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沙坨油田难采储量动用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8-10-21潘殿友

中国化工贸易·中旬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储量油藏储层

摘 要:黄沙坨油田属于火山岩油气藏。油田探明地质储量2171×104t,其中难采储量252×104t,主要分布在北部小24井区和东南部等周边地区,目前油田主体部位裂缝发育区油井处于高含水低速开发状态,而难采储量一直未得到有效动用,通过研究,确定了实施复杂结构水平井来动用火山岩难采储量的部署思路和技术对策,取得了很好的开发效果。

关键词:难采储量地区油藏地质;难采储量技术

1 油田概况

地质特征:黄沙坨油田位于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中段,属于边底水块状裂缝型粗面岩油藏,油藏埋深2800-3300m,储层厚度145-500m之间,储集空间具有缝洞-孔隙双重介质特征,基质平均孔隙度为8.8%,平均渗透率为0.8×10-3μm2,原油为稀油,密度0.8399g/cm3,粘度5.37 MPa.s,原始气油比183m3/t,原始地层压力31.5MPa,饱和压力21.6MPa,平均地层温度103℃。

2 难采储量地区油藏地质特征及直井生产特点

2.1 难采储量概况

黄沙坨油田难采储量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小24井区、东南部的小28井区和南部的小22-12-6井区,含油面积约1.7km2,地质储量252×104t。这些地区储层特点是低孔、低渗、动用程度低、裂缝不发育,油藏非均质性极强,储层变化较大,粗面岩储层厚度变薄,同时储层物性变差。

2.2 小24井区油藏地质特征

本次研究重点是北部小24块粗面岩储层,该井区构造变低,储层变薄,岩性变差,裂缝隙不发育,主要以基质孔隙为主,物性不好。由南至北粗面岩储层厚度变薄,测井解释程度偏低。

2.3 直井生产特点

2.3.1 直井均需要压裂投产

小24井区油井由于裂缝不发育连通性较差,初期需要压裂投产。油井初期高产,但产量递减很快,递减后,产量保持稳定。

2.3.2 二次大型压裂,加大和延深了泻油范围,油井产量再次明显上升

部分油井经过二次大型压裂改造后进一步改善了井周渗流条件,加大和延深了泻油范围,油井产量再次明显上升。边部地区有6口井经过大型压裂二次改造,与一次压裂相比携砂液增加了2.1-2.3倍,加砂量增加2.3-3倍,6口井日产油由措施前的8.1t/d上升到31.7t/d。

2.3.3 直井生产低产低效

该区共有直井10口,初期平均日产油20t/d,但生产一个月后就下降到5t/d,目前平均单井日产油只有2.5t/d,由于供液能力差,平均动液面1950m,单井累产油0.5×104t,处于低产低速的开发状态,油井开发效果较差。

3 难采储量技术研究的主要做法

3.1 开展地震资料解释工作,重新落实局部构造

通过上述手段重新落实黄沙坨整体构造形态是被两条断层夹持的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一个断鼻,小22块北部构造变低,粗面岩顶界在3000-3250m以下,比主体低200m左右。同时改变了北部局部断层,向北顺延了小16-40逆断层,改变了小24断层的方向,增加了一条小正断层。

3.2 利用裂缝建模技术开展地质体储层精细研究

在基础数据加载基础上利用Petrel软件进行三维地质构造建模,包括断层建模、层位建模、岩相建模和孔、渗、饱模型,进一步核实地质储量,利用裂缝建模技术开展地质体储层精细研究。然后利用裂缝建模新技术-离散裂缝网络模型蚂蚁追踪技术定性及定时化进行储层裂缝发育与展布情况图。

3.3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剩余油分布研究,重新落实难动用储量

选择Eclipse软件的三维三相黑油模型进行双重介质油藏数值模拟,沿断层北东-南西向,平面网格步长122×115,纵向网格模拟层数11个,通过与压力、动态监测资料历史拟合进行剩余油分布研究。

4 实施效果

根据本次研究成果,优选小24块的小22-18-44井区部署实施一口鱼骨水平井小22-H7井,该井位于油藏高部位,水平断走向平行构造线,控制地质储量114×104t,单井控制含油面积0.6km2,控制地质储量66×104t。

小22-H7井于3月3日1气举诱喷,6mm油嘴放喷生产,日产液60m3,日产气6200m3,油压6.0MPa,套压11.2MPa,目前该井4mm油嘴自喷生产,日产油4.4t/d,日产气3.0×104 m3,不含水,累产油3.58×104t,累产气8507.5×104 m3,为区块的稳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5 认识及建议

通过黄沙坨油田难采储量利用复杂结构水平井成功实施,得出以下几点认识及建议:

①精細储层研究和动态生产认识是该井成功的根本保证;②北部油藏储层物性虽然较差但仍据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潜力;③利用复杂结构水平井可有效动用裂缝不发育地区难采储量。

参考文献:

[1]赵澄林,孟卫工,金春爽,等.辽河盆地火山岩与油气[J].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2]马乾,鄂俊杰,李文华,等.黄骅坳陷北堡地区深层火成岩储层评价[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4):337-344.

作者简介:

潘殿友(1982- ),2010年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地质工程专业,现从事油田开发工作。

猜你喜欢

储量油藏储层
X射线元素技术在储层保护方面应用的研究
冷冻断裂带储层预测研究
13.22亿吨
低渗透油藏C02吞吐选井条件探讨
摸清甘肃迭部县不同生态系统碳储量家底:丰富且价值重大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快建立与完善碳汇补贴机制
关于低渗透油藏地质特征与开发对策探讨
浅谈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
玉米淀粉水解液的制备及对油藏中产甲烷菌的激活
玉米淀粉水解液的制备及对油藏中产甲烷菌的激活
储层岩石颗粒大小对波阻抗反演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