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论探究暴力游戏对受众的影响

2018-10-21姜雨彤

传媒论坛 2018年8期
关键词:问卷调查暴力

姜雨彤

摘 要:以一般攻击模型理论为基础,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为辅的实验方式对151位大学生进行考察,探究战术竞技类游戏《绝地求生》对受众的内隐性攻击影响。结果表明:①暴力游戏中的暴力情景设置,是导致玩家具有内隐性攻击心理的主要原因;②暴力游戏会改变玩家对暴力行为的认知,并对其情感产生影响;③长时间接触暴力游戏,玩家会对暴力元素产生脱敏行为;④玩家玩暴力游戏的目的多样化。

关键词:一般攻击模型;战术竞技类游戏;暴力;内隐性攻击;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2018)08-0-02

一、绪论

纵观整个游戏行业,战术竞技类游戏仍占主导。此类游戏因涉及多种暴力元素和极强的感官刺激,受到众多游戏玩家的追捧和讨论。其中,由腾讯游戏独家代理运营的战术竞技类游戏《绝地求生》,掀起了全民“吃鸡”狂潮。《绝地求生》集竞技、生存、策略、合作为一体,设有PC端和手游端两种模式,玩家需要在游戏地图上收集各种资源,并在不断缩小的安全区域内对抗其他玩家,让自己生存到最后。此款游戏虽成为玩家们追捧的热门对象,但游戏中涉及大量暴力元素。众多社会现象和研究表明,游戏中的暴力因素易导致玩家产生暴力心理,并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

笔者试图通过一般攻击模型理论,结合线上问卷调查和线下访谈的方式对战术竞技类游戏《绝地求生》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否具有内隐性攻击倾向做出综合分析。

二、研究设计与执行

(一)研究设计

本次研究设计采用线上问卷调查和线下访谈的形式。

1.研究材料

选取当下热门战术竞技类游戏《绝地求生》手游版,该游戏具备暴力游戏的基本要素。玩家在游戏中有两种模式可选,分别为经典模式和娱乐模式。在两种模式中,玩家可以自由选择单人作战或小队合作,进入游戏后需在不断缩小的地图范围中搜寻资源击败他人,以个人或团队生存到最后而取得胜利。游戏中的主要攻击工具为6大类枪械、手榴弹及一些近身武器,玩家可自由选取攻击工具在合适时机击败对手。在该款游戏中,研究对象利用自我定义的虚拟形象在特定的环境中,利用不同的暴力手段实施暴力行为,以击败他人赢得胜利为最终目的,具有很强的暴力因素和竞争性。

2.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玩过《绝地求生》手游版的大学生,年龄分布在20~25岁之间,此类研究对象已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基本的抗压能力,他们熟悉游戏操作,了解游戏设置。

3.研究工具

研究所用的问卷设置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的人口统计学内容,问题涉及被试者的性别、学科和家庭状况等;第二部分为游戏玩家个人行为方面内容,问题包含初次接触游戏的契机,玩类似竞技类游戏的时长及玩《绝地求生》的频次,被试者游戏角色设置和一些基本的游戏操作问题;第三部分则针对游戏中的暴力内容对被试者进行提问,及接触暴力内容后的心理反应。最后通过多次修改矫正,问卷内容包括38个问题。

(二)研究执行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网络问卷的形式,编辑好问卷后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微信客户端作为问卷发放目的地。最后本研究共回收151份问卷,问卷完成率分析为100%。其中男性人数为65人,女性人数为86人,均为在校大学生。

三、研究分析与阐释

(一)暴力游戏女性受众群体数量大幅上升

从以往研究来看,暴力游戏的受众群体以男性为主导,女性玩家微乎其微。但本次研究回收的问卷中发现,女性玩家数量超过男性玩家数量。在问卷发放前,为保证调查无偏颇性,研究者还将研究对象范围扩大到理工学科,最终得到的数据显示女性玩家居多。

这表明在当下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受媒体传播的影响及女性自我觉醒意识的增强,暴力游戏的女性受众面扩大,游戏设置加入女性玩家的游戏体验,使女性对游戏中的暴力内容接受度提升。

