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民族地方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2018-10-13庄桂花段砚

青年时代 2018年23期
关键词:培养机制

庄桂花 段砚

摘 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一直是高校教学的根本任务和主要目标。自从国家启动“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以来,全国各高校争先恐后投入资源研究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云南各民族地方高校有着与省会高校、中东部发达地区高校共同的诉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但也有不同于省会高校和中东部发达地区高校的特殊之处。因其特殊性的自身条件和对人才的巨大渴求,使得云南民族地方各高校对于建构适合本土发展的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有着现实必要性、可能性和实际意义。本文结合普洱学院在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上的探索实践,从理论层面上分析建构云南民族各地方本科院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的可能性与可操作性。

关键词:云南民族地方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培养能用的人才一直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和主要目标。自从教育部2010年在全国11所高校启动“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以来,能否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要“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由此,我国各高校开始逐渐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多少与质量高低作为衡量本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本科教育是所有高校教育中的基础教育,而本科阶段是人才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培养人才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习惯的关键阶段。研究如何提高本科生的拔尖人才培养机制成为学术界与教育界的重要课题。作为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民族地方高校紧跟时代潮流和政策导向,将地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开展。地理区位上的特殊性使云南边疆的地方高校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将其他高校的普遍要求与自己的特殊要求相结合。

一、云南民族地方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目标设定

一般而言,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在道德品质、体质、文化知识、科研素质、心理、情绪及创新性等方面要高于普通本科生。具体指在大学本科阶段既有健康的体魄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情操;既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又有初步的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既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独立思考,又具有合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体现云南各地方高校发展的总体要求,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和造就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优秀团队合作精神,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的、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成为某些行业的开拓者与组织者的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就成为各地方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共识。

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不同于中学阶段或研究生阶段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学阶段更为注重基础能力之上的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生阶段更为重视在某一专业领域开展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即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高精尖生产力的培养。而云南各地方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目标在具有和其他高校共识的基础上,开创性的结合区域特点和民族性特点而设定。

1.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专业认知和学习兴趣。通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施,从理念到方式、方法全方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出现提供现实基础条件,同时有效破解原有教学模式中的局限性,尽最大可能的挖掘培养对象对专业的认知和学习志趣。

2.锻炼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云南地方各高校通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尤其是针对拔尖创新人才建設稀有实践平台,促进创新拔尖本科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显著提升,从而影响和带动普通本科生投入到专业实践中。总体上而言,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技能需得到用人单位正面评价,毕业生能够在地方各部门、各岗位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服务云南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地方社会建设与进步提供内驱力。

3.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的就业创业比率。制定个性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就业方案,并通过对该培养方案的实施,使毕业生的就业率明显得到提高,就业岗位质量和层次明显高于普通本科生,考取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研究生比例高于普通本科生,自主创业学生保有一定比例,获得较好的社会赞誉。

4.增强拔尖创新人才的科学研究能力。统筹资源,结合云南地方各高校实际,通过聘请高层次大学的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为拔尖学生选配导师,并通过定期的专业化、小班化教学,以申报课题研究、小组讨论等科研方式,对学生的研究能力进行综合培养和提升。

二、云南民族地方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存在问题

目前,云南民族地方各高校在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着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理念尚待改进,还不能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从学校层面还没有完全更新拔尖创新人才的理念。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么狭义的理解为中学阶段的优等生培养,要么宽泛的理解为热爱专业学习的学生提供绿色通道或特殊待遇,使其能够便捷的培养发展自己的专长。对云南民族地方高校来说,更多的局限性来自于在顶层设计方面没有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进行与时俱进的更新,使具有创新意识和精神的本科学生不仅得到学习硬件的优先使用,更应为其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学术研究引导、个性发展特长定制培养等方面提供机制保障。

2.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功利主义色彩,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有部分脱节。在云南民族地方大学面临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于人才培养目标极易走向误区,将技术型人才培养极端化、扩大化,将大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等职业学校的定位混淆。轻视了人文综合素质、科学研究能力和伦理道德素质等的全面培养。尤其是云南的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孕育出的闲适安逸的少数民族文化,使高标准的培养目标的实现存在诸多困难与障碍。

3.课程设置与创新人才培养实际有所脱离,实践环节尚待逐步完善。相对落后的经济条件使云南各地方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都面临一个共同的挑战,产业单一化和硬件设施的不足使实践教学缺乏现实土壤。部分高校虽理论上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保留了实践学分,而实际上因为现实条件的缺乏使这些实践学分基本上流于形式。

