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乐亭记》文本解析及欧阳修散文风格初探

2018-10-16卿晨

祖国 2018年16期
关键词:欧阳修

摘要:本文主要从叙事抒情手法和思想内涵两方面,对欧阳修的散文名篇《丰乐亭记》进行文本解析;并通过上述解析,进而对欧阳修的散文风格进行“管窥”,得出以下几个特点:1.意虽感慨,辞犹平和;2.委婉曲折,波澜迭起;3.情韵雍容,富于理趣。

关键词:《丰乐亭记》 欧阳修 散文风格 文本解析

欧阳修一生著作颇丰,以其文学创作上的成就观之,当首推散文。欧阳修的散文有数百篇之多,大体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经旨、‘辩、‘论辨、‘时论,属于政论、史论和时事述评的性质;第二类称为‘序、‘书、‘杂题跋、‘杂文、‘试笔、‘笔说,大抵属于文学批评和各种随笔、杂文和小品;第三类是‘记、‘传和‘祭文,大体上属于叙事、绘景或抒情性质,此类散文的艺术性最高。”①

在第三类散文中,以《醉翁亭记》最为脍炙人口;而它的“姐妹篇”——欧阳修于同年先后写于滁州的《丰乐亭记》,亦是其抒情散文的代表作,对宋代及后世的散文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朱熹曾盛赞《丰乐亭记》为“六一文之最佳者”,足以与《醉翁亭记》分庭抗礼。但在社会普及度上《丰乐亭记》却并未受到充分重视,因此笔者写作此文尝试对其文本和风格典型性进行探析。

一、文本解析

(一)创作背景

庆历五年,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宣告失败,欧阳修向宋神宗上《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直言进谏,触怒守旧派权贵而被贬知滁州。被贬后,欧阳修心情苦闷,通过寄情山水聊抒己怀,远离朝堂上的政治角逐,因而于次年(1046)写作了滁州“双记”(即《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

(二)《丰乐亭记》的叙事抒情解构

第一段交待作者开辟丰乐亭的源起及其功用;第二段叙写五代时滁地所经历的战乱,与如今的安闲形成鲜明对比;第三段点明主旨,是宋代的开明政治、休养生息才使得滁地有今日的从容和平;第四段描写作者与滁人仰山听泉,并教化民众以沐圣徳的日常生活情景;最后一段画龙点睛,点出自己将与民共乐作为太守的职责,以及命名丰乐亭的目的。

全文以丰乐亭命题,看似是一篇记游文字,但作者不仅仅局限于描述“一亭之内”的风景和乐事;而是以小见大,在生动的描绘和平实的记述之中谈古论今,阐发议论,夹杂时事。以今时太平安闲与昔日战火弥漫的对比,反衬今日和平景象的来之不易,对宋代朝廷注重文治、休养生息的政策予以赞扬和支持。

本文围绕“丰乐”二字为中心,作者表达了自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将叙事、抒情、议论和正反对比等手法紧密结合在一起,抚今追昔,反复咏叹,令人读来有韵味无穷之感。欧阳修为文结构严谨,文笔流畅自然,为情造文,委婉生动;虽篇幅短小,但主旨明确,内涵深刻,手法多样,实为宋代散文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三)《丰乐亭记》中“乐”的解读

纵观《丰乐亭记》,我们可以发现“乐”字作为行文线索,在全文(题目除外)中出现了六次之多;而对“乐”字的解读,有助于辨清作者写作此文时的思想内涵。结合文章脉络和创作背景,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以下三类:1.作者恣情山水之“乐”;2.滁人之“乐”;3.欧公“宣上德以与民共乐”之“乐”;下面对六处分别进行分析归类:

1.作者恣情山水之“乐”

第一处见于第一段“俯仰左右,顾而乐之”句中。作者到滁州的第二年始饮滁水之甘甜,觅其出处又在丰山幽谷之间,因而俯仰环顾而乐之;可知此处为作者有感于山水之“乐”。另见于第四段“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句中(第三处)。作者抒发对滁地僻静而政务简单以及风俗安闲的喜爱之情,因此是其“恣情山水之乐、乐而忘忧”的写照。

2.滁人之“乐”

见于第三段“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句中(文中第二处)。作者对滁人安居乐业,不闻外事,乐以终老的生活景象进行描绘,是实景的投射,因此此处为滁人之“乐”。另见于第四段“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句中(第四处)。欧阳修有感于滁人因对年岁丰收感到快乐满足而愿意与自己同游山水,因此是滁人对“岁物丰成”之“乐”。

3.欧公“宣上德以与民共乐”之“乐”

参见原文第四段“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句中(第五处)。此句看似续写滁地百姓安丰年之樂的景况,但细看其“知所以”的句式,可知实为作者顺势教化百姓感念圣徳之语;因此是欧公“宣上德以与民共乐之乐”之“乐”的体现。另见最后一段“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句中(第六处)。作者以宣扬圣恩、沐化民众为自己作为刺史的职责之一,以“与民同乐”为政治理想,至此直陈己志。

