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有效模式探析

2018-10-16陆佩丽陈秋生杨丽霞

祖国 2018年16期
关键词:自行车大学生党员模式

陆佩丽 陈秋生 杨丽霞

摘要:加强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的内涵,以上海中医药大学为例,在调查分析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探索构建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有效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 经常性教育 “自行车”模式

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是高校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加强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对增强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整体素质、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引领示范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直接关系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重视党员经常性教育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总结的一条重要经验。2016年2月,中央决定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2017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这是我们党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推动党内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创新探索。对照党中央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上海中医药大学为例,结合调研所得数据,对此进行思考和探索,以期确保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取得实效。

一、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的内涵研究

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贵在经常,也难在经常。要研究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的内涵,首先必须要弄清“经常”一词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解释,一是平常的、日常的;二是常常、时常[1]。从《辞海》对“经”字和“常”字的释义看,“经”字有“常道;规范”的含义。“常”字有“恒久不易或变化的规律”的含义[2]。可见,“经常”既含有普通、不特别,融入日常的意思;又强调频率很高,即不止一次且间隔时间较短;同时还蕴含了规范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其次,党内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是党内教育的两种主要形式,从两者的特点比较来看,党内集中教育往往针对的是一些突出的和专门性的问题,是在相对较短的教育周期内开展的较为集中的教育,呈现出阶段性、专门性和集中性的特点。与之相比,经常性教育的教育周期相对较长,教育内容更易系统化;开展教育时,在教育时空维度上更易趋于异步和分散,使得经常性教育呈现出持续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最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新形势下党内经常性教育的创新实践,从它所强调的“学”与“做”的辩证统一关系来探究党内经常性教育的丰富内涵。“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强调“基础在学”,把学好党章党规、学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作为“学”的内容,不仅强调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要结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義最新发展的学习;还明确了党员必须认真学习、严格遵守党章党规党纪,做合格党员。可见,党内经常性教育在“学”的内容上具有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内在统一性。“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强调“关键在做”,一方面突出“做”是“学”的目的,既要通过学党章党规来规范党员行为,又要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另一方面突出“做”也是“学”的途径。正如《礼记·中庸》中关于治学的名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学习的不同递进阶段,强调了“做”是“学”的最后阶段。“学”要有效,就不能“空谈”,关键要在“做”上发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逐步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转化;达到融会贯通,学思践悟的效果。可见,党内经常性教育在“做”的要求上具有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内在统一性。

综上所述,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是指高校党组织立足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统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旨在把大学生党员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以一定时间为周期、以制度作保障的,不间断的教育。

二、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的现状调查

课题组在我校240名大学生党员中开展了“关于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和微信访谈。调研反映了如下情况:

(一)总体评价较好

分别有55.2%和26.1%的受访者评价目前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的效果“明显”和“十分明显”,只有18.1%和0.6%的受访者认为“一般”和“不明显”。分别有51.2%和44.8%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很重视”和“重视”,只有4.0%的受访者认为“一般”。可见,绝大多数受访者对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的现状予以认可,认为这项工作总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微信访谈的数据分析也显示,大学生党员对开展经常性教育有较高的认同度。他们认为,开展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可以不断提高大学生党员承受各方压力和抵制各种诱惑的能力,能增加与党组织的双向沟通,便于党组织及时了解党员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帮助党员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党员从思想上入党。

(二)对加强组织教育有需求

调研反映了大学生党员对组织教育的需求。从“党组织找党员谈心的频率”的调研数据来看,有54.2%的受访者认为党组织找党员谈心的频率是“不定期、偶尔”,只有37.9%的受访者认为党组织能“定期、经常”地找党员谈心,还有7.9%的受访者评价党组织“从来没有”找党员谈心。从“党组织在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中应当发挥的作用”的调研显示,有61.1%的受访者希望“党组织能适当开展专题辅导”。具有关资料显示[3],高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发展,轻教育”的现象,即重视入党前教育,而对入党后教育,尤其是对正式党员的教育重视不够,甚至出现教育断层的现象。可见,党组织在大学生党员教育中的投入尚显不足,尚不能满足大学生党员对学习教育的需求。

(三)对丰富教育内容有期待

有77.4%的受访者认为“创新培训教育内容”是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的调研中,选择“合理设置培训内容”的比例最高,达49.8%。当被问及“最喜欢的党员学习教育内容是什么?”时,有65.0%的受访者勾选“时事解读”,只有7.4%的受访者选择“党史、党的理论知识”。这说明,与党的理论学习相比,大学生党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积极性更高。微信访谈的数据分析也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期待能将党的理论教育、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相契合,探索更多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触及大学生党员核心关切的、更加多元化的教育内容。

