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为老家村史写序

2018-10-16

农家书屋 2018年9期
关键词:作序村史阳城

古人云:盛世修史,明时修志。这不,老家的村子也在写村史了,名曰《阳城史话》,洋洋洒洒12万字,花费多年时间成稿。

作者段铁城老先生嘱我作序,我拗不过他,便硬着头皮应承了下来。按理说,为一本村史作序不应太为难,但为《阳城史话》写序还真让我作难。这些年在中央农办工作的缘故,面对一个村庄时,不自觉有一种“居高临下”之感,此非官架子和优越感,实乃思考问题方式使然。假若别的村庄让我写篇序,该不会为难;北阳城村就不同了,这是生我养我之地,是我魂牵梦绕50多年的地方。这个村子在我心中的分量,面对这个村子时我丰富而复杂的情感,面对村里长辈时我的敬畏,都使得我不可能以俯视、平视的姿态,而必须以仰视的姿态来写这篇文字。

除却感情因素,也有理性成分。据我所知,延续几百年香火的村庄已算历史悠久了,上千年的村庄则很少,而北阳城村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487年。《稷山县志》载:“北魏孝文帝太和11年置高凉郡,下设高凉、龙门二县,郡治在高凉县城”。曾经的高凉县城,就是现在的北阳城村。为这样一个古老村庄的村史作序,怎能不肃然起敬、诚惶诚恐呢?

既然应承下来,便不能应付差事。从何写起呢?自然是村子的历史。好在我几年前写过一篇题目叫《北阳城》的短文,于是轻车熟路,先以自己的视角对这个村庄作了推介:村庄在山西稷山县东南。稷山位于运城盆地之北缘,汾河穿境而过再经河津于禹门口汇入黄河。交代这些是想告诉读者,这里就是大家周知的尧舜故地、华夏文明的发源地。稷山之县名自隋朝沿用至今,盖因县境之南端有稷王山,而稷王山又因农耕始祖后稷出生地和陵墓所在地得名。

写完地理,再写文化:村里曾有两座寺院和大小十多座庙。源于唐朝的福圆寺现仅存宋朝砖塔一座,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另有稷王庙、火神庙等五六座庙尚存,以稷王庙规模最大,有房屋30余间,我小时候在此念书时觉得森然。这里还是表演社火的场所,自清朝以来的二三百年间一直未断。社火表现形式是走兽,兽的名字分别为貅狼、独角兽、麒麟、鳌,每个兽身由两个踩高跷的壮汉拖着,壮汉上半身露在兽身上面,装上两条假腿,好似骑兽前行。此一表现形式为国内独有,因而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修史意在鉴今,古村亟待重振。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全国乡村自然也包括北阳城村以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乡村是不能靠敲锣打鼓振兴的,要靠人来实干。于是我在序言中感慨道:一个村子要发展、要振兴,需要具备这样几个基础和条件:一是要有一个好班子,二是有一批能发挥作用的新乡贤,三是要有一批乡村人才。只要有了人才,没钱可以搞到钱,没项目可以引到项目。既要有城里人下乡回乡,也要有农民工返乡创业,还要挖掘培养大批的乡村秀才、能人、土专家。

在参与起草今年一号文件的过程中,为“新乡贤”没少费脑筋,于是在序言中刻意多花了些笔墨:乡贤,乃村里德高望重者,他们大多是读书人出身,或是乡村教师、医生、文化人,或是退休返乡的公家人员,或是家族族长。他们应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火热心肠、德性服人、办事公道、甘于吃亏。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位段先生,因与我爷爷交好,常到家里来坐。在我的记忆里,这个段爷爷上知天文、下懂地理、远晓国事、近熟村情,哪家婚丧嫁娶,都要请段先生主事;邻里发生纠纷,段先生去了便定纷止争,真有些像《白鹿原》中的朱先生。我想,在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结合的今天,仍需要有一批像段先生这样的乡贤。

乡村文明的价值和优势何在?在写这篇序言的过程中,这一命题挥之不去,也恰好给了我阐述自己看法的机会。于是,我写道:窃以为,民族文化的原生态、活标本在乡村,此为源;社稷江山的基础在乡村,此为基;乡村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教堂,此为根;乡村是自然氧吧和精神氧吧,此为家。

乡村振兴是历史的必然,产业要发展,现代文明要下乡,但乡村的文脉不能断。为保住北阳城村的文脉,此前应党支部、村委会之约撰写了两副楹联:溯千年三阳开泰高凉城邑弹古韵,逢盛世五谷丰登后稷故乡著新篇;魏城宋塔虽无语可通千载日月,走兽抬阁纵有情难尽耕读人生。期望两副楹联不仅刻在村门上,更能印在每个村民心里。

猜你喜欢

作序村史阳城
山西晋城阳城次营镇:蚕桑宴打造绿色生态品牌
阳城:桑叶茶『火』了 农民乐了
天下为家
郭沫若作序推荐的解放区作品书影
隆安县村史室建设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初探
南雄启动南粤古驿道村史编纂工作
读贾文琴的文章——为《中国公路之陇南记忆》第二、三册作序
蔡元培的作序观
共同挽救即将消失的村庄本刊村史编撰工作委员会已顺利出版及撰写村史八部《双龙庄村史》出版发行
淮上重镇——秦汉谷阳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