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史念海在历史军事地理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

2018-10-20徐臣攀

西部学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贡献价值

摘要:本文以史念海《论诸葛亮的攻守策略》一文为例,总结概括史念海在中国历史军事地理研究方面的贡献与成就,指出史先生对诸葛亮隆中“对策”的赞许、“对策”后来实施的顺利和受挫原因的解析,以及关羽、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经营益州所面临的困难、北伐路径的选择以及以攻为守的战略筹划的分析都是正确和独到的,是对后世研究有着重要倡导和示范作用的。

关键词:史念海;历史军事地理;价值;贡献

中图分类号:K23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7-0041-03

在当代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学者当中,史念海先生最早关注历史军事地理问题,并且取得了最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早在1945年,他就发表《论诸葛亮的攻守策略》一文,该文以军事地理的研究视角,深入剖析了诸葛亮“隆中对”的军事攻守方略。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史念海先生集中研究了一系列历史军事地理课题,先后公开发表了《陕西省在我国历史上的战略地位》《陕西北部的地理特点和在历史上的军事价值》《关中的历史军事地理》《秦岭巴山间在历史上的军事活动及其战地》等历史军事地理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史念海先生开展的历史军事地理学研究,学术研究角度与顾祖禹性质相近,而论述之精详深邃,则要远远超轶于顾氏之上①。

笔者作为后生小辈,没机会向史先生当面请教;但曾读过史先生的多篇文章,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论诸葛亮的攻守策略》(以下简称《策略》)一文。史先生对其中《隆中对》的解读明晰透彻,读后心中虽仍存有疑问,然已经感觉眼前别有洞天,畅快淋漓之余,又增加了钻研历史的心思。笔者不揣浅薄,品评史先生《策略》一文,提出自己的管见,并且以《策略》为例,总结概括先生在中国历史军事地理方面的贡献与成就,以便我们更好整理先生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领会其中的深意,并沿着先生的足迹在历史地理研究征程中继续前行。

一、对《隆中对》的深刻解读

1.对《隆中对》的赞许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史念海先生认为,这段“对策”虽寥寥若干言,而对于当时情形真是了如指掌、洞若观火②。刘备在这时正是势孤力微、寄人篱下,不要说什么称雄图霸、重兴汉室,就是一片安居的土地也实在不容易得到。这时的曹操已是扫平群雄,独据中原,而孙权又承父兄之业,据江自守,不容染指。刘备如果要培植自己势力的话,那只有向荆益二州图发展。恰好荆益二州地险国富,进取退守都可绰有余裕,倒是建立基业的地方。诸葛亮这一篇“对策”,替刘备规划了事业的前途,为三分天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实际上,以后局势的演变都没有出乎诸葛亮的预料。刘备称尊以后,诸葛亮辅赞中枢,一切的大计都由他来决定,自然就按照他原来的理想而行了。那时刘备的号召是要兴复汉室,要兴复汉室自然非打倒曹氏不可,这就是说非取得中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隆中的对策只说到北伐而止,就是这个缘故。

2.《隆中对》施行受挫原因解析

隆中的“对策”上不是曾經说过:“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这已明白指出,若是要出师北伐,必须等待天下有变。史先生特别关注到了“天下有变”四字,认为这四个字关系全局綦重,断不可轻易放过②。赤壁之战,曹操铩羽而归,只不过损失一部分力量,不是全体的瓦解;并且赤壁之战,曹操以北方的步卒来对抗南方的水师,在地利上先自输了一着。若要由荆、襄北征,则曹操正可利用北方的步卒以逸待劳。关羽逞其勇力率尔出师,虽然得到一时的胜利,实在他所遇到的敌人,并不是曹氏的主力,而仅是曹仁、于禁等率领的一部分边防军。若与曹氏主力相较,其胜负实未可预料。我们再看一看曹氏政权的内部,这时并没有什么“变”的痕迹。他们君臣和睦、上下一体,不惟不“变”,而实际上仍然强盛,所以这时出兵实非诸葛亮的本意。再往远处说一点,不惟关羽的失败是因为当时的天下没有“变”,就是后来诸葛亮累次出兵也都没有达到目的,其最大的原因,还不是都在这个“变”字方面?直至诸葛亮谢世以前,他所预料的“变”并没有实现。那时的天下并不是没有“变”,只是“变”得太迟了,已经是诸葛亮殁后的事情,他竟没有等得到。可是他自己的环境却时时在“变”,敌人的“变”使他老是希望不到,而自己方面的“变”有时竟难预料和防止。他后来的累次出兵,实在不是在乘“天下之变”,而是以攻为守,聊尽他的本心。这是诸葛亮的悲哀处,世事的变化未必都是随着自己的意志而来的。