(四)对创新教育形式有期盼

在“最喜欢的党员学习方式”的调研中,勾选“参观学习”的比例最高,达44.8%;其次是“听辅导报告或专题讲座”“自学”“集体学习和讨论”“网络互动学习”,分别占16.7%、15.3%、14.8%和8.4%。在“哪些教育方式最为有效且可以长期坚持”的调研中,占比最高的是“用身边典型教育身边人”。这说明,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党员期盼在实践中磨砺党性或通过先进党员的具体事迹、鲜活的案例来获得对共产党员形象的准确诠释和解读,找到学习的标杆和努力的方向。在微信访谈中,受访的大学生党员积极建言献策,给出了喜爱的党员教育形式,如读书沙龙、微信讨论、先进党员的事迹介绍、座谈会、观看纪录片、参观革命纪念馆等。但是,据有关资料显示[4],不少高校对大学生党员开展教育的形式仍较为单一,或以单向灌输为主,或照本宣科,教育过程缺乏交互性和感染力,使大学生党员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效果。

(五)对强化自我教育要重视

受访者对开展自我教育的评价中,“满意”占65.0%,但“非常满意”和“一般”的比例大体相当,分别是17.2%和15.8%,仍有2.0%的受访者对开展自我教育的情况表示“不满意,有待改善”。大学生党员入党时间短,普遍缺少党内政治生活的历练,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三观尚未牢固树立,一旦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学习动力就会不足,学习热情就会减退,难以确保自我教育的有效开展。从党员教育主要形式的调查看,受访者中勾选“三会一课”、“党校教育培训”的比例最高,分别达47.5%和30.8%,“自学”只占20.2%。这说明,目前党员教育主要还是依靠有组织的教育,自我教育占党员教育的比重并不大,党员被动接受教育的现状比较明显。因此,要重视激发党员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增强自我教育在经常性教育中的力度。

三、构建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自行车”模式

图1: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自行车”模式

从上述调研分析可知,要真正提升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的实效性,并不是在某个环节零敲碎打即可,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主客体、教育实施各环节、各种内外环境、各项工作机制的协同配合,其工作模式与自行车的运作模式极为相似,借用自行车原理来构建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模式,能更准确、直观地分析和研究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的实践路径。在该模式中,组织领导是车之把手,总揽全局、把控方向;“三位一体”教育合力和经常性教育体系,是车之两轮,承载运动、实现运行;层层压实的工作机制和考评、监督等保障机制是车之链条,传递动力、推动运行。只有车把调控有力,车轮平稳运行,链条正常连接,才能确保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的顺利开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

高校各级党组织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是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一方面,校、院(系)党组织要将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党组织书记抓党的建设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机制,明晰校、院(系)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担负的主体责任,形成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各院(系)党组织负责实施、各学生党支部具体落实、各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的齐抓共管、相互衔接的工作格局,真正把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作为党的建设一项基础性工作,抓在日常,严在经常。

(二)有效形成组织教育、自我教育、实践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1.组织教育是基础。组织教育具有权威性、规范性和严肃性,能确保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方向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各级党组织要把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来抓;要把这项工作贯穿于大学生党員入党前后和学习、生活的全过程;要严肃党内组织生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根据大学生党员的特点和需求,丰富组织生活内容,创新组织生活形式,开展开放式、互动式党内活动,进一步提高组织生活效果[5]。

2.自我教育是重点。大学生经常性教育最终还要通过大学生党员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来实现,因此,只有充分激发大学生党员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才能确保教育目的实现。这就要求大学生党员要提高思想认识,不断增强自我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心;也要能妥善处理好课业学习与加强自我教育的关系,努力做到两不误。

3.实践教育是深化。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高校党组织要重视开展大学生党员的实践教育,加大实践教育的比重,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党员深入社会,经受实践锻炼;同时,要立足大学生党员实际,将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为大学生党员搭建更多服务师生、群众和社会的平台;引导大学生党员在实践锻炼中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认知,逐渐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在实践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既需要深化认识、落实责任,增强组织教育的号召力;更需要注重方法、加强引导,激发自我教育的内动力;还需要搭建平台、广泛组织,提升实践教育的影响力。缺乏组织教育的经常性教育如无本之木,难以生存;无视自我教育的经常性教育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忽视实践教育的经常性教育如纸上谈兵,不利内化。高校必须坚持组织教育、自我教育、实践教育的有机融合,才能有效形成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的合力。

