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历史人文与信俗出发谈潮汕对台政策的建议

2018-10-13林洋

青年时代 2018年23期
关键词:历史渊源台湾潮汕

林洋

摘 要: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从潮汕与台湾的历史渊源讲述了潮汕至台湾的海上交通及潮人赴台湾的史实;再从血脉相连根深蒂固,台湾地名、台湾的潮人社团等说明两岸的血脉相连,又从旅台潮人的标志性信俗文化中研究两岸“三山国王”崇拜的信俗文化现象。最后就当今两岸共同努力美好愿景提出“重历史”“借平台”“聚人气”的建议。

关键词:潮汕;台湾;历史渊源;信俗文化

一、潮汕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史料记载,隋朝闽南及潮汕一带人民已建立了与流求国(台湾一带)的海上交通渠道。《隋书·陈稜传》中写道:“流求人见船舰,以为商旅,往往诣军中贸易。”这是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陈稜带领东阳兵去攻打流求国时的描述,从隋代义安郡的地形看,最可能作为攻流求的兵力集结点和进攻出发点的地望应在今柘林湾至汕头港西岸一带海域,而这处海域在隋代属海阳县,即今粤东与闽南地带,可以认为隋朝时潮汕已有海上交通的能力。而其中流求人“以為商旅”的缘由可以认为是义安郡一带与其之前便有贸易往来。

据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印的《台湾省通志·人民志·民族篇》记载:“明代以来,沿海居民,或因渔商、或为海盗、或私自出海觅食,多移向台湾。尤以闽粤两地,山多地峡,狎习经,故迁省外者尤众。迨及明清鼎革,为避战乱,而迁南洋、台湾者,更不可胜数。”又有乾隆周硕勋《潮州府志·林道乾》载:“林道乾,惠来人,少为县吏,机变险诈,智虑超于诸寇,性嗜杀,所过无不残灭。舟泊处,海水尽赤,积尸如山,潮汐为之不至。先是嘉靖四十五年三月攻诏安南厩下等村,都督俞大猷逐之,遁入北港。(北港在澎湖屿东北,万历末年始通商贾,称台湾。)大兵不敢进 ,留偏师驻澎湖守之。道乾不乐,据北港……”惠来人林道乾及部下是史料中记载最早的一批赴台湾居住潮州人。虽然后来林道乾回潮受抚,进而“安插潮阳下尾(今潮阳招收都)”,但赴台部下是否归潮有待进一步考证。而同一时期还有如饶平人林凤等团伙也到过台湾。

隋朝起,无数潮人商贾赴台,是否旅居于台我们无从考证。清顺治三年(1646),郑成功率部至南澳,起兵抗清,“亲征”台湾,而后郑氏以及其部属后代继续在台繁衍。《潮州市志》记载:“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不久,海阳县金石辜厝乡人辜朝荐,即辅助郑成功之子郑经治理台湾。那时,还有一批潮人随同赴台。”除此之外,据《潮州市志》记载:“清乾隆十年(1745年)前后,海阳县东凤文路卓厝村的一些村民前往台湾桃园县谋生,现卓姓在台湾的后裔约有4000多人。东凤鲲江郑姓村民相继赴台创业,现郑姓台湾的后裔也有4000多人。”又载“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把台湾划为中国的一个行省,并从福建、广东沿海大量移民,大规模开发台湾岛。当时有众多的潮人赴台创业定居。据近年潮籍台胞回乡寻根谒祖提供的资料,这一时期赴台的主要有潮州城区的林姓、翁姓,古巷横溪的余姓和浮洋的张姓。”

1943年,日本对台湾进行最后一次人口调查。据沈野《潮州人在台湾》记载:“当时全台湾人口为6,133,867人,其中潮州人是219,067人,占全台湾人口的1/28。”其中,在辛亥革命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也有潮州人移居台湾。《潮州市志》记载:“在民国初期和抗日战争胜利后赴台湾谋生约60多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赴台的国民党党、政、军、警人员约300多人;被胡琏兵团抓去的约1000多人(初在金门岛服役,后转赴台湾)。”

1949年,国民党军队从大陆撤退到台湾,曾在潮汕地区掳走一批壮丁,人数约3万人。目前在台湾潮州人人数应在40万人左右,分散各地,以台北市、高雄市人口较多。

二、血脉相连根深蒂固

(一)以故乡名称命名的台湾地名

台湾现有的地名,如屏东县“潮州市”、“潮厝村”、“大埔村”,屏东市的“海丰里”、“大埔里”,高雄县的“潮州寮”,台南县的“大埔”、“海丰厝”,彰化县的“潮洋(阳)村”、“海丰村”、“陆丰村”、“饶平”、“海丰寮”、“大埔”、“大埔里”、“大饶里”、“惠来村”,台上县的“大埔厝”,苗粟县的“大埔里”,新竹县的“大埔”,台北县的“大埔”,宜兰县的“南澳”等等,均是以潮州府管辖下的地方名称命名。这可以认为是旅台潮人在台湾思念故乡,不忘祖籍的情感体现,其目的是让旅台潮人后代永记于心。

