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叙事及意识形态解析

2018-10-21刘泳

传媒论坛 2018年8期
关键词:梦想家庭

刘泳

摘 要:2017年岁末,皮克斯和迪士尼联合推出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获得票房和口碑双丰收的佳绩。该影片以墨西哥亡灵节为故事背景,将音乐与梦想融入家庭温暖的主题叙事之中。在丰富而灵动的墨西哥元素下,在梦想与家庭的矛盾中,使观众对“爱”与“亲情”有了崭新的诠释。本文从电影叙事学与文本意识形态的角度来分析《寻梦环游记》的故事编排,更好地理解文本背后的主题价值诉求。

关键词:《寻梦环游记》;家庭;梦想;主流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2018)08-0-02

由迪士尼电影工作室和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联合出品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于2017年岁末催泪上映,该片在上映后不仅迅速获得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同时也凭实力斩获了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的奖项。作为国际多项动画电影大奖的“收割机”,《寻梦环游记》实至名归,独特叙事方式与经典主题诉求的融合,不仅让观众在影院的观影氛围中感动落泪,走出影院,它给观众带来的影响与触动仍然久久萦绕于心。

电影以墨西哥亡灵节为灵感创作而来,编织着一连串有“爱”、有“梦想”的温情符码。热爱音乐的墨西哥男孩米格一直夢想成为一名音乐家,希望能像自己的偶像歌神德拉库斯一样创造出打动人心的音乐。然而音乐对于米格的家族来说却是一个禁令,痴迷音乐的米格为了坚持自己的梦想开始进行反抗。抗争过程中的米格误打误撞来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亡灵世界,在那里,他遇见了落魄乐手埃克托,于是两人一起踏上了一场奇妙的冒险之旅。

《寻梦环游记》虽然仍然延续了迪士尼和皮克斯的经典叙事主题,但是细腻的情节设置、接连迭起的矛盾冲突使得原本“老套”的主题也被讲述得无比打动人心。由此可见,如何讲好故事对于一部影片而言尤为重要。笔者在此从叙事学影视批评范式着手剖析该影片,具体结合影片叙事经典母题、叙事技巧和文本背后意识形态诉说这三个角度进一步全面地理解影片的主题诉求。

一、经典母题的延展叙事

逐梦母题。“追逐梦想”作为影视作品中的经典叙事母题,在宣扬“美国梦”式的好莱坞电影中尤为常见。而在《寻梦环游记》中,“逐梦”这一经典母题则被编剧延展为“亲情式”的崭新演绎方式。剧中“逐梦”母题的叙事主要放在米格和曾祖父埃克托这两个人物角色身上来展现,但是最终却发展为两种不同的结局。曾祖父因为梦想离开了家乡,被家人误解、甚至付出了与家人永远阴阳相隔的代价。而同样是不顾一切坚持音乐梦想的米格,却在逐梦的过程中领悟到原来和梦想相比“与亲人长长久久在一起才最重要”,于是米格毅然决定放弃梦想而选择回归家庭。在这里,看似有些“老套”的“逐梦”母题与“亲情”元素融合,在两难的抉择中演绎了“逐梦”母题的新内含——对梦想的坚持是否意味着甘愿牺牲一切,甚至付出“亲情”的代价来换取。

死亡母题。在传统的影视作品中,“死亡”似乎总是给人们带来无尽黑暗色彩的悲剧叙事母题。提起“死亡”,人们通常会不由地联系上“痛苦”与“恐惧”等负面的情感体验。但是在《寻梦环游记》这部电影中有关“死亡”的母题却给出了一个一反传统的呈现策略。影片中对阴间的展现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恐怖和黑暗,反而是由烟花、香槟、宴会、音乐等元素建构而成的一片载歌载舞的狂欢景象。亡灵们在色彩斑斓的亡灵世界过着尘世般的正常生活,他们能够团聚,也会思念另一个世界的家人。影片中亡灵节的祭奠活动,不再令人感到伤感和恐惧,而是一个与去世的亲人一起欢度的节日。在这里所描述的“死亡”并不是肉身的腐朽,而是亡灵被尘世中亲人、朋友的遗忘。对“死亡”母题的延展就表征为贯穿全片的主线——只要我们一直牵挂、惦记着逝去的亲友,灵魂便得以长存,他们就不会真正的消失。

二、价值选择的二元对立

在整部影片当中,有一组最核心的二元对立组合,即梦想与亲情的对立。从影片的一开始,便交代了韦拉家族中禁忌音乐的原因——太奶奶coco的爸爸曾经为了音乐梦想,离开了家庭,从那以后,音乐便被韦拉家族视为把家拆散了的罪魁祸首。由此便确立了整个故事框架的核心对立元素,即梦想与亲情的对立。音乐拆散了coco太奶奶的家庭后,便成为了韦拉家族中的禁忌,任何人不得提起。于是当米格向家人提出想要去参加音乐大赛的想法时,便与以奶奶为首的韦拉家族发生了正面冲突,由此打开了跌宕起伏的故事叙事链。以歌神德拉库斯为代表的选择“逐梦”的人物角色,意味着告别家乡、离开家人,牺牲一切来换取所谓的“功成名就”。而持“家庭至上”观点的是以奶奶为代表的韦拉家族,他们认为音乐对韦拉家族来说就是祸害,坚持音乐梦想最后就会像埃克托一样甚至死后都没有人悼念。整个故事的叙事框架就围绕“梦想”与“亲情”这一组核心二项对立式展开,从中衍生出文本的核心主题——在“逐梦”过程中的米格终于领悟到“亲情”的珍贵,决心回归家庭。而当一切误会得以解开,人们更是感悟到了故事中蕴含的感人肺腑的亲情力量。

