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次剖宫产时选择腹壁横切口与纵切口对产妇进行二次剖宫产术效果的影响

2018-10-12陈海玲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16期
关键词:娩出腹壁腹腔

陈海玲

(射阳县盘湾中心卫生院,江苏 射阳 224300)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产妇选择用剖宫产的方式进行分娩。有研究认为,接受剖宫产术对孕妇及其胎儿均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产妇首次剖宫产率的逐渐增高,产妇的二次剖宫产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接受二次剖宫产术产妇与其胎儿的危险系数,绝大多数医师会选择在其接受首次剖宫产术时原腹壁的切口处做一个切口。有研究认为,对产妇进行首次剖宫产术时对腹壁切口的选择,对为其施行二次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有一定的影响[2]。本研究主要分析首次剖宫产时选择腹壁横切口与腹壁纵切口对产妇进行二次剖宫产术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5年3月至2017年9月某医院收治的进行二次剖宫产术的产妇80例作为研究对象,经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将接受首次剖宫产术时选择做腹壁横切口的40例产妇设为对照组,将接受首次剖宫产术时选择做腹壁纵切口的40例产妇设为试验组。对照组产妇的年龄为25~31岁,平均年龄为(28.1±4.3)岁;其孕期为36~40周,平均孕期为(38.2±1.3)周;其孕次为1~3次,平均孕次为(2.1±0.2)次;其本次手术距首次进行剖宫产术的时间间隔为3~6年,平均时间间隔为(4.5±0.4)年。试验组产妇的年龄为24~33岁,平均年龄为(28.6±5.2)岁;其孕期为36~41周,平均孕期为(38.6±1.4)周;其孕次为1~4次,平均孕次为(2.5±0.1)次;其本次手术距首次进行剖宫产术的时间间隔为2~7年,平均时间间隔为(4.5±0.6)年。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是:1)本次手术距首次进行剖宫产术的时间>20个月的产妇。2)入院后未进行试产的产妇。3)符合进行二次剖宫产术手术指征的产妇。4)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的产妇。

1.2 方法

分别对两组产妇施行二次剖宫产术,并以其接受首次剖宫产术时的原腹壁切口作为本次剖宫产术的切口。

1.2.1 对照组 对对照组产妇施行二次剖宫产术的具体方法是:1)在产妇耻骨联合上方约3~4 cm的原腹壁横切口处做一个长约12 cm的横切口,切开皮下脂肪层,暴露筋膜层,用食指与中指撕开皮下组织。2)横向切开腹直肌前鞘(切口的长度为3 cm左右),用弯钳将两侧的腹直肌分离,使腹膜完全暴露。3)撕开腹膜后用剪刀将腹膜剪开,切口的长度与腹壁切口的长度一致。4)切开膀胱反折腹膜,撕开子宫肌层(切口的长度约为10 cm),用一只手深入宫腔,将胎儿的头枕部向上方转动,然后将胎儿的头部向上提。5)将另一只手深入宫底,并向下作推压动作,以确保胎儿能够顺利娩出。6)在胎儿顺利娩出后,立即为其清理呼吸道,并剪断脐带。7)立即为产妇注射20 U的催产素,将胎盘取出,使用无菌纱布对其宫腔进行擦拭。8)止血成功后,使用1-0型号的可吸收线对子宫肌层进行缝合。9)在此确认止血后,用可吸收线进行进一步的缝合,清点纱布器械无误后执行关腹操作。

1.2.2 试验组 对试验组产妇施行二次剖宫产术的具体方法是:1)在产妇腹白线上、脐与耻骨联合之间的原腹壁纵切口处做一个长约12 cm的纵切口,切开皮下脂肪层及皮下组织。2)纵向切开腹直肌前鞘(切口的长度为2 cm左右),用组织镊将腹直肌前鞘提起并切开,然后钝性分离腹直肌,使腹膜完全暴露。3)用血管钳将腹膜提起并沿纵向切开,切口的长度与腹壁切口的长度一致。4)用鼠齿钳提起并沿纵向切开膀胱反折腹膜(切口的长度为12 cm左右),分离膀胱反折腹膜与膀胱,然后将膀胱向下推。5)在子宫下方的正中切开子宫肌层(切口的长度为3 cm左右),使用鼠齿钳夹破羊膜,将多余的羊水吸出,取出胎儿与胎盘。6)在胎儿顺利娩出后,立即为其清理呼吸道,并剪断胎脐。7)立即为产妇注射20 U的催产素,使用无菌纱布对其宫腔进行擦拭。8)止血成功后,使用1-0型号的可吸收线对子宫肌层进行缝合。9)在此确认止血后,用可吸收线进行进一步缝合,清点纱布器械无误后执行关腹操作。

