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

2018-10-20郑阳

新生代·下半月 2018年9期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工人阶级五四运动

郑阳

【摘要】:以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为导火索而激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它不仅开创了现代中国外交史上敢于与列强抗争的先例,而且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新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工人阶级更是首次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这些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当今中国的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巴黎和会 外交失败 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 工人阶级 革命进程

历时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11月以“协约国”的胜利而结束。当德国投降的消息传入当时的中国的时候,所有的国人都欣喜若狂,每一个人都以身为战胜国人而骄傲自豪。为了庆祝此次的胜利,北京很多学校都决定放假三天。当时的《顺天时报》在报道上这样描述北京的民众“闻此佳音,笑逐颜开,鼓掌欢舞,遂纷纷高揭国旗,张灯结彩,五光十色,辉煌耀目,全城街市顿呈一种兴高采烈之景况。” 中国人民之所以如此热烈的庆祝,主要是认为作为战胜国的中国能在战后的和平会议上摆脱目前国家内忧外患的局面,使国家状况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所进步。蔡元培也满怀信心的说:“现在世界大战争的结果,协约国占了胜利,定要把国际间一切不平等的黑暗主义都消灭了,别用光明主义来代替他”。

一、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正式开幕。在此之前,很多的中国人都对即将召开的巴黎和会充满了十分美好的幻想,甚至还有人认为“于和平大会时稍晚百十年国际上之失败、能与英、法、美并驾齐驱”。巴黎和会似乎成了中国人在世界各国面前控诉自己所受艰难困苦和希望得到公正公平对待的一个平台,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公理一定会得到胜利。为此,北京政府组织了多达52人的代表团前往巴黎参加会议,但事实上,实际列席最高会议的经常只有顾维钧和王正延二

人,国人所期盼的公理也并没有站在中国一方。

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曾提出废除列强在华特权的七项希望条件:①废弃各个国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②撤退各个国家在中国的军队和巡警;③撤裁其他各国的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④撤销领事裁判权;⑤各国归还租借地⑥各国归还租界;⑦中国关税自主。根据民众的强烈要求,后来又增加了取消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的提案。所有的人都对这次和会抱有非常大的希望,但事实是,英、法、美、意、日“五大国各倾其私,唯强是呈”,而巴黎和会的实质也只不过是西方列强瓜分和掠夺弱国的分赃会议。

更为过分的是,“五人会议”讨论山东问题时,作为最有权参加会议的中国代表却被禁止参加。直至4月30日,列强议定了关于山东问题的条款,在《凡尔赛和约》中将大战期间日[]本夺去的德国在山东强占的领土、铁路、矿山及其他一切特权都归日本所有。中国代表得悉此种情况后,在和会上不畏强权、据理力争,表现出了难得可贵的胆略和气魄,但这也已经无法挽回此次外交中国彻底失败的结局。然而,北京政府竟然还考虑要在这样丧权辱国、历史上罕有的条约上签字,这种行为另早已经对政府失望透顶的中国人民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他们只好自己站起来,运用自己的方法来挽救他们危亡边缘的民族。

二、外交失败所引发的五四运动

1、学生运动的爆发。

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为导火线,长期积压在中国人民心头上的不甘与气愤,就如同火山爆发一样,波涛汹涌、喷涌而出。5月4日,一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爆发了。北京12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前。他们手上都拿着旗帜,上面写着“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誓死力争,保我主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争回青岛方罢休”、“头可断,青岛不可失”等字样,并高声呼喊“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并要求制裁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争回青岛的主权。

2、工人运动的爆发。

五四运动爆发后,上海各阶层人民也都积极响应。到了5月10日,即罢工进入最高潮的时候,上海市内外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基础性设施都已经几近瘫痪。上海实现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三罢”之后,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京奉路唐山工人,杭州、天津、九江的工人都举行了罢工;天津、南京、武汉、济南、成都、长沙、厦门、开封、保定、安庆等地商人都举行了罢市。全国的“三罢”运动如火如荼,当时的北京政府迫于压力不得不下令免职章宗祥以熄众怒。虽然,卖国贼被政府罢免是全国人民斗争得来的结果,但是并不是人民群众的最终目的,这场爱国运动的最终目的是山东问题的解决和对于完整的国家主权的维护。

三、五四运动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1、近百年来,中国统治者在与外国侵略者进行交涉时总是“始争终让”,往往以妥协而终,而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敢于拒绝在合约上签字,虽然绝大部分的原因來源于国内五四运动的巨大压力,但这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无疑是一个空前罕见的事情,这也是一切侵略、轻视中国的外国入侵者们所没有料想到的,这也开创了近现代中国外交史上敢于与列强抗争的先河,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国人民骨子里传统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

