便不利刍议
刘炳凡《伤寒论》教学录音资料数字化保存及应用研究
《伤寒论》恶寒症探微
《伤寒论》重言词医理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