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华语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2018-10-21杨娅

传媒论坛 2018年8期
关键词:女性形象女性主义

杨娅

摘 要:本文通过对2005年至2017年华语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探讨近年来女性银幕形象的特征、变迁趋向。近十年来华语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在外形、年龄、性格、职业、社会背景和两性关系方面均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体现了女性银幕形象从“理想女性”向“女性理想”嬗变。

关键词:女性形象;女性主义;华语电影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2018)08-0-02

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在人们社会性别观念形成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华语电影进入新世纪后,银幕女性形象更趋丰满、真实,更具批判和反思“客观现实”的力量。“华语电影”和“女性形象”是本文的两个研究关键词,在此先对这两个概念进行界定:本文中的“华语电影”是指由大华语文化圈导演使用中文创作和拍摄的,反映华语文化背景社会生活的电影。本研究中的“女性形象”指的是女性媒介形象,即大众媒介对社会生活中女性群体的呈现与描述。

本文尝试对近十年来华语电影里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探讨两个问题:一是近年来华语电影中女性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二是近年来华语电影中女性形象体现了怎样变化趋向?

一、近十年华语电影中女性形象的特征

根据中国电影票房网的数据,选取2005年至2017年间电影票房前十现实类华语电影为样本。2005年至2017年进入票房前十的电影共有120部,但有部分属于非华语影片或是属于科幻类影片,不能较为直接地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烦人两性观念和性别平等状况。筛选下来共有31部符合研究研究的样本需求。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由多种因素构成,人物的外形、年龄、性格、职业、两性关系是主要构成因素,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重要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因此,在进行女性银幕形象特征分析时,笔者将选用外形、年龄、职业、性格和两性关系五个要素作为分析指标。

(一)外形和年龄

电影中大部分女性角色在外形上都符合传统的男性审美标准,31部样本电影中主要女性角色共计59位,她们大多彰显了符合男性审美标准的女性美。男性是审视女性的观察者,女性是被观察者。女性转化为一个客体,视觉的客体的特质尤为突出成为一种情景。在这种看与被看的模式中,男性以审视者自居将男本位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标准强加到女性身上,久而久之,女性审视自身的角度和标准也会被男本位的标准影响。

在女性角色年龄方面,以前电影中对年轻女性偏爱的程度有下降趋势,但总体来看,对年龄的歧视仍旧严重。31部电影中59位女性角色的年龄主要集中分布在15岁~22岁、23岁~35岁、36岁~45岁三个年龄段,基本上选择性地忽略第二性征之前和进入中年之后的女性。

(二)职业

拥有职业身份、在经济上走向独立的女性角色数量占多数,且不少女性角色以行业精英的形象出现。在这59个角色中有22位从事中上层职业(企业高管、专业性强的工作、军人等),占女性角色总数量的29.4%。这些女性角色多有过人的专业能力或专长,经济独立,在行业和社会中地位较高。17位女性角色从事中下的普通白领工作,占总数的31.4%。她们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不高,在职场和社会中的地位不高,但经济收入基本可以满足生活需求。另有10位女性角色没有固定工作,多从事体力劳动,收入微薄,地位卑微。余下10位女性角色可归入家庭主妇、学生和无业者一类,在经济上不具独立性,这类角色占总数的19.5%。

由此看,近十年华语电影的女性角色约有60%可以实现经济独立,超过80%的女性角色具有经济来源,逐渐在经济上走向独立,甚至走向行业的顶端。

(三)人物性格

近十年华语电影的女性角色中具有果敢、独立、坚强等特点的新女性角色几乎占到一半,和之前电影中传统女性角色占多数的局面有很大不同。

笔者将女性角色的性格大致分为两类:传统女性性格和新女性性格。前者受到旧风俗、道德、思想、制度等影响,在性格上软弱、依赖、保守、顺从、隐忍,社会角色的定位多是女儿、妻子、母亲等私人领域的角色。59个女性角色电影中,有29位属于传统女性,占到一半稍多。相对于之前的电影,近年传统女性角色的数量不断减少,新女性角色所占比例则在增加,59个女性角色中,有30位属于新女性形象。新女性代表着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女性的新精神风貌,将现代女性要求独立、呼吁个性解放的意愿直接传递观众,对改變社会对女性的固定认识有积极意义。