2、以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为导火索的五四运动,既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同时也是一场伟大的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它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一个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新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迅速的传播开来,接触和了解它的人也越来越多。

第一,出现了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苏俄革命发展状况的进步刊物。除了原有的《新青年》之外,《每周评论》、北京《晨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湘江评论》、《新社会》旬刊等等,都或多或少的为中国人民介绍苏俄的法律制度建设状况,以及宣传劳动及社会改造问题。

第二,出现了一些专门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进步人士和团体。1920年3月,由李大钊倡导,邓中夏、黄日葵、高君宇等十几人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发起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员有李汉俊、李达、陈望道、沈雁冰等。同年秋天,毛泽东又创办了文化书社,大量销售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各种书报,其他地区也有类似于这样的书社,都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包括《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资本论自叙》、《反杜林论》等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被翻译出版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这也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学校也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从1920年起,李大钊作为北大教授,在北大史学系、经济系、政治系、法律系及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分别开设了唯物史观研究、史学思想史、工人的国际运动、现代政治、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社会主义的将来、女权运动史等课程,陈启修在北大也讲授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概论。

第五,中国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队伍也已经初步形成。在上个世纪末,随着兴学堂、废科举和派遣留学生以及新式学校迅速发展而形成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群,普遍具有爱国热情、政治敏感,为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一批批先进分子,经过五四运动的血与火的洗礼,迅速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他们之中,李大钊是较早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典型。五四后,他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思想。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进步青年很快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

3、单纯的学生运动所产生的威力、效果和影响毕竟是有限的,运动的主力除了学生之外,又增添了工人阶级这一支强而有力的生力军。在“三罢”期间,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有了迅速的提高,并且表现出了高度的自觉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罢工斗争之期间,中国传统的行会帮口观念受到了极其有力的冲击,各行各业的总同盟罢工,更是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反帝、反封建的坚决性和彻底性。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一批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踊跃投身到工人中间去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及组织工作,从而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阶级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足了思想上以及干部储备上的准备。伟大的民主主义者孙中山也从五四运动中深切的感受到了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巨大力量,这些改变了他过去对于群众力量的不重视、不发动的旧观念,也促成了他提出新三民主义以及对中华革命党的改组。

4、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篇章。虽然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完全诞生,但是在中国已经有了一批赞成和主张俄国革命的先进的知识分子,还有一些人更是直接充当了五四运动的组织者或者指导者。在五四运动发生时,中国产业工人的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和壮大,并且工人阶级在运动的后期也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五四运动的内容和方向也在朝着反帝反封建的目标所发展。不管是中国人在思想上的转变,还是五四运动前期与后期其主体的转变,这无一都不显示出了五四运动所带有的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基本特征。

从一方面来看,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对中国的主权完整以及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都产生了极大的伤害,使古老的中国和广大的人民遭受了更加深重的苦难;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所导致的五四运动的爆发,却为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在五四运动期间,巴黎和会中国使团开创了现代中国外交史上敢于向西方列强抗争的先例,接受新文化熏陶教育的有志知识分子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新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代替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大罢工运动期间中国的工人阶级也首次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些发生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事件,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和全中国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四、结语

“弱国无外交”,历来都是这样的。就当下而言,我们更应该做的就是吸取历史的经验,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格局积极建设发展国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争取早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争取早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李云峰,《二十世纪中国史》,西北大學出版社

【2】朱志敏,《八十余年来国内五四运动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2期

【3】齐卫平,《五四运动前后的思想变动与中国革命道路的转折》,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5月,第2卷第2期

【4】宋进、姜玉齐,《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主要经验》,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

【5】吴汉全,《新民主主义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贡献---纪念《新民主主义论》发表70周年

【6】胡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

【7】潘明琴,《巴黎和会的三巨头》,法制与社会,2010年7月(下)

【8】熊玉文,《巴黎和会、谣言与五四运动的发生》,史论

【9】徐旭阳、李鑫,《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期间<申报>爱国活动评书》,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12月,第26卷第4期

【10】李少兵,《爱国、启蒙和文艺复兴---五四运动的定性及其历史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革命工人阶级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九三学社中央“五四运动与九三学社缘起”研讨会在苏州举行
试述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贡献
图表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探析
从马克思到卢卡奇:工人阶级概念的变化
以“革命”之名义
95年前的“五四运动”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
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