(三)构建课程教育、党校教育、日常教育有机结合的经常性教育体系

1.课程教育是基础。系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的基础。可以从以下两个途径开展:一是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向大学生党员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大学生党员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的主渠道。它与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要重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中的作用,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要在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代大学生党员的吸引力、感召力和时代感上下功夫,引导大学生党员不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二是建设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必修课程。将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来建设,能从根本上保证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的质量,保障经常性教育地有序进行。可以考虑借鉴学分制模式,针对新生党员、毕业生党员、预备党员、正式党员、学生支部书记等不同类型的党员,在学时数、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结业考核上给予不同的要求;同时,建立大学生党员学习档案,将大学生党员参加学习的情况作为预备党员考察、年度评议党员和党员评优的重要指标。

2.党校教育是主体。《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各级党校在党员经常性教育中的重要作用[7],《2014-2018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也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各级党校在党员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8],《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要求针对本(专)科生、研究生等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构建以校、院党校为主体、基层组织专题学习为重点、网络学习教育为辅助、主题教育实践为支撑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学生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体系[9]。可见,高校党校是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党委要切实把办好党校管好党校建好党校作为履行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把党校工作纳入党委整体工作部署和党的建设总体安排,加强对党校工作的研究、指导和支持。高校党校要把党校姓党根本原则贯穿党校工作始终,进一步增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完善学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学生党支部三级培训制度,构建起党员教育培训的网络体系。同时,要严格落实有关文件对大学生党员每年参加学习的时间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好大学生党员的集中学习。

3.日常教育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认识问题一时解决了,不等于永远解决。就像房间需要经常打扫一样,思想上的灰尘也要经常打扫[10]。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思想教育要抓在日常,只有抓常,才会有效。因此,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应紧密结合大学生党员成长成才的各环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应充分融入大学生党员的日常生活、专业学习、日常管理、课外活动、主题教育中,使大学生党员时时处处受到不间断的教育和熏陶。

大学生党员通过课程教育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党校的集中培训深化理论认知、锤炼党性,通过日常教育不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的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党校这个教育阵地、努力探索日常教育的方式方法,使三者同向发力,形成有机结合的经常性教育体系,确保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取得实效。

(四)建立大学生党员经常教育的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

1.形成层层压实的工作格局。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要明确责任,层层压实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压力、级级落实责任、切实抓出成效的工作格局。学校党委要切实担负起领导本校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的主体责任,加强领导、完善顶层设计;院(系)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好实施院(系)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的主体责任,加强指导、部署教育任务;学生党支部要切实发挥好落实党支部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的主体作用,引领大学生党员自觉加强教育,抓实各项具体工作;学校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能,分工协作,共同做好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

2.建立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的考评、监督机制。建立经常性教育的考评机制能检验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的效果,提高经常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推动经常性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建立党员教育培训考核评估机制,完善述学、考学、评学制度,推行培训考勤、学时登记。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考核结果运用,将考评结果作为党组织和党员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11],以实现以评督学、以评促学的目的。

建立经常性教育的监督机制,对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是解决大学生党员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学习状态不佳等问题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高校党委要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的督促检查。对履职尽职、成效显著的党组织予以表彰和宣传,对工作失职、不作为的党组织予以批评并限期整改,不断促进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的健康開展。另外,要重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完善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民主监督平台,加强非党员大学生参与监督、评估的力度;进一步发挥党支部在监督党员履行义务中的作用;积极打造新媒体监督平台,创新党员教育监督的载体。

总之,大学生党员的经常性教育是推进大学生党员长期受教育,确保大学生党员党性坚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系统工作,必须抓常抓细抓长,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努力探索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新方法、新措施,切实增强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确保大学生党员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681.

[2]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第6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143,254.

[3]庄起民,李芳,周鹏飞.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有效机制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01):64-68.

[4]宁清平.对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09,(03):197-198.

[5]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Z].2013-07-02.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10-15.

[7]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Z].2006-06-21.

[8]中共中央办公厅.2014-2018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Z].2014-07-02.

[9]中共教育部党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Z].2017-02-28.

[10]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Z].2014-10-08.

[11]中共中央办公厅.2014-2018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Z].2014-07-03.

(基金项目:1.2015年度上海市教委“阳光计划”项目“从严做实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项目编号:15YG30);2.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党建研究会2016年度立项课题(加强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的研究)(项目编号:2016ZX105);作者简介:[1]陆佩丽,硕士研究生,上海中医药大学,党校副校长,讲师,研究方向:党建;[2]陈秋生,上海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3]杨丽霞,上海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自行车大学生党员模式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
新媒体平台下增强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实效性的研究
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员的科学选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