三、文本背后的“美国式”家庭观

“意识形态是文化研究中的关键词,它旨在理解一种文化的文本是如何特别的体现与规定着特殊范围的价值、信仰和观念的。”然而,电影文本中的“意识形态”往往是通过较为隐晦的方式传达给观影的受众。“面对西方的媒介影像,更多吸引受众的是紧张的故事情节、漂亮的女主人公、异域的风土人情,还有服饰、动作、音乐等流行元素。西方的价值判断和世界观悄无声息地附着在审美的表现形式上,在不知不觉中对受众产生着或轻或重的影响。”在《寻梦环游记》中,电影借助墨西哥文化表达的却是美式的主流意识形态。

在《寻梦环游记》中,有着很明显的好莱坞标准价值观——阐释美国中产阶级“家庭至上”的价值观念。美国是一个移民大国,形成了美国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于是在美国文化中,一方面清教徒珍视家庭的观念影响着每一个美国人;另一方面,美国电影诞生之际,好莱坞的大资本家多为犹太人。犹太民族是一个自我安全感很低的族群,战争肆虐、种族屠杀等多重原因交织,使得犹太人倍加珍惜家庭的关怀。此外,我们也不能忽视了美国电影导演作用,这些导演多数出身于白人中产阶级家庭或移民家庭,受到成长环境的建构,他们内心就是认同美国主流价值观念的。于是在美国电影中所表达的“珍惜家庭”的价值观念由此而来,而在《寻梦环游记》中的美国式“家庭观”又增添了新的内涵。相较于中国人讲究“集体”的观念,美国是个重视个人主义文化、不断宣扬着“美国梦”的国家。同时出于美国人对家庭观念的重视,影片由此构建了家庭和梦想对峙的叙事结构。当观众陷于“家庭”与“梦想”两难的抉择间,米格却得到了家人无条件的祝福让他重返现实世界,这就解开了观众所有的纠结——只有得到了家人祝福的梦想,才终获圆满结局。家庭和梦想从冲突走向和解,个人理想让位于家庭已是当下“美国梦”改写的新内容,家庭价值才是“美国梦”最重要的核心意义,人们为理想努力奋斗,但是崇奉的永远是爱与家庭。于是影片中个人理想成为了亲情的陪衬,音乐梦外壳下包裹着的是对回归家庭的呼唤。

四、结语

《寻梦环游记》延续了皮克斯一贯的温情讲述风格,它将墨西哥人民热爱音乐的特点和民俗文化亡灵节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异彩纷呈、载歌载舞的亡灵世界。导演以此为载体,结合暖心的剧情设置升华主题,把朴实的故事以独特的视角加以讲述,直击观众内心,引发广泛共鸣。当然,众所周知,被称为美国“隐形宣传部”的好莱坞,其生产的影片通常都包含着某种美国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在《尋梦环游记》中,美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被编织进电影的叙事、故事和镜头之中,由此电影文本所体现的美国精神也通过影像迅速传播至世界各地,在视觉的盛宴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国观众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格雷姆·特纳.电影作为社会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罗伯特·艾伦.重组话语频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

[4]戴锦华.本文的策略:电影叙事研究[J].电影艺术,1994(01):58-63.

[5]于航.美剧的诱惑——全球背景下美国电视剧文化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冲击[J].艺术科技,2012(6).

[6]江月英.意识形态与电影意识形态——电影意识形态的制造与接受[J].电影文学,2007(21):34-35.

[7]边薇,王艳.《寻梦环游记》:温馨的自我认同之路[J].电影文学 PKU,2018年11期.

[8]王秀华.动画叙事模式的创新——评电影《寻梦环游记》[J].电影评介 PKU,2018年1期.

[9]徐飞.死亡也可以很有“爱”——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的艺术内涵[J].影视制作,2018年2期.

[10]成城.《寻梦环游记》:精神家园的影像书写[J].电影文学 PKU,2018年10期.

[11]宋珊,吴珊.视觉审美视角下《寻梦环游记》主题解读[J].电影文学 PKU,2018年8期.

[12]秦兆敏.浅析《寻梦环游记》中的米特兰想象[J].今传媒(学术版),2018年2期.

[13]管顺丰,魏惠兰,杜晓茹.“亲人最重要”的哲理性阐释——《寻梦环游记》的审美范型与社会价值导向[J].艺术评论 PKU CSSCI -2018年4期.

猜你喜欢

梦想家庭
如此梦想
家庭“煮”夫
小梦想
梦想
恋练有词
梦想
反腐败——从家庭开始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浪漫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