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琏《琴轩集》佚文辑存

2018-10-20李国栋

文教资料 2018年16期
关键词:佚文

李国栋

摘 要: 陈琏(1370—1454),字廷器,号琴轩,广州府东莞(今属广东)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举人,官至南京礼部左侍郎,其诗文主要收入三十卷本《琴轩集》之中。《东莞历代著作丛书·琴轩集》已对陈琏诗文进行辑佚,但仍有遗漏。作者在阅读、查找陈琏的有关资料时,新发现佚文4篇,今予以辑补。

关键词: 陈琏 《琴轩集》 佚文

陈琏(1370—1454),字廷器,号琴轩,广州府东莞(今属广东)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举人,入国子监,选为桂林府教授。建文三年(1401),升国子助教。永乐初,知许州、滁州、扬州。二十二年(1424),升四川按察使。宣德元年(1426),改南京通政司,掌南京国子监事。正统元年(1436),任南京礼部左侍郎。六年(1441),致仕。景泰五年(1454),卒于家。陈琏博通经史,擅诗文,一生著述甚丰,著有《诸番志小》、《琴轩集》、《归田稿》、《宝安诗录》。编撰《桂林郡志》、《成都志》、《永阳志》、《颍川郡志》及《罗浮山志》、《东莞县志》。事见罗亨信《同邑礼部侍郎陈琴轩公行状》(《觉非集》卷五)、王直《礼部侍郎陈公墓志铭》(《抑庵文后集》卷二十九)。

近年来,陈琏诗文辑佚已取得了显著成果。2000年,杨宝霖影印康熙六十年万卷堂刻本《琴轩集》,收入《莞乡丛书》第一辑第一种,书后附杨宝霖所辑佚诗39首、佚文32篇。2012年,《东莞历代著作丛书·琴轩集》[1]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书后附杨宝霖所辑佚诗68首、佚文54篇。

《东莞历代著作丛书·琴轩集》搜罗广泛,然因载籍甚众,这些著作难免有遗珠之憾。笔者在阅读、查找陈琏的有关资料时,新发现其佚文4篇,今属小文,以供研究者参考。

一、福永荥阳潘氏族谱序

潘之先广东南雄人,有讳英甲者,当宋季始迁于宝安之福永,迄今已阅七世,为子若孙,咸能守诗重礼义之教,有先声于先世,所积之厚从可知矣。然非有谱之原其本之所由分,则昧乎木本水源之义,何以致其尊祖敬宗之心欤?此礼敬公所以拳拳谱牒之作也。谱既成,属序其端。

于戏,谱牒之学尚矣。爰自宗法不立,合族道废,六朝以来恒设官典之,嗣后故家巨族,莫不有谱,然不一传再传,而子孙勿振,致使先德泯焉无闻者,正复何限?是知世族之兴替,谱之传否,系乎人焉。潘氏子孙者,当遵诗礼之教,敦孝悌之心,思自振擢,光大其门,而绵家于无穷,则斯谱足见其永传也欤。

时永乐十七年龙集己亥秋八月,掌滁州事、中顺大夫、直隶扬州府知府、同邑陈琏书郡斋之琴轩。

按:本文辑自郭培源《福永镇志》[2],标点为笔者所加。作于永乐十七年己亥(1419)八月,潘礼敬修撰族谱,应其请而作。潘礼敬,福永人,陈琏曾为其撰《乐静轩记》。《琴轩集》卷十五《乐静轩记》载:“福永为海濒乐土,潘公礼敬居于此者已七阅世,诗礼相承,称为名族。公为人寡默恬静,以道自娱,不求闻达。”可知礼敬为人。