(四)两性关系

女性角色在两性关系中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依赖于男性和家庭的女性形象在数量和受欢迎程度上都不及在婚恋关系中自立自强的女性形象,女性在两性关系中表现得越来越主动和勇敢。两性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女性的爱情观和婚姻观,更从深层反映了女性对自身价值、身边男性的认识。

根据男女主角情感开始和发展的情况,笔者将样本影片中男女主角的两性关系分为七类:①“杉菜”①型。这类型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很受欢迎,但在近年的高票房电影中没有出现;②青梅竹马型。该类型两性关系在中国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十分常见,但随着人们社交圈的扩大这类两性关系已不再是主流;③再续前缘型。有3位女性角色的两性关系属于再续前缘型,仅占总数的8.3%;④目的发展型。有3位属于这一类型,这类型两性关系从侧面反映了女性在两性关系中自我意识的觉醒;⑤一见钟情型。有7位属于这一类型,占总数量的19.4%;⑥日久生情型。有7位角色的爱情属于这一类型。此类女性形象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特的个性不轻易接受男权规则的操控,自信、勇敢地遵循自己的原则应对挑战;⑦同事/同学型。这两种婚恋类型最接近人们现实生活,因而数量最多,共有11位占到了总人数的30.5%。

二、结论:从“理想女性”到“女性理想”

“理想女性”可概括为男权文化对女性角色的社会期待。这类女性形象缺乏主体、独立意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只是男性心目中的理想类型。“女性理想”是女性追求实现社会价值的体现,也是自我精神追求和自我价值的体现。31部影片中理想女性角色有17位,女性理想角色42位。可以看出,银幕中塑造的符合理性类型的女性形象在数量和重要性方面有所式微,符合“女性理想”特征的女性形象变多,女性身上的恭敬、屈从、依赖等类似的特质在减少,独立、勇敢、坚强、自信等特质和个人理想越来越明显。

近年华语电影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反映出一个较为清晰而不断向前演进的轨迹——从“理想女性”形象向“女性理想”形象转变。相对于传统的理想女性角色,女性理想角色更为多元、立体和鲜活,更为贴近各个阶层女性真实的生存状况和内在的欲望。

“女性理想”只是部分电影的梦想和追求,可以发现大众媒介在塑造和呈现女性形象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对女性形象刻画的片面化和刻板化、过分理想化等。考虑到媒体在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笔者呼吁电影发行机构和电影圈的工作者增强性别意识,在进行信息选择和加工时应注意不同性别社会成员的相对权益关系,以公正的态度和视角来完整地展示社会生活。我们期待中国电影人以电影语言为工具,以电影文本为载体,摒弃传统文化和电影文本对女性形象的扭曲,用真实而有温度的手法展现女性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特质。

注释:

①神尾叶子漫画作品《花样男子》中的女主角,性格开朗大方,出身贫寒但倔强要强热心助人,为帮助同学与富家子男主结仇被整蛊、霸凌,但仍表现出“杂草”精神,最终收获与富家子的梦幻爱情。

参考文献:

[1]贝尔·胡克斯.《女权主义:从边缘到中心》.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卜卫.《媒介与性别》.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3]曹晋.《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4]陈丹.《新中国以来中国主旋律电影女性形象研究(1987-2012)》.西南大学硕士论文.

[5]陈方.《失落与追寻:世纪之交中国女性价值观的变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陈丽颖.《从女性主义视角研究韩国电视剧》.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06.

猜你喜欢

女性形象女性主义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
中国从女性主义到女性主义翻译的实践
Feminism in The Princess Focused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ess and Her Father
阿尔比作品《动物园的故事》“厌女”可能性分析
“看”与“凝视”中的美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浅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业化运作下的作用
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
女性主义的东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