二、益州的人口与粮食问题分析

1.益州人口

史念海先生在《论诸葛亮的攻守策略》中,运用大量史料证明荆州的失守是影响《隆中对》实施的外在原因,另有一个内在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他认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益州的估计显然是过高了。“对策”中一则说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再则说“民殷国富”,好像预料到取得了益州之后便彻底解决了军饷民食的问题。实际上却不是如此。本来益州的富庶已久为人所共知,尤其是董卓之乱以后,中原各地残破不堪,而益州偏居一隅,距离中原较远,没有受到中原兵灾的影响,还保存着旧日的元气,更是值得人们羡慕③。但是富庶也不是没有条件的,人口的多寡常常会影响到粮食的充足与否。东汉末年,中原的乱离,愈显得益州的安谧,因而其成为中原人士避乱的乐园④。刘璋父子入蜀,就是基于这个理由。其他的人士更是多得不可胜数。如许靖、刘巴的入蜀,许靖本是汝南(今河南东南部)人,不惜冒险,绕吴、会、越海而至交州,又辗转到达益州⑤。刘巴是零陵(今湖南西南部)人,绕道交趾,再至益州⑥。后来刘备入蜀,更引来了大批的侨寓人士。我们由《三国志·蜀志》所记人物的籍贯,就可以看出这个趋势。《蜀志》自诸葛亮以下,有传者计57人,有附传者16人,共计72人,在72人中只有23人是益州籍,刘备的干部中益州以外的人士竟占三分之二,足见其时侨寓于益土者众多②。加上东汉末年,部曲的风气已经大盛,豪门大族庇荫的门下为数众多,一个稍有社会地位的人士来到这里,所带的部曲不知凡几,合起来实在是相当可观。刘备带人入蜀后,益州本地人士因此而对于外来的侨人常表示不满,甚而至于排斥③。可知这个问题在那时已演变到相当严重的阶段了。

2.益州粮食供应问题

人口增多当然要消耗大量的粮食,这不能不使益州的富庶为之逊色,这种人口的超饱和使粮食匮乏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或许有人以为随着刘备入蜀,迁徙到益州的侨民如此众多,当然有助于农业的发展,为什么益州的粮食还供不应求呢?史先生认为,当时迁徙到益州的侨民有许多都是达官将吏的部曲,这些部曲在军事方面的意义远超过经济方面的意义,所以他们可能只是消费者。况且蜀汉对外征战频仍,行军对垒,转输军实,都需要巨大的人力,蜀汉在这方面常常感到不足。另一方面,史先生也注意到,当时益州人口的增多,不惟增加粮食的消耗量,同时也减少国家的收入。即由于部曲的风气盛行,而入蜀的人士所携带的部曲更是相当多。这些在社会上有地位的人士和豪门大族的部曲,向来对于国家只享权利而不尽义务,对国家的租税也没什么贡献,这样国家的收入当然相对减少。还有就是当时的达官贵人盛蓄奴婢、荫庇逃户,使国家正式的租税转而入于私家囊中了。而史念海先生强调诸葛亮亲力南征,最大的原因就是为了解决当时的粮食问题。

三、诸葛亮北伐路线选择辨析

1.为何“不用魏延之谋”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裴松之注引《魏略》的记载,较本传为详,“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懋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懋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唯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从兵法谋略角度看,魏延的建议未尝不是一条奇正并用、出奇制胜的妙计,因为当时魏之关中确实相对空虚,其主将夏侯懋也确实是一个不谙兵略的纵垮庸材。但是,诸葛亮却始终不肯采纳魏延的这条“妙计”。这是为什么呢?照魏延的说法,是由于诸葛亮胆怯。照诸葛亮自己的说法,则是因为这样做太“悬危”。对此,后人所见纷纭,多有议论,而其中有两种观点最具代表性:一是“以攻为守”说,二是“谨慎”说。

史念海认为诸葛亮在北伐问题上取谨慎态度,弃魏延的“奇谋”是十分正确的。史氏指出,如果采纳了魏延的计策,冒然进攻长安,即使一时得手,也势将很快陷于曹魏两面夹击之中。因为从重要性上来看,魏之关中并不亚于吴之荆州,一旦丢失,势必全力来争。如此,则双方很可能长期胶着不下,蜀之兵员财力将会逐渐被吸引北上,造成后方的空虚,给吴以可乘之机,从而出现“前门拒狼,后门进虎”的险恶局面,甚至重复当年关羽在荆州所遭受的惨败。而此时的蜀汉,却再也不可能承受得起失荆州、丧关羽和夷陵之败那样的严重挫折了。所以,诸葛亮只好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蚕食策略,瞻前顾后地与魏、吴周旋了。这样做,虽不能获得突飞猛进、势如破竹的效果(这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却避免了大起大落兴勃亡忽的危险,因而是唯一稳妥可行的方略。

