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后大学生就业创业焦点问题研究

2018-10-13李波

青年时代 2018年23期
关键词:大学生学生

李波

摘 要:伴随时代的进步,大学生中的“90后”这一群体对于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来说面临巨大机遇与挑战,同时也被社会大众寄予厚望。“90后”大学生在心理状态、行为反应、性格特点等方面都有其特殊且明显的时代特征属性,在全国“双创”工作大背景下,高校在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要重点关注和激发“90后”大学生开展就业创业教育的局面,通过加强思想引导、强化素质教育、大力落实政策宣传、优化校企合作平台等思路措施逐步解决“90后”大学生中的就业创业焦点问题,让人尽其用、物尽其才的理念贯彻到就业创业问题始终。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就业;创业;焦点问题

一、“90”后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焦点问题认识

“90后大学生”,是指1990年至1999年年底为止出生的进入大学的中国公民。他们的教育成长过程正处于时代快速发展阶段,同“70后”、“80后”比较而言,“90后”大学生总体上具有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意识客观的特性,他们既受质疑也让人期待,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面对当前严峻的社会就业状况与复杂形势,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个人成长、家庭和谐、社会发展的坚定基石,同时这也是当前及今后时期党和政府重点解决的民生问题。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他们对就业创业的认识及行动都还不太成熟、亟待正确引导并探索符合“90后”大学生就业创业路径及办法。为大学生真正做到好就业、想创业找到行之有效的出路,促进高等教育成果转化奠定良好基础。

(一)混淆就业创业的关系

“90后”大学生混淆了就业创业的相互关系,缺乏了对其客观认识,他们普遍认为就业等同于创业;就业比创业更具有稳定性;创业不过是一种口号;成绩好的选择就业、成绩不好的选择创业好。这些观念认识都差强人意,就业创业在本质上是一种相互相承但各有所别的关系属性。因此,从创业就业关系看,创业更多是主动性,就业是被动性;创业是就业的前提,就业依赖于创业。没有创业想法也就没有就业意识。就业创业都具有失业的风险,挑战和机会并存,不可能一成不变。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提供了很多的机会和平台,是真正的落到了切实可行的政策行动上,如果都没有创业的想法那必然会造成更多的人失业,因此创业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就业上。学业成绩对个体创业就业选择无本质影响,个性特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在“90后”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具有一定的主导因素。人人都可以选择创业、人人都可以就业。由此可见以上认识对“90后”大学生创业就业形成了一定的思想束缚。

(二)在就业创业的思想认识上过于“理想化”

“90后”大学生成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大部分家庭的生活状况都有了明显的改善[1]。因此这一现状不可避免的给很多“90后”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上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影响,自私任性,想法理想化,感性化,分析问题能力不足。自然形成了急于求成,做事即可一蹴而就,水到渠成的不良认知特征。同时受社会快速变革和新事务、新观念的的强烈冲击和影响,“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想法多样、眼光高远,这也变相的造成很多学生只单纯的构思、设计自己期望的就业创业想法,未分析评估其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或者严重危害。感觉自己就业创业可以轻车熟路,但其实构思和创意上还仅仅是一个开始。而且很多时候在遇到困境和挫折时就自暴自弃,无法正视现实。

(三)在落实就业创业行动上“慵懒化”

“90后”大学生中的一些同学在前期的构想和思维过程中,固然确立了较好的就业创业方向和实施途径,但在真正的行动实施上,又显得力不从心,考研、考公务员、考公招、自主创业是大部分同学的心仪选择,也是就业创业的一种热潮,这既可以实现自身价值,又能追求较高的社会地位。在化作行动时就出现了一些问题,考研要求太高,不能持之以恒全身心投入复习。考公务员如过独木舟,竞争压力大,知识面太广。考公招報考对口专业少。自主创业前期产出小。“90后”大学生遇到这些问题时又陷入困境,学习中遇到问题无法正面解决,时间一长就选择逃避、不能全身心投入。创业上单打独斗,考虑不周全,造成前进脚步缓慢,丧失斗志和决心。因此缺乏勇气、抗挫能力差、吃苦精神不够、心理脆弱等因素造成这类学生在就业创业行动上的“慵懒化”。

