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导图对于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探析

2018-10-16王慧

祖国 2018年16期
关键词:具体应用阅读能力思维导图

摘要:近几年思维导图逐渐在社会上得到了教育机构、教师以及家长的认可,一些西方国家甚至将思维导图的课程列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由此可以看出,思维导图对于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起到了深远的作用。在本文作者将思维导图的理念应用到大学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旨在通过这种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 阅读能力 具体应用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这一概念是于上世纪60年代由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特尼·卜赞提出的。思维导图也可称为心智图,它是指人可以依靠大脑中的智能借助图示的模式展示出与学习目标有关的思维过程,这是一种让隐性知识可视化的途径,也是一种表达放射性思维的有效工具。思维导图通常是以一个核心主题作为中心并向四周发散,伸出不同的分支代表着不同的次级主题,同样每一个次级主题还可以分出下一层次的分支。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变可把原本看似分散的信息梳理为逻辑性强的网络图,既有利于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也适合人类大脑存储结构方便人类记忆。

二、思维导图对于英语阅读与教学的指导意义

(一)思维导图可以指导学生抓住重点阅读

阅读的实质是学生主动理解文字表达内容和消化吸收知识的过程。在没有树立良好阅读习惯的情况下,将传统读物的阅读方式生搬硬套到英语阅读上,对语言内容先后次序把握不清,重点内容把握不准,毫无头绪的通读泛读已经成为造成学生英语阅读水平不高的症结。思维导图阅读方式便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被创造出来的,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它可以充当强有力的辅助工作,导图从阅读者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指引出一条高效快速完成英语段落信息收集并理解重点内容的便捷路径。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了解所需阅读的重点内容和思维核心,构造好段落的知识框架,达到便于区分的目的,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带着问题带着线索去阅读,学生可以沿着思维导图所指引的路径,快速地了解文章的重点和逻辑框架,达到全神贯注的阅读状态,不会因为一两个单词或一两处语法不会而对整篇文字开始不耐烦起来。借助于思维导图的框架和关键点,学生可以快速掌握文字的架构和重点内容,准确理解好文字要表达的深层次意义,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二)思维导图可以指导学生培养发散思維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急于取得阅读成效,急于掌握应试技巧,这种浮躁心态也极大限制住了学生思想维度,致使他们往往习惯于从一句话、一个点去寻求对阅读篇章的突破方法,而且失去了整个篇章的把握,往往会使阅读结果最终走向死角。很多学生把英语阅读淡出地理解为应试,学习文章只是为了考试而忘记了阅读的真正意义其实在于通过阅读去思考,开阔自身的思想维度和视野。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将学生没有认知的核心点发掘出来,先从基本的阅读习惯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发散式阅读思维,通过教师提问、小组讨论、观点陈述等教学方法对阅读内容做好整体把握,再寻求重点突破。

不以封闭的形式设计我们的思维导图也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个特色,我们可以将文章一部分的框架和核心知识点完善好,而将其他部分的知识导图以开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留出空白部分去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主动思考并独立完善,思考的过程也是发散思维的过程,同学在完善思维导图的同时,也完成了自己与阅读内容的对话,不仅培养了学生阅读的独立性也有效扩展了学生的阅读思维,避免学生的阅读继续走向误区。

(三)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教师丰富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善教师所留的部分开放式思维导图,在阅读、思考、和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学生对阅读文章的把握情况,把握好他们对于篇章阅读的习惯。英语阅读课程,不再是教师枯燥地为学生讲授生词、短语以及长难句。学生阅读的目的也不再停留在单单读懂这些句子,翻译某个段落。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独立完成阅读的过程,是师生互助通过阅读进行思考的过程,跳出传统的语言框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带给学生的思想碰撞才是我们大学英语阅读课的真正意义所在。

同时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向周围同学展示自己独立创造的思维导图,三人行而必有我师,多角度多方位的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引导他们汇集集体智慧去更好的完善思维导图。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互动环节,也极大促进了同学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展示自己的英语表达,可以激发同学课堂上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的关注点始终围绕在老师教学内容上。

三、思维导图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本文将结合《新视界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一单元“Thinking for yourself”的内容来探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绘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教师通过课文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独立思考”,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一个以“独立思考”为核心的导图,让学生去讨论“独立思考的含义”“怎样做到独立思考”“你最近一次做的独立思考的事情是什么”“人们普遍对于独立思考的观点”“怎么样去教会别人独立思考”等问题,通过一系列的问答,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大脑内存有相关于独立思考这一话题的认知。同时,这些递进式的导入问题与文章结构相关,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快速获取重要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结构。

(二)教师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的主旨句和各段的中心句,进行绘制思维导图的第一级分支。如:本文以“独立思考”为核心思想,作者分别从“独立思考的意义”“人们对于独立思考的观点”“教会他独立思考的教师”以及“作者对这位教师的评价”等几个方面展开文章的脉络。通过分析第一层级分支,学生可以清晰地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核心思想。

其次,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或布置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具体任务,让学生通过精读的方式完成思维导图的第二层级分支的制作。如:“作者是如何展现人们对于独立思考的观点的?”“文章提到的愿景宣言的内容是什么?”同样,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跟文章相关的任务,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入课堂。比如:“请三位同学表演出文中所描述的,当学生听到教师的指令后的一系列动作。”“请同学们找出描写学生心理状态的词汇”这一过程,实际是在培养学生快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速度。

在讲解的最后阶段,教师需要对文章中具体的语言难点进行分析,让学生通过学习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第三层级分支,在这一分支中涉及到了一些重点、难点的词语或句子,从而通过第三层级的学习帮助学生夯实语言基础。

(三)学生展示思维导图

这一部分主要旨在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经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选出本组中最优秀的思维导图作品。每个小组派代表通过展示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向大家用英文讲述本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在展现思维导图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对于文章的总结概括能力。

(四)课后总结强化

学生需要完成的课后作业,以思维导图的结构为框架,写一篇文章来阐述自己对于独立思考的认识。可以使用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或者引申出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表明不同于作者的观点。这一做法旨在通过思维导图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能力。

四、结语

思维导图阅读方法所提倡的“抓住重点主干,自我添枝加叶”的可视化阅读重点突破了学生英语阅读中的难点,解决了学生学生屡进阅读误区的症结。多年来思维导图阅读教学方式经受住了大量教学实践的验证,其以灵活多变的方式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所起的突出作用也不言而喻,得到了普遍推广和应用。总之,思维导图作为指导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辅助工具不只为学生阅读篇章提供了有章可循的方式,从长期来看,更是有效提高了学生英文阅读水平,可以为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托尼·博赞.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宁建花.思维导图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12):75-78.

[3]文婷.思维导图在英语语篇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4,(18):99-101.

(作者简介:王慧,硕士学历,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作者单位: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具体应用阅读能力思维导图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关于电气自动化在机械采煤中的应用研究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