二、陈氏族谱序

邑南归德陈氏右谱族也,原江左人,有祖应元,拜府尹,乃大宋故相国俊卿之子也。应元生梦龙,为大宋理宗室帝驸马。梦龙生宋恩,历宦侍郎,宋帝昺祥兴中厄元失,遂徙迁于广东,抵于东莞。因见归德为东南之美俗,于是而就居焉。宋恩生三子,长真子,次受子,三莱子,皆显职,是以根本厚而奕叶繁,源流深而支派远。思先人之德,建祠于居之西,置田数顷,以为蒸尝祭祀之典,使子子孙孙而世守之。呜呼,善哉陈氏之见乎,大哉陈氏之见族乎。余闻之素矣,亲适归德,驰怀于云溪,而陈迎阳延请於家,乃驸马五世孙也。道其祖之所来,出世谱一帙而视之,光前裕后之意,瞭然在目。倾谈间,衣冠济济,尊卑毕集,壶觞挈献,昭穆于两阶成,陈君之昆弟子侄也。今之所见,遂信昔之闻焉。翌日,拉游于祠,翼翼乎门堂寝室,井然规矩,驸马公生气至今犹然如在。所见者,秀水环门,奇峰当户,砌阑呈凤外之馨,庭树交日中之荫。弱冠童髫,传训两楹,咿唔朗朗,诚哉元恺之乡、邹鲁之地也。则陈氏之裔,继先祖清风芳迹者,焉可得而不绎思哉。余忝重爱陈君,遂不轻其所请,故序之。

宣德岁次戊申十月朔,同邑琴轩陈琏书。

按:序文辑自《沙井镇志》编纂委员会编《沙井鎮志》[3],标点为笔者所加。序文作于宣德三年戊申(1428)十月一日。据罗亨信《觉非集》卷五《同邑礼部侍郎陈琴轩公行状》:“宣德元年,钦召至京,改除南京通政使,掌国子监事……二年,丁母忧。居家,修先祠祖墓洎海月岩神宇及永济桥。五年,起复,仍任南京通政使。”[4]撰写此序时,陈琏丁母忧,居于乡。陈迎阳,东莞人,县志无传。

三、观澜轩记

黎为宝安著姓,世居潢涌,族大而蕃,称诗礼者必归之。自宋至国朝,以文学科第行谊称者,往往有人。今曰兰生者,存道公贤嗣也,知诗书,敦礼义,诚黎氏表表者。迩于所居前构一室,为藏修所,训诲海堧。潮汐往来,鲜飙徐兴,其纹如鳞如毂,若狂风骤起,洪涛巨浪,骇人之目。一日之间,态度万千。每寓目,尽得之,因题是室曰“观澜轩”。征文为记。

予幼年尝从其族之长老仲荣先生游,为存道重,追思畴昔,为之感慨,兹有兰生之请,乌得以不与之文辞乎?夫水之大,莫过于海,天地四方,海水相通。地居水中几无,潮汐从海而生,往来应期不爽。然海之汪洋无际,波澜之兴,随风而起,信水之有本源也。不知于海观四渎,可知江之源,出于岷;河之源,发于昆仑;淮之源,出于桐柏;济之源,发于王屋。其本大,其流深,浩浩荡荡,排石走海,亘古今而无穷。视彼潢潦,潮满而汐,馀者可同日语哉?故孟轲氏曰:观水有术,必观其澜。释者谓流水湍急者为澜,言水之有本,喻道之有本。若孟轲氏可谓善形容矣。虽然,道之广大高深,非一曲所能尽,一物所能喻也,第可见者莫易于水耳。人能因水以求道,奚患其不至耶?兰生承先世诗书之传,讲学有素,适逢圣朝文明之世,日读书轩,泛观谛玩,必有所得。否则从孟氏之大观,则庶乎吾道之归,而不至泛观矣。欲求海潮之说,有余襄公《武山候潮记》在,亦当观焉。

时正统十年冬十月中浣,正议大夫、资治尹、礼部侍郎致仕、同邑陈琏书于桥东万卷堂。

按:此文辑自《潢涌黎氏族谱》,见张铁文《东莞风情录》[5],标点为笔者所加。序文作于正统十年(1445)十月。罗亨信《同邑礼部侍郎陈琴轩公行状》称陈琏正统六年(1441)致仕后“增筑万卷堂”,即此序文所谓“桥东万卷堂”。“兰生”指黎士芳,士芳字兰生,号观澜。

