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82例早期胃癌患者的疗效及可行性研究

2018-10-20河南省许昌市立医院467000杨喜洋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8年22期
关键词:切除率禁食黏膜

河南省许昌市立医院(467000)杨喜洋

EGC在临床上指的是病灶在黏膜或黏膜下层,且与病灶大小、淋巴结是否转移无关的胃癌。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淋巴结清扫术和胃癌根治术治疗EGC,但因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较慢,预后不佳,而逐渐被内镜手术替代。本研究以EGC患者为试验对象,通过比较EGC患者采用ESD与EMR治疗的疗效差异,探讨适合在临床上应用的有效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3月接收的82例EGC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1例。参照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56~73(65.4±5.3)岁;研究组:男27例,女14例;年龄56~75(65.7±5.2)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术前均进行血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胸部X线片、腹部CT等检查,明确病变范围、浸润深度、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同时禁食8~10h。研究组采用ESD治疗,采取全身麻醉,使用ERBE氩气刀凝固氩离子,在病灶边缘5mm处行电凝标记,每个标记点间距为2mm,用0.9%的生理盐水和肾上腺素黏膜下注射,每个标记点处的注射液量为3ml左右,黏膜隆起后进行肌层分离,沿病灶边缘标记点用IT刀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再将全部黏膜下层切开,将病灶充分暴露后,使用IT刀剥离病灶下方的黏膜下层,切除病灶,将病灶标本送检,对切口创面进行常规止血和手术缝合。术后禁饮禁食1天,给予患者补液、质子泵抑制剂和黏膜保护剂等对症治疗。对于术中出血量较多,创面较大的患者,可进行肠胃减压、并延长禁饮禁食时间。参照组采用EMR治疗,手术麻醉后,利用内镜在病灶基底部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在病灶隆起后进行电凝切除,观察手术创面有无活动性出血,并将病灶标本进行病理送检,术后治疗内容同研究组。

1.3 观察指标 研究将两组患者的一次性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可能治愈性切除率、非治愈性切除率、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作为临床观察指标,以此评定患者的临床疗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分析所有研究数据,计数与计量资料用例数(%)及(±s)表示,组间差异用x2和t检验,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附表 两组患者的病理组织学疗效对比(n,%)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病理组织学疗效比较 研究组的一次性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明显高于参照组,但其复发率、非治愈性切除率与可能治愈性切除率都明显低于参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附表。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4%(1/41)明显低于参照组17.1%(7/41),组间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胃癌作为常见的肠胃系统恶性肿瘤疾病,近年来的发病率逐渐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由于不及时采取治疗控制病情发展,会导致患者的病情继续恶化,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选择安全、合理的治疗手段,成了临床治疗的主要研究问题。

本研究通过给予EGC患者不同的手术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一次性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明显高于参照组,但其可能性切除率、非治愈性切除率、复发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参照组,表明EGC患者采用ESD治疗,可有效切除病灶,减少了肿瘤病灶残留,能降低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的几率[1]。此外,ESD治疗前均进行禁食,穿孔经金属夹夹闭后,腹膜炎较轻,术后经禁饮禁食、采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能有效预防术后感染、出血等并发症[2]。因此,ESD治疗EGC的疗效明显优于采用EMR治疗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EGC患者采用ESD治疗,手术创伤较小,能完整切除病灶,减少肿瘤复发和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

猜你喜欢

切除率禁食黏膜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
Tiger17促进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儿童择期手术前禁饮禁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关于全面禁食野生动物的决定”之思考与相关法修改建议
禁食野味 从我做起
禁食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
高速切削条件下提高单位功率材料切除率的切削用量选择研究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窦黏膜脱垂10 例临床效果报道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36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