二、影响“90”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影响学生就业创业的主观因素首要在个人,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部分学生对于职业选择和规划都有一定认知偏差,往往他们就一些职业的状况了解甚少,主观性认定工作的优劣好坏,不全面综合分析,加之对自身的主观情况定位缺乏合理认知,因此盲目追求所谓的“热门行业工作”和“新兴产业”,在这种情况下与之带来的就是残酷的人才和专业竞争,供需关系失衡。其次,就是个人的吃苦受挫能力不足。遇事选择逃避,不能正确面对现实、勇于突破挑战自己。再次,个人功利性意识太突出。主要体现为学生在就业创业上唯经济利益、个人名利为实现目标,缺乏了为社会服务的价值向度。最后,自身综合能力素质亟待提升。“90后”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他们在综合素质能力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就业创业的竞争实质还是综合素质的竞争,知识要全面化、能力要广泛化。因此转变固有思维观念,提升完善自我、丰富知识系统才是人才适应社会、社会选择人才的内在要求和核心竞争力。

(二)客观因素

1.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的就业创业教育还需不断完善提升,国家层面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支持,如就业扶持、创业补贴、求职补贴等等都具有激励和促进作用,但是由于高校学生人口总量多、基数大,每一年的就业创业压力增加,导致学生中“高不成,低不就”的现实尴尬。另外伴随高校扩招带来的大众化教育,使得培养的学生质量也有所下降,在实际就业创业中遇到阻碍。其次就是国家政策在下达执行过程中还不够务实、不够具体、操作实施不科学等。

2.从学校层面来看,就业创业相关课程还缺乏体系化、系统化,且课程设计还不够社会化。各高校都正在大力响应国家号召,实施就业创业教育,也相继组建了创新创业学院等,力图重点突出、卓有成效。但课程上未贯穿学生教育过程始终,有时抓得紧、有时有所松懈,还存在以就业率来衡量学生就业教育成果。同时课程理论化倾向过多,理论与实践衔接不够紧密,就导致学生自身的素质不高。就业创业扶持资金也是因高校的地域环境、学校类别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导致一般高校扶持力度较小。

3.从家庭层面来看,家庭是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坚实基础。不少父母的传统就业创业观念严重影响孩子的发展,认为工作稳定、无风险才是好的选择,甚至不少家长将自身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力图完成自己预想的就业创业心愿。同时由于家庭从小的宠爱教育导致学生普遍在心理、行动上都缺乏认知,让孩子经受挫折、独立自主的能力下降。

三、有利推进“90”后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思路及措施

(一)加强思想引导,培养学生主动就业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激发人们创业实践的欲望,是心理上的一种内在动力机制。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是否敢于投身创业实践活动,并影响着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及强度[2]。古语中也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不论就业还是创业,只要有作为,有前途,都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突破点。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应互通有无、强化思想育人引导。力所能力、发挥自身长处的理念应贯穿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始终,让学生主动探究、自立自强、增强就业创业意识。

(二)强化素质教育,转变就业创业观念

不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竞争压力如何大,人才是关键,“90后”大学生是社会期待的一代,因此肩负的使命重大,加强自身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尤为紧要,除了在课堂内扎实学习积累专业文化知识外,自身还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人际交往、团队意识的能力培养,在这些能力培养过程中慢慢找准自身定位,发挥兴趣特长,做好就业创业规划,为自身适应社会需求创造良好的条件。英国政府和高校普遍认为,高校创业人才的培养首要是要培养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使受训者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的个性心理平直和创业能力,以适应社会变革[3]。

(三)大力落實政策宣传,提升就业创业成效

高校是贯彻落实就业创业政策的实施者,运用政策导向,科学合理的规划宣传实施路径,让广大学生读懂政策、用好政策、善用政策,这样就业创业的质量和成效能显著提升。

(四)优化校企合作平台,探索就业创业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利途径和平台,学生深入实践基地可以打开就业创业思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加深对未来职业选择的了解。让校企合作信息更畅通,面更广,发挥高校文化独特资源、利用企业市场优势,形成产学研的长效育人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王肇飞,彭家龙,王丹.“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 [J].甘肃科技,2009,25(16).152,153,163.

[2]蔡旷.对90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9,23(4):75—77.

[3]张春虎.英国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及借鉴[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7):58—59.

猜你喜欢

大学生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