(二)台湾的潮人社团——同乡会、宗亲会

同乡会是以地缘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组织。而台湾的潮人同乡会不仅仅是以地缘关系,更多的是靠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潮人社团组织,相当于汇集了宗亲会的血缘性功能的同乡会。清雍正七年(1729年)旅台潮人在台南市立人街建韩文公祠,并设管委会联络乡亲。清光绪年间(1785至1909年),成立了潮人在台湾最早的社团义安社。晚清时期,台南市、台北市的两广人士,组织两广同乡会,其中大半是潮州人。《潮人与台湾》一书根据台湾广东同乡会的《广东省各州县同乡会名录》整理出部分资料,其中包括:台北市潮州同乡会、台北市饶平同乡会、台北县潮汕同乡会、高雄市潮汕同乡会、台南市潮汕同乡会、台中市潮汕同乡会、屏东县潮汕同乡会、新竹市潮州同乡会、基隆市潮州同乡会等。他们以“敦宗睦族”、“彰扬宗风”、“纪念先祖”、“联络宗谊”的宗旨办会,表现出久居台湾的潮人心系故乡,思念故乡的情怀。同乡会发扬“互相辅助”、“共谋利益”的精神,使得在台潮人团结一致、和睦共处,重点放在“共谋宗人福利”解决好宗族内事;同时关心同乡子女教育与社会慈善事业。随着两岸交流日益深厚,接待赴台访问团,增进两岸交流也是同乡会的职责所在。

三、旅台潮人的标志性信俗文化——三山国王崇拜

在信俗文化中,台湾人信奉佛教、妈祖、关帝、三山国王等,与大陆的闽南沿海一带的信俗文化息息相关。其中,三山国王文化的根源可以断定是在潮汕地区传播过去的。三山国王,指现揭西河婆附近的巾山、明山和独山的神。《潮州府志·祀典》有载:“明贶庙在霖田都,祀巾山、明山、独山之神。”《潮州民俗》书中说:“该神庙于隋开皇十一年(591)在潮州建置时就已经存在了。相传唐时曾封为潮州界神,并立石为记。韩愈贬潮时,曾派人到揭阳霖田祭祀并作《祭界石神文》。历代有封号,后封至三山国王。除了粤东,在台湾、南洋各地,都有三山国王庙。”据清《台湾通史》载:“雍正七年(1729),台南知县亲率潮州裔民回潮祭三山国王祖庙并在镇北坊建三山国王庙;云林县南隅,嘉庆十五年(1810),新竹县竹北一堡由粤人(指广东客家人)建三山国王庙。”1980年屏东等处先后建成许多三山国王庙。

台湾当局于1987年11月起开放民众返大陆探亲,1988年3月便开始有台湾进香团体到霖田祖庙寻根拜祖。贝闻喜著《潮汕三山国王崇拜》书中有三处记载:一是“自1989年至1992年3年间就有56个团和3000多人前来进香。”二是:“自从1994年揭西县三山祖庙访问团应邀赴台访问以来的10多年间,经访问团访问过的数十座台湾三山国王庙,纷纷组团来祖国内地祖庙回访进香。据统计,正式与霖田祖庙管委会联系回来进香的团次和人数……连上一共89個团和3323人。”在两岸三山国王访问团的互访交流下,两岸潮人信奉三山国王,共同探索三山国王文化,增进了彼此之间同根同源血缘情谊,进一步引发了旅台潮人返乡寻祖的热情。贝闻喜在书中还记载到:“2005年至2006年2月16日,又有20个进香团一共1100多人前来进香,其中彰化县三山国王联谊会30多座国王庙联合组团,一次就有500多人来祖庙参加神诞和进香,足见他们对三山国王极为崇敬之心和对祖国内地霖田祖庙的无限眷恋之情。”

2009年广东三山国王祖庙会香祈福交流团赴台湾开展祈福活动,受到台湾三山国王宫庙联合会及各界人士热情欢迎。三山国王祖庙神尊绕境会香途经台湾屏东、嘉义、彰化、丰原、宜兰等五地乡镇市,祖鸾驾所经之处,香案设立,敬备鲜花素果,奉香接驾。期间还与台湾三山国王宫庙联合会签署合作协议,拟投资5亿元人民币新建三山国王祖庙,花5到10年时间把三山国王祖庙建设成集宗教、旅游、休闲于一体的世界级旅游胜地。三山国王祖庙既是联结台湾同胞的桥梁纽带,而台湾信奉三山国王的民众虔诚的“寻根”之情令人动容。

2014年3月10日,20座庙信众500余人分批前往霖田祖庙朝拜。他们按照古法,结合现代方式举行了跋杯仪式和诵经。此次活动在大陆受到当地民众欢迎,盛况空前,为近年规模最大。而“跋杯仪式”的古法更是体现了台湾潮人心中对三山国王的信奉与敬仰之情。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两岸人民的最大呼声。

对于潮汕地区来说,拙者以为:

一是重历史。加强潮汕与台湾的历史文化研究,多开办两岸文化研究论坛,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寻求两岸同根同源的史实依据;勘正族谱,修葺旧居,弘扬潮人家风。

二是借平台。借潮人社团平台,加强与两岸同乡会、宗亲会的交流与联系,通过同乡会、宗亲会的促进两岸经济、文化的合作与互动,使两岸的文化归属感继续升温;

三是聚人气。注重三山国王等文化信俗的传播,通过“赴台探亲”“邀请谒祖”等方式,从同根同源的信俗文化出发,举办大型信俗文化节日,邀请旅台潮人组团参加,通过活动增强两岸潮人的文化认同感。如此,凝聚两岸潮人乡亲,在两岸潮人的共同努力下,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饶宗颐,南澳:台湾与大陆间的跳板[M],潮汕文库(饶宗颐潮汕地方史论集).

[2]杨锡铭,海外潮人史话[M],中国文史出版社.

[3]林俊聪,加强汕台宗教交流共圆祖国统一美梦[J].华夏经纬网.2017.10.20.

[4]谢重光,明末清初客家,福佬移民台湾的几个问题[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06.

[5]叶仁朗,台湾姓氏文化与大陆一脉相承[J].华夏谱志联盟网,2014.08.08.

猜你喜欢

历史渊源台湾潮汕
潮汕牛肉火锅
潮汕:把一碗粥吃成了传奇
捍卫“台湾”?美学者炒作旧书有蹊跷
潮汕文化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