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大学生“进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路径探索

2018-10-13黄莲露

青年时代 2018年23期
关键词:长效机制实践大学生

黄莲露

摘 要:大学生“进社会”,是广州工商学院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举措,是践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德学教育思想和“五进”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本文以大学生“进社会”的内涵和意义为切入点,结合广州工商学院学生“进社会”实践的现状,从组织结构全员化、实践活动设计课程化、指导教师配备多元化、实践内容分层分级化、实践保障机制健全化、运行模式项目化、实践资源基地化、实践成果评价科学化等八方面对构建大学生“进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路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进社会”实践;长效机制;路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明确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也提出把“强化社会实践育人”作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广泛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广州工商学院也在致力于研究促进大学生“进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的主要方法及路径,以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求。

一、大学生“进社会”的内涵及意义

大学生“进社会”,是广州工商学院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举措,是践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德学教育思想和“五进”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大学生“进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首先要从理论上理解大学生“进社会”的内涵;其实要从实践的角度理解“进社会”是大学生大学生理论知识联系实践、提升专业技能和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进社会”的内涵

大学生“进社会”是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或者课余时间主动采取多种方式与途径(如专业实践、勤工助学、志愿服务、三下乡、创业实践、毕业实习等)参与社会实践,逐渐积累社会经验,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形成自己的独特人格与个性特征,在实现个人的自我发展的基础上,服务社会的过程 [1]。

(二)大学生“進社会”的意义

1.“进社会”能为大学生理论知识联系实践奠定基础。大学生在学校接受高等教育知识的目的并不在于学习知识本身,而是要把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发现,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与社会要求存在着一定差距,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脱节。因此,“进社会”能为大学生理论知识联系实践奠定基础[2]。

2.“进社会”是大学生提升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学校教给学生的知识大多是比较有限而抽象的,通过“进社会”,大学生对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更新,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操作性的技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专业的技能,成长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3]。

3.“进社会”是大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源泉。“进社会”可以让大学生对比前人的经验,结合所处的时代、空间差异,进行知识的运用与变通,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质疑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创新;此外,还可以通过“进社会”,把在学校的创业热情与创业计划付诸实践,进行自主创业,在创业过程中不断提高创新的能力[4]。

二、广州工商学院“进社会”实践现状

(一)“进社会”实践的形式与内容

广州工商学院“进社会”实践的形式:一是各系、部组建“三下乡”服务团队。结合“我的中国梦 —立志·修身·博学·报国” 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以德为行,以学为上”德学教育实践活动和“广东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以服务团队的形式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二是“个体返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结合“展翅计划——广东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行动”,结合专业方向,到企业、工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开展就业见习、志愿服务、毕业实习等的个人社会实践活动。

广州工商学院“进社会”实践的内容大致分五个类别:一是由学院团委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暑期和寒假社会实践、“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二是由思政部组织的思想教育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等;三是由学生处组织的社会实践,主要有校外勤工助学等;四是由就业指导部门主导的社会实践,如创业培训实践等;五是由教学部门主管的教学性社会实践,如毕业实习等。

(二)广州工商学院在校大学生“进社会”实践现状

广州工商学院在校大学生“进社会”实践活动现状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在参与问卷调查的3137名学生中,有597人对“进社会”实践活动有系统的了解过,占19%;有1610人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占51.32%,其中,104人多次参加过社会实践,占3.32%;有633人选择寒暑假开展实践活动的人数占41.92%;实践内容以参加“服务社会”、“勤工俭学”和“挂职锻炼、毕业实习”居多,分别占68.87%、45.96%、27.95%;其中,527人参与的“进社会”实践活动与就读的专业紧密关联,占16.8%;在“进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指导老师经常进行指导的有568人,占18.11%。

从以上数据发现,随着学院“进社会”实践工作不断推进,取得的效果明显。大学生对参与“进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普遍较高;学生“进社会”实践的内容呈多样化;开展“进社会”实践的时间以寒暑假为主;部分学生“进社会”实践的内容已与就读专业紧密关联;部分教师指导老师对学生“进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专业性指导。

三、构建“进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路径探索

从广州工商学院在校大学生“进社会”实践活动现状调查问卷数据来看,构建大学生“进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可以从强化大学生 “进社会”实践育人功能与价值的认知、提高大学生“进社会”参与度、深化对大学生“进社会”实践的指导、健全大学生“进社会”实践制度保障体系、拓宽大学生“进社会”实践的渠道等方面为突破口,对其路径进行探索。

(一)構建“进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原则

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立,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探索“进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二是要探索“进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三是要促进“进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四是要探索“进社会”实践与就业创业相结合。

(二)构建“进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路径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学校可以从组织结构全员化、实践活动设计课程化、指导教师配备多元化、实践内容分层分级化、实践保障机制健全化、运行模式项目化、实践资源基地化、实践成果评价科学化等八个途径来构建“进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1.实践组织结构全员化。组织结构全员化具体是指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校通过创设学生“进社会”实践活动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争取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有兴趣、有渠道参与“进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全员化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首先,学校要提高关于大学生“进社会”的重视度,成立“进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个部门在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责任和任务,由学院党委、学生处、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校企合作中心等部门统一推进,切实完善学生参与“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保障体系,真正使学生“进社会”实践落实到位;其次,学校在新生入学和每年寒暑假学生“进社会”实践工作动员会议期间,加强学生对“进社会”实践意识、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就业意识的培育;引导学生阅读实践性较强的书籍,如《大学生社会实践三十六计》等,激发学生“进社会”实践的兴趣;在社会实践的评比表彰工作结束后,遴选优秀的团队或个人,开展社会实践报告会等,为学生提供关于社会实践活动的交流分享平台;同时,学校还应该充分利用校园媒体的优势,通过开辟“进社会”实践专栏,加强对优秀社会实践个案的报道;第三,通过拓展信息发布平台,确保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公开,改变当前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为主要力量参与社会实践的状况,确保每一位在校大学生能够及时全面掌握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消息和规范要求,全员参与“进社会”实践。

