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

2018-10-13白温宽

青年时代 2018年23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培养核心素养

白温宽

摘 要: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国家将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并列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因为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高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让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运用、感悟、分析,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的发挥。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

一、高中地理的基本特征

很多学生觉得高中地理难,这主要是因为其对地理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通常高中地理存在两个特点,一个是地理学科兼顾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综合性,同时又有着独特地区环境所特有的地域性。两种特性相加这才使得学生们对地理有一个错误的认知。在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综合性方面,往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只有在了解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基础之上,高中地理的学习才有可能游刃有余。在地域性方面,要求学生能了解每个地域的基本特性以及特定地域地理环境的特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及地理教学的改革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推行很多年,并且于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但是,在高考的影响下,大部分普通高中依然以升学率为核心目的,进而使得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依然围绕考试,可以说课程的内容和宣传标语都无一例外的是为应试服务。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中,明显存在着重课本知识,轻实践,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况,使地理教学缺乏学生的内在体验和感悟。从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社会实践已被教育教学人员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认为,脱离生活实践是学校教育的最大缺点之一,因为“通过生活和从生活中学习,要比任何方式的学习更深入和更容易理解”“对于人的发展、形成和加强远为有力”。2016年6月3日,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在北京共同发布了《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报告,我国教育的核心素养逐渐出台。由此可见世界教育对核心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视。而我国的教育现状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背道而驰。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

(一)立足学生主体,拓展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合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也就是说教师只起到组织、引导、解惑的作用,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学习的需要,多设计和开展学生地理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获得感。例如在教学中开展各类地理图表的判读实践;用钟表进行野外定向;利用地球仪当众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利用学校气象站开展气象观察;测量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绘制热力环流、三圈环流、水循环、地质循环、大洋环流、人类与环境关系等示意图和模式图,并要求学生加以说明解析。又如对于气候的教学,课前可让学生搜集世界各种类型的气候资料,制作小课件,课中让学生做现场解说,课后绘制各类气候统计图和分布模式图。在地理信息技术教学时,开展手机导航应用练习;开展家乡城镇居民点、道路交通和工业布局的规划模拟活动。通过类似的地理实践,能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训练地理表达能力,掌握地理實践技巧,提升地理实践能力,有助于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主体意识

整个人类社会本身就处于地理环境之中,生活与地理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对于初中地理而言,高中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样,而且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单纯的进行教学,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学习难度。教师应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入或创设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情境,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例如当进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教材知识置于生活的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体意识:为什么大兴安岭雪花还在飞舞而长江两岸鲜花已经盛开?为什么过年的时候很多人都喜欢去三亚旅游?从而引入陆地环境中存在地域差异,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显然也不一样的观点。回想曾经爬山的经历,登上山顶的感觉如何?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感觉随着高度的增加,会有不同的景色和不同的温度,这是因为高度不同,气压、气温、空气中的水分都会发生变化,一些地方有着“一山有四季”的说法,这就是垂直地域分异差异。这样讲课可以使抽象的教材知识转变成生活性的问题,学生能够借助自身的所见所闻,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思考并表达其想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效果显著提升。

(三)开发网络资源,增加学习乐趣

智能手机的广泛运用,使“互联网+中学地理”相融合。互联网具有三大优势:资源共享、实时互动、超越时空。互联网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资源共享平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协作学习,缩小地理课堂与真实世界的距离。智能手机的应用,使互联网环境下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在技术的支持下成为可能。“互联网+中学地理”常见的学习方式有:①手机App软件的充分利用:在手机“应用”或“商城”中搜索安装与地理学习有关的软件,如搜索“星图”App可以查找北极星;“形色”App可以通过拍照上传秒识身边的植物;“太阳测量师”App可以进行日月形迹追踪;“户外助手”App是户外地质地貌考察的助手等。②通过QQ群聊或微信群聊功能,共享学习资源,进行生生对话或师生对话,进行协作学习,实现意义建构。③微信公众号平台可传播普及相关地理知识,如每日知识、每日学法指导等。教师可以申请自建微信公众号,也可推荐好的微信公众号让学生加关注,在微信上建立起以教师为中心的“一对多”的网络关系,实现文字推送、图像推送(如地理思维导图)、教学微视频精准推送。通过这些鲜活生动的地理信息推送,破解地理学科因空间尺度广、时间尺度大、综合要素多而难于理解的困局,培养学生利用微信进行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使地理学习变得生动化、形象化、易懂、易学。

(三)完善教学管理

国家对2010-2020年所拟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高考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并探索性点测了某些科目一年多考的办法。同时,要求改变学校管理死板且形式主义,学校教师盲目致力于应付高层目标导致没有创造,只是疲于让学生学会应试等问题。管理不应该是“事无巨细”地“喧宾夺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也不应仅仅是口号而已,应给予地理教师一定的教学空间,让教师能够自由地思考教学。这样,学生才能发自内心需求的读书,人的精神潜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够唤醒和激发出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发展为进步艺术。

四、结束语

总之,学生们在学习地理的时候能否及时的培养起正确的学习方法,将对他们学习的效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帮助学生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及时的对学生们进行学习方法的培养,提升其学习地理的综合思维能力,进而更好地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董瑞杰.核心素养目标下的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教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8,1901:57-61.

[2]李英和.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内涵及其培养方法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7,04:228.

[3]王琛.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31:149-150.

[4]彭双双.上海高中地理教材对地理核心素养的体现及教师使用教材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培养核心素养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