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血管内科静脉输液外渗常见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2018-10-19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450000李利娟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8年11期
关键词:外渗内科输液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450000)李利娟

心血管内科疾病多为突发性疾病,发病较急,危害性大,死亡率高[1]。静脉输液药物作用发挥快,已成为临床救治心血管疾病最主要药物治疗方式。但静脉输液常发生液体外渗现象,导致患者产生皮下组织炎症,甚至危害患者生命。因此需要对心血管内科静脉输液外渗现象进行分析,并进行预防、管理,以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2]。本研究通过对心血管内科静脉输液外渗现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外渗常见原因并提出防范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2015年4月~2016年11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152例患者病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在静脉输液中出现液体外渗现象的4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未出现液体外渗现象的10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年龄均在18~70岁,经临床确诊为心血管内科疾病,且进行静脉输液治疗。

1.2 方法 将所有病例一般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根据临床治疗方案及护理记录等分析其静脉输液液体外渗现象发生情况及主要发生原因。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8.0处理,以均数±标准差(±s)计量,组间差异分析采用t检验,以百分率(%)计数,组间差异分析采用X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液体外渗发生情况 152例病例中,49例患者出现液体外渗现象,总发生率为32.24%(49/152)。其中36例为轻度外渗,表现为局部组织疼痛、红肿,13例为重度外渗,出现局部组织溃疡、坏死症状;化学药物外渗26例,非化学药物外渗23例。

2.2 疾病类型比较 两组疾病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附表。

2.3 液体外渗原因 ①疾病因素。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为心脏与血管双重病变,患者大多心脏功能下降,血流减弱,血管硬化,因此静脉输液时向静脉穿刺难度增大,且血管脆弱易导致穿刺失败,从而使液体外渗。②药物因素。若输送药物浓度过高,或刺激性较大,经静脉直接进入血管易对血管壁细胞造成影响,使血管通透性增大而导致液体外渗。③患者因素。患者治疗时不认真配合治疗或不注意保护穿刺部位,造成输液针头易位,导致液体无法流入血管而外渗。④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技术不过关或缺乏经验,会出现无法快速准确将输液针头穿刺到血管中等情况。

2.4 防范对策 ①血管选择。避开疤痕、炎症等部位,尽量选择血管弹性好、粗细合适、位置方便的血管进行穿刺,以保证穿刺成功。可设置留置针,避免反复穿刺对患者造成伤害,便于进行下次输液操作。②液体性能。注意药物性能,并调整液体配制浓度及输送速度,避免局部药物浓度过高或药物强刺激,影响患者血管通透性,导致血管壁损伤。③加强管理。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管理,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并开展护理工作培训,确保其静脉输液技术合格且能够熟练进行穿刺,减少护理人员操作失误。对护理人员进行心理引导,端正其工作态度,保证护理人员认真工作,不随意对待患者。

附表 疾病类型比较(例,%)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液体外渗现象总发生率为32.24%(49/152),将出现液体外渗现象的4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未出现液体外渗现象的10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BM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文化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病程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疾病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液体外渗与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无关,患者BMI指数越高、文化程度越低、病程越短则液体外渗发生可能性越高。此外,疾病导致患者血管性质变差、药物浓度过高、患者配合度低及护理人员能力不足等均与液体外渗有关系,因此应采取相应措施如选择合适血管、改善液体性能、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护理等措施,以降低液体外渗发生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通过对心血管内科静脉输液外渗常见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防范措施,有助于预防及改善静脉输液外渗现象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外渗内科输液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呼吸内科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体会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外渗1例护理体会
放疗患者CT定位造影剂外渗的护理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颈枕输液袋
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