二、从《丰乐亭记》管窥欧阳修散文风格

(一)意虽感慨,辞犹平和

《丰乐亭记》作为一篇“楼亭记”散文,历来具有借物抒情的传统。文中自然不乏“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的景物描绘,但作者的行文用意更在对“丰乐”的叙述和升华,即抒写“太平气象”。而联系创作背景可知,本文是在作者被贬滁州的第二年写成,因此不能不深怀感慨。

很难想象一个政治上失意的文人仍在讴歌当朝的“丰乐”景象和前代一统天下的功绩,但欧阳修非但如此做了,而且语辞平和——“因为本其山川,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②”他的字里行间中并无激愤的慷慨悲歌,而是娓娓道来,抚今追昔;告诫时人要居安思危,怀沐圣徳,珍惜当下的和平景象。

(二)委婉曲折,波澜迭起

《丰乐亭记》的行文结构绝非平铺直叙,而是委婉曲折,波澜迭起。在文章第一段交待过丰乐亭被开辟的源起和功用之后,读者往往期待接下来的第二段会续写该亭的结构布置之类;但作者却别开生面,插入了滁地的历史渊源和今昔对比,可谓波澜横生,出人意表。高步瀛在《唐宋文举要》中点评道:“自‘滁于五代干戈之际以下,数行文字,横空而来,兴象高远,气势淋漓,极瞻高眺深之慨”。

到了第三段,作者继续采用“顿笔”手法,将今昔比照寓于天下大局中,点明文章题旨;可谓境界全开,曲折委婉,形成了一种“动荡之美”。这种结构上的曲折安排,无论对揭示文章主题,还是表情达意、营造气势来说,都达到了显著的功效,可说是欧公的独特“风神”。

(三)情韵雍容,富于理趣

《丰乐亭记》最大的优点或许不在结构上的别出心裁,也不在作者作为政治家的立意深远;而在于通篇所营造出的雍容情韵,也即读者通过“显而自然”的语句所能体会到的独特审美感受。宋人楼昉评此文曰:“叙干戈用武,以至平定,休息施于滁,则又著题诗也。读之使人兴怀古之想。”③全文没有“不堪之穷愁”,而是将自己的寄情山水之乐和化育民众之乐传达给读者。

此外,宋柏年在《欧阳修研究》中指出,“富于理趣也是由欧阳修开始的有宋一代散文的独特风貌。”④《丰乐亭记》在描绘其四时美丽景致之外,更赋予灵山秀水以深邃的政治意义:欲写丰乐,先写战乱;先写海内分裂,方见出今日山高水清、“民生不见外事”之难能可贵;继而进步一步渲染丰山乐亭游乐之美,最后道出一篇之旨“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三、结语

欧阳修作为唐宋八大家中宋代“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其散文创作上承韩愈,而对其有所发展和创新,下启王安石、“三苏”、曾巩等人,对新文体的确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宋代乃至整个中国散文史都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

通过对欧阳修散文代表作《丰乐亭记》的文本解析,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约略见出欧文感情充沛、富于理趣、委婉曲折、文笔多变等风貌。这些特点显然受制于时代价值取向,同时也是作者内在儒学精神的外化体现,更是欧阳修仁义宽厚的性格的鲜明写照。

在对《丰乐亭记》的深度解析中,欧阳修“恣情山水之乐和宣上德以与民共乐”的思想内涵得以呈现在我们面前。从欧阳修的名篇《丰乐亭记》中,我们可以“管窥”到以下风格:1.意虽感慨,辞犹平和;2.委婉曲折,波澜迭起;3.情韵雍容,富于理趣;虽不尽全面,却也可作为以后的研究者探讨欧阳修散文风格及《丰乐亭记》的一点参考。

注释:

①郭正忠:《欧阳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73页。

②王彬:《唐宋八大家名篇赏析与译注-欧阳修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第95页。

③何锐:《古文观止评注》,四川:巴蜀书社,2011年,第406頁。

④宋柏年:《欧阳修研究》,四川:巴蜀书社,1995年,第99页。

参考文献:

[1]郭正忠.欧阳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王彬.唐宋八大家名篇赏析与译注:欧阳修卷[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3]何锐.古文观止评注[M].四川:巴蜀书社,2011.

[4]宋柏年.欧阳修研究[M].四川:巴蜀书社,1995.

[5]赵义山,李修生主编.中国分体文学史 散文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6]洪山.“六一文之最佳者”——论《丰乐亭记》对“六一风神”内涵特质的体现[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6):48-52.

(作者简介:卿晨,香港理工大学2017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欧阳修
宋 欧阳修 楷书集古录跋尾卷
让我受益匪浅的一本书
画眉鸟
欧阳修“荐才”的襟怀
欧阳修快马追字
戴花的欧阳修
快乐的“长工”
欧阳修学琴治忧郁症
欧阳修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