4.教学方式单一,师生互动不足,欠缺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来,各层次的教学改革层出不穷。当慕课、翻转课堂等在中部和东部沿海区域风靡时,云南大部分地方高校依然坚守着传统的教学方式。甚至有教师都不会用或不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教学方式的陈旧与墨守成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效果。

5.培养体系封闭,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机械化、教条化。与外界沟通交流平台不足,监督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当全国其他各省份都通了高铁等便捷的交通工具之时,云南的大部分州市之间还主要靠着高速公路来传达物流与信息。交通上的不够便捷所造成的自我封闭状态使云南各地方高校还停留在自己踢球自己裁判的自我娱乐阶段。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教条化、机械化问题依然严重。如在本科生的考核方面虽然提倡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可是回归闭卷考试时,依然重视的是主客观试题的比例以及主观试题的答案是否符合试题标准,忽视了自我认识的提高远远重于标准答案,科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从来都不依某项标准为依据。

6.管理制度相对落后,无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区域上的相对边缘化使得云南地方各民族院校在管理制度上整体滞后,尤其是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制度上缺乏创新和活力。本科拔尖创新人才不同于其他阶段的最大特征在于这一群体是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求知欲望强烈、探索和动手实践需求旺盛。如没有相应的科学的、人性化的规章制度来引导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适当的约束其叛逆性,则拔尖人才很有可能就在其不加约束、毫无章法的“创新”中浪费机会与资源,甚至其可能会在酝酿阶段无法发芽,进而丧失了发展成创新大树的可能。

三、云南民族地方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路径探索

1.更新拔尖人才教育理念,确立云南地方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在教学主体、知识传授、教育内容、专业性教育、办学模式等方面革新,进而实现四个中心目标: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以知识的创造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创造;三是以为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相融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是以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教育,拓展学生的发展口径。

2.健全考核方式,提倡多元立体化的人才选拔手段。在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考核方面,云南各地方高校要逐渐打破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单一标准,建立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多元化的评价考核体系,重视学生学术兴趣、发展潜力、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核,灵多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调查报告、论文、讨论、科研兴趣等方式。

3.完善拔尖人才培养及相关保障制度,优化完善硬件设施与软件配套体系。云南民族地方高校要制定合理的制度保障条款,使人才培养工作常态化。明确培养对象选拔、师资配备、过程管理、效果评价等方面工作的相关细则,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和准入退出机制,鼓励培养对象之间合理有序的竞争,促进优胜劣汰。学校要结合地方政府对法治人才、综合管理人才等的需求,多途径、多方位的与地方法院、检察院及司法局等单位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如普洱学院就已经与当地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与地方民族志办公室等单位建立实践平台,并共同签署了相关协议,为本科拔尖人才培养提供基本制度保障。

4.优化教学方式,创新课程体系设置。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云南地方各民族高校要鼓勵教师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启发式、研究式教学,将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引入自己课堂,能够使用雨课堂、智慧树等新型的实用技术辅助教学,将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体现,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明确培养目标与课程之间的关系,突出实践性和创新性。

5.革新培养方式,营造学术氛围,强化创新气氛。学院结合自身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需求,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式,积极探索学校、社会、企业合作办学、开放办学的模式。同时在各高校内创造一个包容接纳的学术氛围,允许学生通过思考,突破思维定势,提出有价值的新观点和新看法,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和机会,并且通过各种形式鼓励学生去犯错误,使学生在试错中逐渐形成创新性的思维和能力。

6.加大课程体系建设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专科主干课程、精品课程及通识课程的建设,优化教学体系,促进课程建设的稳定性、延续性和前瞻性的统一。重视模块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建设,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尽力满足拔尖人才的多方面发展和多途径就业的需要。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性强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的学业指导。

四、结语

虽然云南民族地方各高校目前与省会高校、中东部发达省份高校相比,无论是在教学水平、师资力量、生源基础及专业设置等各方面,还是在硬件设施、制度保障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但是因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巨大需求和自身培养的现实可能性,促使本地高校积极探索和实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引导民族地区本科拔尖学生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找准发展方向,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在提升了自己的职业发展能力、就业竞争力、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学校的教学产出水平,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楼盛华,徐定华.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

[2]钱宇光.试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16(9).

[3]杨栩,管国政.试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19(9).

[4]沈蓓绯.荣誉学院:美国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0(4).

猜你喜欢

培养机制
任职教育教师队伍长效培养机制建立思考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