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编辑工作的转型升级

2018-10-21陈涛

传媒论坛 2018年8期
关键词:编辑工作转型升级互联网+

陈涛

摘 要: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化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时代已经来临。为了应对“互联网+出版”或者是“出版+互联网”的新趋势,作为传统出版单位的从业人员,应该在做好传统出版业务的同时,还要继续学习,学习新媒体技术、经济学、社会学、市场营销学等方面的知识。新时代的编辑应该是复合型人才,在足够的互联网素质的基础上,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找到最适合市场需求的作者和表达方式,然后采用切实有效的自媒体营销手段,让我们的出版物不断增值。这就要求我们的编辑正确地看待这种新的变化,追着风口,调整工作思路和方向,找到市场的“痛点”和“痒点”。本人打算从几个方面提出在“互联网+”时代编辑转型升级的路径,旨在抛砖引玉,提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互联网+;编辑工作;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2018)08-00-02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化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时代已经来临。阅读纸介质图书,曾经是我们阅读和或许知识的唯一选择。但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阅读方式越来越多,不管是大屏还是小屏,都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阅读生活。

地铁、公交等交通工具,餐厅、超市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的低头族,手机、平板、各类阅读器已经成为日常阅读的重要载体。从我国的阅读情况统计来看,数字阅读的比例增长较快。2015年中国18岁以上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采用数字阅读的接触率为64%,较上一年的58.1%上升了接近6个百分点。从2014年纸介质阅读被数字阅读超越,在2015年数字阅读率进一步增长,而且趋势是逐年增长。这种变化已经表明,数字阅读会越来越成为阅读的重要方式,这种趋势呈现出一种不可逆的状态。

为了应对“互联网+出版”或者是“出版+互联网”的新趋势,作为传统出版单位的从业人员,应该在做好传统出版业务的同时,还要继续学习,学习新媒体技术、经济学、社会学、市场营销学等方面的知识。新时代的编辑应该是复合型人才,在足够的互联网素质的基础上,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找到最适合市场需求的作者和表达方式,然后采用切实有效的自媒体营销手段,让我们的出版物不断增值。

一、从单纯策划一本书升级为策划“互联网+”产品

出版社的“互联网+”指的是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应用,加强网络和出版业的编、印、发多个流程的结合,为行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考方式,营造新的产业生态。出版业的互联网思维就是对我们原有出版业的新的思考和深度组合挖掘。

在这种媒体融合时代,编辑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综合素质,在掌握传统编辑业务的基础上,对选题策划、组稿、三审三校、排版、印制、发行等整个出版流程都要熟知。同时,还要学习和掌握互联网知识,有自己独立的市场评判体系和评判能力。

我们以往的编辑在文字内容把握的基础上,对政治、经济、社会形态也要把控。但在“互联网+”时期,我们编辑应该在原有能力基础上,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信息搜索、内容加工、营销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归纳起来说,我们编辑应该将“互联网+”思维贯穿到整个出版过程中。

出版工作者第一步是选题策划,编辑在选题策划之初,就要有全媒体、立体化开发的观念。出版和的编辑在出版纸介质图书同时,需要积极探索网络和手机出版等方式。在图书选题策划上除了实体书的线下策划,还需要做好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策划,两者要深度结合。在这一基础上,编辑的站位要提高,要站在提供“知识服务”的基础上,对作者的内容进行编写和完善,也需要同技术方交流产品的观念和架构,在设计知识服务的产品时,既要考虑产品的功能,还需要考虑读者的使用体验,这对我们传统出版单位的传统编辑提出了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编辑在选题开始之前,就要用互联网思维对选题进行考量,而且这一思维要在出版的整个过程中贯彻。

二、编辑只懂内容升级为懂内容基础上懂技术应用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出版社的转型升级主要还是体现在内容升级上,在知识服务、内容升级都是需要编辑全流程参与的。这两年流行的“一书一码”、图书内容的全媒体开发等等,这些环境往往都是编辑自己参与并跟踪到结束,这就要求我们的编辑不光懂内容的解讀和编辑加工,还应该具备计算机技术、各类新的技术应用,在真正的应用过程中体验知识服务的便捷,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升知识服务的品质。