2.绕道祁山的内在动因

刘备去世,诸葛亮主政之时,蜀汉的国势新建未久,益州多年太平,人民既不習兵,而兵力训练又很不足,猝令作战,很难敌过中原劲旅,况且蜀中人口不多,兵源也成问题⑦。而说起秦汉以来国内的兵源,不能不数到凉州,汉武帝时驰名一时的“六郡良家子”,大半都是来自凉州的东部⑧。凉州距离边塞较近,不能不崇尚武力,习俗相传成为一种风气。东汉末年,董卓倡乱,兵马来自凉州,曹操统一中原后,因鉴于凉州兵的威力强盛,而感到寝食难安。诸葛亮知道这些,他就是设法想利用这一部分武力,以弥补蜀中的不足。马超、马岱兄弟的加入,使诸葛亮得到利用凉州兵的机会。诸葛亮借助马超、马岱、姜维等来笼络凉州的人士,同时也计划靠凉州解决军用马匹的问题,凉州就是一个武库,不惟人力,也盛产马匹。早在西汉时就有“凉州之畜为天下饶”的说法。⑧经营凉州不仅可以得到人力,还可以得到马匹,那无异是一石二鸟的办法。第三个动因是为了利用凉州东南部的粮食解决运输和补给的困难。凉州东南部虽不及关中富庶,但也算是比较富庶的地区,以之作为落脚石,借以减省栈道上的运输,诸葛亮之再出祁山,即乘麦熟之际而大收其军实。此事曾见于史家的记载⑨。由此可见,诸葛亮是想取得凉州,然后以凉州为根基,再去经略中原。

四、蜀汉北伐目的转变探究

1.前期“先取凉州再夺中原”

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诸葛亮所提的《隆中对》,是为刘备复兴汉室所制定的重大战略性部署,而任何战略的制定都是有一定的前提和条件的,这就意味着如果外部的条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战略也就必须做相应的调整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前文说过,所谓“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这已明白地指出,若是要出师北伐,必须等待天下有变。而由于诸葛亮所期待的“变化”并没有发生,而他所未曾想到的一些“变化”却发生了,随着荆州的丢失、刘备的去世、魏国迁都洛阳,外部环境发生了那么多的变化,使诸葛亮不得不对既定的战略方案作出调整。他在拒绝魏延“出子午、直捣关中”的建议的同时,其实心里已经制定出了先取得凉州,然后以凉州为根基,再去经略中原的战略部署。

2.后期“以攻为守”

在诸葛亮第二次调整战略之后,由于国力不及,加上用人失当,在开始几次伐魏失利之后,仍坚持兵出祁山,这其实是诸葛亮不得已第三次调整战略部署,即以攻为守的战略。史先生对这一点是洞若观火的。正如我们前面说过的,按照《隆中对》的部署,要经略中原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由荆襄以趋宛洛,一由汉中以出秦川,前者是主而后者是辅。即如不能由荆襄以取宛洛,则秦川之兵是不大能成功的。诸葛亮后来的北伐,虽日日倡言要取中原,其实到这时中原倒作了最后的目的,而放在第二步上,只能西取凉州,以充实国力。其用兵的形势已经由进攻改趋于保守。后来就变成了只是“足食”“足兵”两个方面,虽然不断用兵,却是以守为攻,经略中原到这时已变成理想了。

笔者虽然多遍认真研读史念海先生的《论诸葛亮攻守策略》,所得出的一点体会,实在未能全解史先生内中深意。尽管如此,通过对先生著作的解读,的确激发了关注历史、研究历史地理的兴趣和动力,同时更增加了对史先生的高山仰止之感。史念海先生的历史军事地理研究成果颇丰,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如《论诸葛亮的攻守策略》 《我国历史上东西对立局势和南北对立局势》等文,论述军事地理方略和军事地理格局;二是如《陕西省在我国历史上的战略地位》《关中的历史军事地理》诸文,论述特定地域的军事地理形胜;三是如《函谷关和新函谷关》《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及其历史军事地理》这一类文章,论述重要军事设施的地理分布和作用。史念海先生的这些成果,对于中国历史军事地理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倡导和示范作用,“堪称树立在我国历史军事地理领域的一座丰碑”⑩。

注 释:

① 辛德勇《北宋西北战区粮食补给地理研究》序言。

② 史念海:论诸葛亮的攻守策略,《河山集》第1辑。

③《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献帝春秋》、《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引注《九州春秋》。

④《三国志·蜀志·二牧传》注引《英雄记》。

⑤ 三国志.《蜀志·许靖传》。

⑥ 三国志.《蜀志·刘巴传》。

⑦ 三国志.《蜀志·吕父传》。

⑧ 三国志.《汉书·地理志·后序》。

⑨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⑩ 李之勤.历史军事地理研究的丰碑,刊《史念海先生八十寿辰学术文集》,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1996.

参考文献:

[1]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卷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史念海.河山集[M].北京:三联书店,1963.

[3]陈寿.三国志·姜维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陈寿.三国志·马超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6.

作者简介:徐臣攀(1981—),男,陕西安康人,单位为陕西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责任编辑:李直)

猜你喜欢

贡献价值
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作出人大新贡献
2020: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人大力量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贡献榜
核能对节能减排做出了哪些贡献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俞根初对腹诊的发挥与贡献
为构建“和谐武汉”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