1.3 观察指标

1)术中产妇胎儿娩出的时间。2)手术耗时。3)产妇术中的出血量。4)产妇胎儿窒息的发生率。5)术后产妇盆腹腔粘连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录入到SPSS18.0软件中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两组产妇胎儿娩出的时间、手术耗时及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术中试验组产妇胎儿娩出的时间、手术的耗时及术中的出血量分别为(8.48±2.14)min、(34.62±5.61)min和(234.94±56.83)ml;对照组产妇胎儿娩出的时间、手术的耗时及术中的出血量分别为(12.83±4.57)min、(39.83±6.17)min和(267.92±61.17)ml。试验组产妇胎儿娩出的时间及手术的耗时均短于对照组产妇,其术中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产妇,P<0.05。详情见表1。

表1 术中两组产妇胎儿娩出的时间、手术耗时及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表1 术中两组产妇胎儿娩出的时间、手术耗时及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组别 胎儿娩出的时间(min) 手术耗时(min)术中出血量(ml)试验组 8.48±2.14 34.62±5.61 234.94±56.83对照组 12.83±4.57 39.83±6.17 267.92±61.17 t值 5.452 3.951 2.498 P值 0.000 0.000 0.015

2.2 两组产妇胎儿窒息发生率的比较

在试验组40例产妇中,无一例产妇的胎儿出现窒息的情况,其胎儿窒息的发生率为0%;在对照组40例产妇中,其胎儿出现窒息情况的产妇有4例,其胎儿窒息的发生率为10%。试验组产妇胎儿窒息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产妇,χ²=4.211,P=0.041。

2.3 术后两组产妇盆腹腔粘连发生率的比较

在试验组40例产妇中,术后发生盆腹腔轻度粘连及重度粘连的患者分别有5例和1例,其盆腹腔粘连的发生率为15%;在对照组40例产妇中,术后发生盆腹腔轻度粘连及重度粘连的患者分别有13例和6例,其盆腹腔粘连的发生率为47.5%。试验组产妇术后盆腹腔粘连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产妇,P<0.05。详情见表2。

表2 术后两组产妇盆腹腔粘连发生率的比较[n(%)]

3 讨论

剖宫产术具有流程简捷、安全可靠等优点,逐渐成为产妇进行分娩的首选方式。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术操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对产妇实施剖宫产术的耗时明显缩短,其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产妇及其胎儿的风险系数也逐渐降低[3]。然而,在接受剖宫产术后,部分产妇会发生瘢痕子宫[4]。这类产妇若再次生产,进行顺产的危险性极大,必须接受二次剖宫产术进行分娩[5]。这是因为,这类产妇的子宫弹性较差,原手术切口的瘢痕处易发生裂伤,极易在生产的过程中发生大出血。此外,进行剖宫产术会对产妇的子宫内膜及肌层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使其子宫蜕膜血管无法正常地生长,致使其胎盘变薄且面积增大,若此时位于子宫下段的瘢痕阻碍了胎盘的移动,则会对产妇及胎儿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其子宫破裂。

在对首次接受剖宫产术的产妇实施手术时,若医师选择做腹壁纵切口,则在该产妇在接受二次剖宫产术时,医师可沿其原腹壁纵切口对其实施二次剖宫产术。这样不仅能最大程度地缩短手术切口的长度、简化手术的流程、缩短打开腹腔的时间、减少产妇受到的损伤,还能降低其发生切口开裂、切口疝及盆腹腔粘连的几率[6]。此外,采用腹壁纵切口实施剖宫产术能使医师的手术视野更加开阔和清晰,从而进一步降低手术的风险、减轻产妇的痛苦。而采用腹壁横向切口为产妇实施剖宫产术需将其腹直肌前鞘和腹直肌钝性撕开,具有创面较大、伤口无法整齐愈合、伤口处的纤维组织无法正常生长等弊端,且术后易发生切口疝及盆腹腔粘连的情况[7]。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试验组产妇的胎儿娩出时间及手术耗时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产妇,其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产妇,其胎儿窒息的发生率及术后盆腹腔粘连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这一结果与吕红[8]等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见,在对产妇施行首次剖宫产术时为其做腹壁纵切口,可在其接受二次剖宫产术时减轻其受到的伤害,缩短其手术耗时,减少其术中的出血量,降低其发生切口疝、胎儿窒息及盆腹腔粘连的几率,提高其手术效果,改善其预后。

本次研究的样本容量有限,关于对产妇进行首次剖宫产术时选择做腹壁纵切口对其接受二次剖宫产术效果产生的远期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和观察。此外,临床医师需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手术技能,并充分考虑到对进行首次剖宫产术的产妇做腹壁纵切口对将来其接受二次剖宫产术效果的影响,如此才能为产妇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为产妇及胎儿的健康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娩出腹壁腹腔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鱼刺致不典型小肠腹壁瘘并脓肿形成1例
胎儿腹腔囊性占位的产前诊断及产后随访
褪黑素通过抑制p38通路减少腹腔巨噬细胞NO和ROS的产生
“第九届全国疝和腹壁外科学术大会”通知
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130例疗效观察
新式剖宫产术中胎头娩出困难42例的原因及处理体会
五指山小型猪腹腔粘连模型的建立
再次剖宫产腹壁横纵切口150例分析
剖宫产胎儿娩出困难原因分析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