2.实践活动设计课程化。学校可以考虑将“进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制定《“进社会”实践教学工作管理办法》,对“进社会”实践课程的组织领导、实践内容、实践方式、时间要求与学分计算、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规定,使“进社会”实践的经费、师资配备、师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从根本上得到保障。[5]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发“进社会”实践课程网站、社会实践管理信息系统和社会实践短信平台等信息化的“进社会”实践指导平台,确保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也更方便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

3.指导教师配备多元化。学生“进社会”实践的广泛开展需要学生、学校和社会共同推进。因此,在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配备方面,可以从专业课程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线干部、辅导员和实践基地等合作单位的社会工作者等多方面来考虑,并按每位指导教师的专业、特长等进行分类来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4.实践内容分层分级化。“进社会”实践应树立“以人为本” 的理念,构建全校实践内容“四年、四类、四层次” 递进式系统化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如:大一组织开展主题为“走向社会、接触实践、了解国情、增长才干”, 侧重于社会调查, 从宏观、直观的角度认识国情, 了解社会的“社会认识实践”;大二组织开展主题为“立足岗位、参与工作、体验社会、锻炼能力”, 侧重于在实际工作岗位上了解社会,加强对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社会工作实践”;大三组织开展主题为“结合专业、学以致用、改造世界、提高素质”, 侧重于在与实际工作的结合中加强对所学专业的认识, 通过实践了解专业、认识专业、热爱专业的“社会生产实践”;大四组织开展主题为“深入社会、尝试就业、找准角色、提高技能” , 侧重于在社会企事业单位履行相应的“准员工职责” 过程中, 了解社会所需要人才基本规格的“社会就业见习实践”等。[6]

5.实践保障机制健全化。为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保障学生能够顺利参与 “进社会”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进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动性,调动教师指导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还应建立和完善“进社会”实践安全管理办法、经费使用和管理办法、实践团队管理办法、评比表彰制度、实践基地管理、“进社会”实践工作考核制度等相关制度;此外,为“进社会”实践所有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为学生“进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6.实践运行模式项目化。社会实践运行模式项目化是对学生“进社会”实践资源优化整合的一种系统方法。学校可考虑把实践活动当做项目的形式推进,面向全校学生进行招募和征集,不限定专业、院系和学历,学生可以自由组队,学校对征集到的实践项目进行审查,由相应的专任教师指导团队制订活动方案,进行项目申报、项目答辩、完成“进社会”实践项目立项,再由专任教师指导项目实施,并督导项目结项和实践成果固化。

7.“进社会”实践资源基地化。学校要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寻求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与支持,并主动与社区、乡镇、企事业单位等建立持久的联系,努力建设好各类型的大学生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基地中接受锻炼,逐渐成长,同时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7]此外,学校的社会实践基地由传统的实习基地、社区服务基地等单一功能向教学科研基地、勤工助学基地、择业就业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等多种形式,多种功能的综合实践基地转化,从而把社会实践基地真正建设成为大学生迈出校门、走向社会和融入社会的实践平台。[8]

8.实践成果评价科学化。近年来,“进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得到广泛的推广和普及,但在实践成果的评价方法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学校在进行实践成果的评价过程中,要坚持学生、学校、社会的三重价值取向,建立包括自评、服务对象评价、接受单位评价、实践指导机构评价在内的多方评价机制,科学设计活动评价量表,对社会实践的选题、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社会实践过程、实践成果、社会反响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坚持从学生有无自身发展、学校有无成果收获、对社会有无裨益等方面入手进行考量[9];从社会实践活动质量、完成情况和实际效果三个维度出发来评判,确保价值评判兼具全面性和具体性、科学性和可操作[10]。

大学生“进社会”实践是新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现实要求。高校要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效果,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必须从系统地对大学生“进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路径进行探索。以上组织结构全员化、实践活动设计课程化、指导教师配备多元化、实践内容分层分级化、实践保障机制健全化、运行模式项目化、实践资源基地化、实践成果评价科学化等八方面的路径探索希望能为大学生“进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提供可行性建议。

参考文献:

[1][2][3][4]邝邦洪.践行五进 立德树人 高校师生成长的路径[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5]陈曦,石新明,潘小俪,刘丹.“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的探索 [J].中国大学教学,2008(10):45.

[6]龚涛,徐建军.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0(04):88.

[7]张绪忠.立体本位型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J].教育评论,2016(06):100.

[8]杨国辉,李田.困境与超越: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化的方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06):130-131.

[9]杨国辉,李田.困境与超越: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化的方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06):131 .

[10]陈群,肖亚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体困境及参与模式建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6):105.

猜你喜欢

长效机制实践大学生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