四、石氏宦图序

会稽新昌石氏,自汉万石君之后,逮今已隶五十三世。孙叔端以谱谍浩繁,不能具述,乃取奋以来仕迹著者,止题其朝代名职,曰“世宦图”,俾后人知先世之积累厚,而究水木本源之义,用心远矣。广东承宣布政使司亚参杨公信民,与叔端亲且旧,属言弁其端。

夫万石君,赵国人,汉高帝时为中涓大夫,徙居长安中戚里,有劳绩。孝文帝时,官至大中大夫,恭谨无与比者。孝景帝即位,以奋为九卿,四子皆以醇行孝谨闻,食禄二千石。景帝曰:石君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举集其门,因号为万石君,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皆以为不及远甚。孝武元鼎五年,其子庆由郎中令为丞相。后子孙官至二千石者,汉有一十三人。然而恭孝醇谨之行,不惟当世人主重之,而福泽垂于后世者,愈久而愈无穷焉。子孙散处四方,在闽浙者居多,或为名宗,代有显宦。新昌之族,逮宋尤盛。若石城西斋,名公辈出,皆以儒术起家,生建鸿烈,殁祀乡贤,忠孝义烈,不可枚举。国朝以科名武功从仕者,纷纶华耀,接踵而起,岂非万石君遗泽所由致与。呜呼!水本深矣,浚其源则流益长;木本固矣,培其根则枝益茂,此理之必然者。为石氏后者,尚思濬源培本,殖学励行,迓续前人之耿光,则斯图之传虽千百世犹一日也,岂止今所录者而已哉。窃闻叔端与严道诸族辈,俱读书敦礼义,为守古道,大有故家遗风。

余因亚参公之请,遂述万石君家世行谊仕迹,庶使后知所自而致景仰之忱。若石城先生学行勋业,广右揭方伯孟博、陈宪副炜伯已详书之,兹不赘云。

时正统十二年正月望日,礼部侍郎、羊城侍教生陈琏廷顿首撰书。

按:序文辑自清石右军等纂修《浙江新昌南明石氏宗谱》,清乾隆五十年,庆云祠木活字本,见陈建华、王鹤鸣《中国家谱资料选编·序跋卷》[6]。《中国家谱资料选编·序跋卷上》据文末“陳琏廷顿首撰书”,将作者署名为“陈琏廷”,误。“陈琏廷顿首撰书”,实为“陈琏廷器顿首撰书”,“廷”后脱一“器”字,廷器为陈琏字。

序文作于正统十二年(1447)。文中“亚参杨公”为杨信民。杨信民(?—1450),名诚,以字行,浙江新昌人。宣德时由乡举擢工科,旋改刑科给事中,正统时升广东左参议。景泰初广东起义军黄萧养围广州,他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广州,命使持文往义军营招抚。萧养说“得杨公一言,死不恨”。他单骑亲往,义军将士拜降。暴卒。军民泣建祠祀之。《明史》卷一七二有传。据罗亨信《同邑礼部侍郎陈琴轩公行状》,陈琏正统六年(1441)致仕而归。《粤大记》卷之九《宦绩类》载杨信民“正统十一年,升广东左参议”[7],二人或结识于此时。石叔端,新昌人,余事未详。

参考文献:

[1]明陈琏.琴轩集[A].蔡召华.东莞历代著作丛书[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郭培源.福永镇志[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552.

[3]《沙井镇志》编纂委员会.沙井镇志[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763.

[4]明罗亨信.罗亨信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06.

[5]张铁文.东莞风情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72-73.

[6]陈建华,王鹤鸣.中国家谱资料选编·序跋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208-209.

[7]明郭棐.粤大记[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231.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明代东莞文学家陈琏研究”(GD17DL02);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2017年青年教师发展基金项目“陈琏年谱”(2017QJY015R)。

猜你喜欢

佚文
李逢吉佚文《单于府开元寺故大德悉达多禅师碣铭》考释
新发现三则顾颉刚佚文考略
《韓詩》佚文校議十四則
方志佚文中所见的金末泰山区域文学生态
王仁裕《玉堂闲话》佚文三则所记契丹史料考
刊发郭沫若佚文《宣传要领》的《政工通讯》
焦竑集外佚文辑释
焦竑佚文五篇
发现李仪祉先生的一篇佚文
《通俗文》佚文辑校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