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联合手术治疗皮肤癌的近期效果

2018-10-12崔滢婷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16期
关键词:皮肤癌戊酸氨基

吴 思,崔滢婷

(1.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皮肤整形科,四川 攀枝花 617000;2.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皮肤整形科肾内科,四川 攀枝花 617000)

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是一种治疗非黑色素瘤性皮肤肿瘤的新疗法。使用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肿瘤时,光敏剂和光源可通过光动力学反应来选择性地破坏肿瘤细胞[1]。1990年加拿大学者Kennnedy报道,使用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癌可获得良好的效果,且副作用少,患者的皮肤不会出现瘢痕。为探讨使用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联合手术治疗皮肤癌的近期效果,笔者进行了以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50例皮肤癌患者。这些患者皮损的部位主要位于头部、四肢及阴囊等部位;其皮损面积为1.8 cm×1.8 cm~2.1 cm×2.2 cm,皮损深度为2~4 mm。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手术组(n=75)和联合组(n=75)。联合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36例;其年龄为35~72岁,平均年龄(61.3±9.3)岁;其病程为3~24个月,平均病程为(7.7±2.2)个月。手术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35例;其年龄为33~70岁,平均年龄为(61.0±9.1)岁;其病程为4~24个月,平均病程为(7.6±2.3)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手术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具体的方法是:在距皮损边缘0.3~0.5 cm处做切除标线。在皮损外侧切开皮肤,完整地切除皮损部分。对较小的皮损部位,可直接缝合切口。对较大的皮损部位,可实施植皮或皮瓣转移后再缝合切口。包扎切口。为联合组患者使用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联合手术进行治疗。具体的方法是:用浓度为75%的酒精消毒皮损部位。在黑暗环境下将118 mg的盐酸氨基酮戊酸与0.5 ml的注射用水配制成盐酸氨基酮戊酸溶液。将此溶液与0.5 ml的光疗用霜剂混合均匀,制成盐酸氨基酮戊酸霜剂。将盐酸氨基酮戊酸霜剂敷在患者皮损的部位。然后用无菌纱布、黑布覆盖皮损部位,避光3~4 h。将光动力治疗仪的波长设为635 nm,将照射剂量设置为60~100 J/cm2,在距皮损部位10 mm处照射皮损部位30 min。每周治疗2次。在患者的皮损缩小或没有糜烂面时,再对患者进行手术。具体的手术方法与手术组患者相同。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显效:治疗后,患者的皮损完全消失。有效:患者治疗后的皮损面积较治疗前缩小≥50%。无效:患者治疗后的皮损面积较治疗前缩小<50%或增大。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观察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统计两组患者病情复发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

联合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手术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

2.2 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及病情复发的情况

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比,P>0.05。治疗结束1年内,联合组患者病情的复发率低于手术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及病情复发的情况[n(%)]

3 讨论

皮肤癌是一种皮肤恶性肿瘤[2]。仅使用手术治疗皮肤癌的效果并不理想。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是一种新型的治疗皮肤肿瘤的方法。盐酸氨基酮戊酸是近年来开发的第二代光敏剂。外源性盐酸氨基酮戊酸进入人体后,可在细胞内转化为原卟啉Ⅸ。原卟啉Ⅸ是一种很强的光敏剂。原卟啉Ⅸ经特定波长的红光照射后,可产生活性氧,快速杀死肿瘤细胞,且不影响邻近正常细胞的功能[3]。使用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癌,氨基酮戊酸不会在患者的体内蓄积,治疗后患者的皮肤光洁,不会出现疤痕。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使用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联合手术治疗皮肤癌的近期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其治疗后短期内病情的复发率低。

猜你喜欢

皮肤癌戊酸氨基
老年人也应警惕皮肤癌
猪δ冠状病毒氨基肽酶N的研究进展
柴胡桂枝汤联合戊酸雌二醇片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丙戊酸镁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基础医学
戊酸雌二醇在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的应用
2-(N-甲氧基)亚氨基-2-苯基乙酸异松蒎酯的合成及表征
含有1-氨基蒽醌基团的α-氨基磷酸酯的合成及其路线研究
死亡受体5氨基末端的结构与功能
常见非黑素瘤性皮肤癌的外科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