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明之路

2018-10-16潘玥

祖国 2018年16期
关键词:文明城市习惯

潘玥

摘要: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尺,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一带一路”伟大战略实践以来,小城宿迁的人们本着开放包容、相学互鉴态度,从细微之处着手,从点滴小事做起,由宿迁规矩形成宿迁习惯,深刻诠释了“丝路精神”,用文明温暖了一座城、涵养了一座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文明之路在越走越宽、越走越广。

关键词:文明城市 涵养 习惯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尺,更是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和幸福底色。城市因文明而美丽,人们因城市而骄傲,我所在的小城——宿迁,在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评比中,以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创建成功,作为一个文明创建的参与者,我倍感自豪。

文明之路,是多彩询丽的。那封信,刻骨铭心,“交警叔叔:我为刚才我母亲的行为向你们道歉,希望你们能够原谅……你们干这行也不容易……愿你们以后能少遇到我妈这样的人……”2013年的6月,高考前一天,一位馬上高考的女孩,对母亲闯红灯不文明行为向民警致歉。

“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纸条女孩”用自己高考前的“小作文”,对“中国式过马路”交通陋习进行了一次回击,也成了推进宿迁交通文明的标志性事件。文明是多姿多彩的,因互鉴而丰富。文明,只有开辟更多的渠道,人人参与、落细落小,让文明融入百姓平常生活,文明之路才能越走越宽,更加绚烂多彩。

文明之路是平等互利的。那个脱帽致敬,温暖全城。2017年8月的一天,一位司机驾驶着公交车,在宿迁一个红绿灯的路段,发现一名80多岁老人正准备过马路,于是停车示意行人先走。老人行至公交车前,摘下头上的帽子,向驾驶员鞠了一躬,随后快步离开。

将心比心,礼让通行。小视频时长只有10秒,就是这10秒的行车记录仪的时间定格,却折射出文明,不仅仅是一种规则,更多的是一种习惯,一种大众礼仪。让文明渗入乡村城市的“肌理”,融入百姓生活,让更多的人享受着文明带来的“红利”。

涵养文明,需要从点滴做起。城市的文明,归根到底是人的文明,每一位市民的文明素质,都会影响到城市的整体文明程度。同时,每一位市民也是城市文明的受益者,作为城市的一分子,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让文明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2015年6月,一个被认为是从“小细节”中文明涵养“一座城”的《宿迁文明20条》向社会公布,引发热议。“吃饭不吧唧嘴” “不随地吐痰”“有序排队不插队” “公共场合不抠鼻子”“不过分劝酒”……这些充满“草根”特色的文明倡议,说的是百姓身边的“小节”,折射的却是城市文明的“大事”。

有志者事竟成,众行者能致远。规矩在推行和践行的道路上,从争议到再审视,从无感到认同,从接受到遵行,全民践行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宿迁文明20条》在不知不觉间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无声无息中浸润了整座城市,从“规矩”到“习惯”,是文明之路的一次升华,我深信,它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在文明之路上会越走越远。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中学)

猜你喜欢

文明城市习惯
文明城市
文明城市
文明城市
文明城市
文明城市
如何养成好的睡眠习惯?
文明城市创建有哪些新要求
命好不如习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