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增值服务满足的只是读者一部分的需求,但读者的需求是多面的、易变的、立体的。例如,图书配套的电子课件、电子课本、电子书包、各种阅读APP,这些表现形式的格式和呈现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信息技术的变化,会第一时间改变我们读者的阅读方式和选择,充分结合新的信息技术,是编辑应该首先考虑到的问题。我们编辑解决了技术的问题,也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应用上的问题。编辑不可能对新的技术和原理都懂,但我们得会新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读者提出的阅读体验问题或者进行问题转述。

三、只提供“书刊报”升级为提供“知识服务”

融合时代读者的消费形式是体验,而不是占有。传统出版图书那种单纯的文字和图片已经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互联网+”时代,读者需要更加丰富更加舒适的阅读体验,不管是学知识还是娱乐休闲。

在出版业的“互联网+”时代,我们编辑工作如果要突破,就必须用互联网思维来思考问题。常见的互联网思维有简约思维、平台思维、社会化思维、用户体验思维等。在出版业中,用户体验思维是重中之重。

国外的出版教育集团在这些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美国的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公司开发的在线学习平台打破了以往的B2B(Business to Business)的模式,成为B2B2L(Business to Business to Learner)和D2C(Direct to Learner)的模式,可以让老师、作者、学生等在这一平台上制作作品,将作品进行加工、使用并产生价值,同时,增加了师生互动。通过这些服务的提供,用户的黏性提高,盈利模式也清晰,知识服务必须会收到越来越多人的选择。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借鉴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公司的其他转型经验,比如能够将图书出版与在线教育相结合,让读者在购买图书后不仅能够通过手机APP自主阅读和学习。这样的话,在表面上看是形成了图书出版为辅助,在线服务为主的态势,不过这完全可以通过与在线教育机构的战略合作达到目的,对于出版社来说,仍然是图书为主。但是出版社对于读者的输出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服务为主。

四、从只是文字版权升级为全版权运营

在“互联网+”的环境中,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读者有更多的选择和需求,不光是什么形式的内容传输,而读者最在乎的还会内容。如果内容版权没有得到保护和开发的话,那一切都是白搭。在多种传播渠道和需求中,最应该改变的是版权的运用方式,从单纯的文字内容版权延伸到全版权运营进行转型升级。

出版业的“互联网+”,在作者角度,图书选题的创作渠道更为广阔,给创作提供了便利;对于读者来说,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变多,这样给图书版权保护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传播方式上,知识服务的传播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碎片化成为主流,流行的微博、微信、知乎、抖音、快手、头条等等成为主流,这些零散的内容,满足了读者获取知识的需求。这就要求编辑在与新媒体平台签订合作合同时也要严格明确版权,以最大程度保护作者的著作权,同时也能获得与之相应的经济效益。

五、结语

总之,“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要想成为符合这个时代要求的编辑工作者,就必须在传统编辑通往“互联网+编辑”的十字路口上选择正确的方向,实现工作方式和理念的转变,这既是职业素养提升的必由之路,也是时代赋予媒介把关人的全新使命。

参考文献:

[1]吴芬.教辅出版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数字传媒研究,2017.1.

[2]余丁.“互联网+”时代的“编辑+”[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5月19日第004版.

[3]庞海龙.“互联网+”视域下编辑出版新常态与变革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6年8月第21期79.

[4]浅谈全版权运营——基于国有出版传媒企业的视角[J].经济师,2016年第8期.

[5]张大磊.全媒体时代新闻美术编辑如何转型创新--以湖北新闻美术实践为例[J].传媒,2016年11期.

[6]卓娜.试论编辑在全媒体时代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职能定位和转型[J].中国出版,2013年13期.

猜你喜欢

编辑工作转型升级互联网+
新形势下出版产业的发展对编辑工作提出的要求
青年毛泽东编辑思想模式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谈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