(二)玩家的游戏角色设置增强其内隐性攻击性心理

在与玩家访谈的过程中,本人发现玩家对游戏中的角色设置非常认真。最后通过问卷分析发现,男性玩家与女性玩家在角色设置上有差异性,男性玩家更偏向于选择虚拟女性角色,在被试的65名男性中80%选择女性虚拟角色,而被试的86名女性中只有5%选择虚拟男性角色。男性被试者之所以选择不同于自身性别的游戏角色,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女性虚拟角色在游戏界面中身材小巧灵活,利于在游戏中有更好的发挥,为击败更多人奠定基础。而女性玩家选择游戏角色多是为了游戏装扮,寻求身份认同感。双方虽有角色选择差异,但都存在角色带入现象,这种现象使玩家将情感赋予游戏角色,更具有现场感,攻击情绪更充沛。

(三)游戏情景中的暴力元素会增强受众的内隐攻击性心理

在问卷设计中,本人对游戏中的暴力元素做了详细的划分,从游戏基础设置和游戏进行中产生的暴力内容到被试者是否会为了达到暴力需求进行外部学习,分析被试者在这些情景下的心理反应。

研究数据显示,在对游戏击打音效满意度的回答中,60.54%的被试者表示不够满意,还需增强逼真度和丰富性,只有3.4%的被试者表示需要减少击打音效设置。并且对击败对手后的血液颜色显示,69.85%的被试者希望换成真實性更高的红色。而在游戏等待界面中选择击打其他人的人数更是高达70.7%。且根据T检验分析,被试者在面对对手采取非常规击杀行为攻击自我玩家角色后,是否导致被试者内隐性攻击心理增强,p值分别为0.14和0.06,呈正相关关系。

从以上研究数据中得出,《绝地求生》游戏中的暴力元素对玩家的内隐性攻击心理有显著增强。玩家置身游戏情境中通过学习模拟暴力行为,以及游戏音效、画面等游戏体验的真实性提升,使玩家击败对手的欲望强烈。

(四)长时间接触暴力游戏会对暴力内容产生脱敏反应

根据问卷反馈得出的数据显示,玩家长期接触游戏比短期接触游戏后对游戏中的暴力元素产生脱敏反应。且大部分人热衷于晚上玩游戏。其中47.62%的人表示在熟悉游戏后,逐渐对游戏中的暴力行为无感,只有16.33%的人表示长期接触游戏,没有降低对游戏中暴力行为的不适。

(五)玩家玩暴力游戏的目的不再仅限于寻求刺激

以往的研究中,人们玩游戏的目的大多为娱乐消遣,但本次研究根据前期的访谈和观察后,对玩家玩暴力游戏的目的进行重新划分,增加了新的因素。分别为:①体验竞技快感;②情感宣泄;③社交;④其他。游戏受众在游戏结束后只会赋予攻击行为么?通过问卷反馈的数据显示:45%的被试者玩游戏目的为体验竞技快感,而以社交为目的的被试者高达30%。这也证实了现今新媒体时代人们玩游戏不再仅仅局限于情感宣泄和寻求刺激,拓宽社交范围,结交朋友也成了其玩游戏的主要目的之一。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本研究支持一般攻击性模型的观点,即游戏的情境因素和暴力内容是导致个体产生攻击性的原因,并得出如下结论:①暴力游戏中的暴力情景设置,是导致玩家具有内隐性攻击心理的主要原因;②暴力游戏会改变玩家对暴力行为的认知,并对其情感产生影响;③长时间接触暴力游戏,玩家会对暴力元素产生脱敏行为;④玩家玩暴力游戏的目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Williams R B, Clippinger C A. Aggression, competition and computer games: computer and human opponen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2,18: 495.

[2]S?rensen B H. Online games: scenario for community and manifestation of masculinity. Nordic Journal of womens study, 2003, 11(3).

[3]衡书鹏,周宗奎,孙丽君,李俊一.游戏暴力合理性对攻击性的影响: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34(01):49-57.

[4]陈海英,刘衍玲,崔文波.大学生网络暴力游戏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暴力态度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2(08):79-84.

[5]羅璀.一般攻击模型理论研究综述[J].新闻传播,2012(05):180.

[6]钟智锦.暴力游戏对玩家暴力倾向的影响:理论、方法与结论[J].新闻大学,2010(04):94-98+118.

猜你喜欢

问卷调查暴力
反性别暴力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别以为这些就不是校园暴力!
暴力的班长
暴力和痛苦
电影让人变得粗暴吗
“疆独”暴力袭击我驻外使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