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分析

2018-10-12刘廷莲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16期
关键词:电切术宫腔镜息肉

刘廷莲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金建人民医院妇产科,四川 成都 610081)

子宫内膜息肉是妇科的常见病,是由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导致的单个或多个突出于子宫腔内的光滑肿物,且肿物蒂的长短不一[1]。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该病可导致患者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及不孕等病症,甚至可诱发恶性病变,威胁其生命安全[3]。进行外科手术是临床上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常用方法。本文以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金建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54例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治疗该病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5年4月至2016年11月期间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金建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54例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其纳入标准为:1)其病情符合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标准。2)存在月经量显著增多的现象。3)对其进行超声检查的结果显示其子宫内存在异常回声。4)无进行宫腔镜手术的禁忌证。5)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为:1)合并有子宫肌瘤。2)患有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患有子宫内膜癌。将这5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7例/组)。观察组患者的年龄为29~45岁,平均年龄为(30.12±10.23)岁;其子宫内膜息肉的数量为2~5个,平均数量为(3.12±0.69)个;其病程为1~5年,平均病程为(3.05±0.37)年。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为28~46岁,平均年龄为(29.72±10.27)岁;其子宫内膜息肉的数量为2~6个,平均数量为(3.50±0.77)个;其病程为1~5年,平均病程为(2.97±0.44)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具体的手术方法是:1)在患者经期结束后的第4 d~第7 d对其进行手术。2)在进行手术前的6 h,用米索前列醇为患者软化宫颈。3)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对其进行硬脊膜外阻滞麻醉,然后协助其取膀胱截石位。4)用阴道窥器充分暴露患者的宫颈,并对其宫颈部位进行消毒。5)用宫颈扩张器扩张患者的宫颈后,向其宫腔内置入宫腔镜、注入膨宫液(即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并将膨宫的压力维持在13~15 kPa(1 kPa=7.5 mmHg)之间。6)用环状电极刀切割息肉基底位置的宫腔内膜组织。切割的功率为70~90 W,电凝的功率为40~60 W。适当切除息肉周边的内膜组织。用负压吸引装置吸除切除的组织。7)在宫腔镜下确认患者的宫腔内无残存的息肉后,退出治疗设备。8)手术结束后,嘱患者口服醋酸甲羟孕酮胶囊,0.25 mg/次,2次/d,连续服用90 d。采用宫腔镜下刮宫术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具体的手术方法是:对患者进行手术时机的选择、宫颈软化、麻醉、宫颈消毒、宫颈扩张及膨宫的方法均与观察组患者相同。在完成膨宫后,向患者的宫腔内置入宫腔镜,在宫腔镜的引导下用刮匙刮取患者子宫内膜上的息肉,用负压吸引装置吸除刮除的组织。在宫腔镜下确认患者的宫腔内无残存的息肉后,为其退出治疗设备。手术结束后,嘱患者口服醋酸甲羟孕酮胶囊,用法及用量与观察组患者相同。

1.3 观察指标

手术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持续的时间、术后住院的时间、术后阴道流血的发生情况。对两组患者均进行1年的随访,观察其病情的复发情况和再次妊娠的情况,比较接受手术前、手术结束90 d后、180 d后及360 d后其每月的月经量。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持续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对比

两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持续的时间及术后住院的时间相比,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持续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对比 ( ±s )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持续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对比 ( ±s )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术中的出血量(ml)手术持续的时间(min) 住院的时间(d)对照组 27 27.27±6.23 25.58±4.75 3.35±0.88观察组 27 27.58±6.12# 25.47±4.69# 3.52±0.96#

2.2 两组患者术后阴道流血的发生情况、病情复发情况及再次妊娠情况的对比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阴道流血的发生率及病情的复发率均较低,其再次妊娠率较高,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阴道流血的发生情况、病情复发情况及再次妊娠情况的对比 [n(%)]

2.3 两组患者在接受手术前、手术结束90d后、180d后及360d后当月月经量的对比

接受手术前两组患者每月平均的月经量相比,P>0.05。手术结束90 d后、180 d后及360 d后观察组患者当月平均的月经量均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在接受手术前、手术结束90 d后、180 d后及360 d后当月月经量的对比 ( ml,±s )

表3 两组患者在接受手术前、手术结束90 d后、180 d后及360 d后当月月经量的对比 ( ml,±s )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接受手术前 手术结束90 d后 手术结束180 d后 手术结束360 d后对照组 27 178.21±20.66 78.37±6.11 58.17±8.97 45.36±7.21观察组 27 182.07±19.15# 66.22±5.95* 42.22±5.25* 33.82±6.77*

3 讨论

子宫内膜息肉属于子宫内膜基底层的局限性增生,是导致女性发生不孕及阴道异常流血等病症的主要原因之一[4]。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还可发生腹痛、月经量增多及月经周期不规律等症状。研究证实,该病的发生与患者的内分泌功能紊乱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该病对患者机体造成影响的程度与其息肉的大小、数量及发生位置等因素有关[5]。单发性、体积小的子宫内膜息肉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影响较小,其通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多发性、体积较大的子宫内膜息肉对患者子宫内膜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其临床症状也较为明显,且易引发多种妇科疾病[6]。不孕是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这是因为,当患者的子宫内膜息肉位于其子宫与输卵管的结合部时,可影响其输卵管开口的大小,使其输卵管发生堵塞,进而可引发不孕。患者息肉的体积若较大,或其息肉的数量若较多,则可挤压其宫腔,使其宫腔变形,从而影响其宫腔正常的血供,甚至影响受精卵的着床和发育,进而引发不孕。另外,子宫内膜息肉所产生的炎性作用也可慢慢影响患者子宫的内环境,甚至引发宫腔感染,从而影响精子的正常移动与存活。

临床上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原则是彻底去除息肉,抑制患者宫腔内的炎症,避免其病情复发。近年来,随着宫腔镜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宫腔镜下手术成为临床上治疗子宫子宫内膜息肉的主要方法[7]。施行该手术时医生可借助宫腔镜清晰地观察患者宫腔内病变的情况,从而精准地进行手术操作[8]。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宫腔镜手术主要有宫腔镜下刮宫术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用宫腔镜下刮宫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具有操作简单的特点,但该手术对患者子宫造成的创伤较大,且易引发术后阴道流血,术后患者病情的复发率也较高。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可将切除的范围精确地控制在息肉的基底部(位于子宫浅肌层约2~2.5 mm的位置),彻底清除息肉组织,从而避免患者的病情复发[9]。有学者认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息肉周围组织中的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均呈高表达的状态,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对其进行治疗时,可同时切除其息肉周围的子宫内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内分泌的水平,防止其病情复发[10]。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采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显著,可降低患者术后阴道流血的发生率和病情的复发率,促进其月经量及生育功能的恢复。

猜你喜欢

电切术宫腔镜息肉
白兆芝治疗胃息肉经验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多次供精人工授精失败宫腔镜检查的意义
宫腔镜下电切术后预防宫腔粘连的临床探讨
腹腔镜联合宫腔镜诊治女性不孕症54例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分析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息肉样黑素瘤一例
宫腔镜术后护理体会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前后勃起功能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