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急性肺损伤患者进行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效果探究

2018-10-12李云党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16期
关键词:气压肺泡呼吸机

李云党

(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人民医院ICU, 四川 会理 615100)

急性肺损伤(ALI)是以由多种非心源性因素引发的急性缺氧性呼吸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此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具有较高的致死率[1]。为了探究对急性肺损伤患者进行双水平无创正压(BiPAP)通气治疗的效果,笔者对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急性肺损伤患者进行了以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人民医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82例急性肺损伤患者。其入选标准是:1)存在呼吸急促、咳血、咳嗽、肺部湿啰音等症状及体征。2)其病情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急性肺损伤的诊断标准[2]。3)病情发作时其呼吸频率>30次/min,且存在呼吸困难的症状。4)其血氧饱和度 > 90%,PaCO2> 40 mmHg,PaO2< 60 mmHg,PaO2/FiO2<300。其排除标准是:1)合并有严重的腹部肿胀或心肝肾功能障碍。2)合并有上消化道出血[3]。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这8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患者。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23例,女性18例;其年龄在21岁至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63±8.46)岁;其中受伤原因为遭受挤压的患者有11例,为发生交通事故的患者有21例,为从高处坠落的患者有9例;合并腹壁损伤的患者有15例,合并气胸的患者有10例,合并四肢骨折的患者有16例;入院时其平均血pH值为(7.39±0.02),平 均 PaO2为(58.8±0.03)mmHg, 平 均 呼 吸 频 率 为(32.1±1.4)次/min,平均PaO2/FiO2为(231.7±5.2)。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24例,女性17例;其年龄在20岁至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24±8.37)岁;其中受伤原因为遭受挤压的患者有12例,为发生交通事故的患者有22例,为从高处坠落的患者有7例;合并腹壁损伤的患者有14例,合并气胸的患者有12例,合并四肢骨折的患者有25例;入院时其平均血pH值为(7.39±0.02),平均PaO2为(58.8±0.03)mmHg,平均呼吸频率为(32.1±1.4)次/min,平均PaO2/FiO2为(231.7±5.2)。两组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相比,P>0.05,可进行组间对比分析。

1.2 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对其体液的出入量进行管理、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对其进行治疗、对其进行营养支持和镇痛治疗等。在此基础上,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方法是:使用CPAP通气呼吸机对患者进行鼻(面)CPAP通气。将CPAP通气呼吸机的起始气压设置为3~5 cmH2O。通气15~30 min后,将气压逐渐提升至7~10 cmH2O。然后在1~2 h内将气压提升至10~18 cmH2O。在氧气鼻(面)罩接口处连接供氧管(氧流量为6~10 L/min)。使患者的呼吸保持平缓,并将其SaO2控制在90%以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方法是:使用双水平无创正压呼吸机对患者进行正压通气[4]。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选用CPAP/ASB或PCV模式对患者进行通气治疗。具体的治疗参数是:呼气压(EPAP)为5~8 cmH2O,吸气压(IPAP)为9~20 cmH2O,RR为 13~ 15次/min,FiO2为0.4~0.6。待患者的病情得到一定缓解后,夜间对其进行持续正压通气,白天对其进行间歇性正压通气(脱机的时间应<7 h/d)。在对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时应为其留置胃管。若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及低血氧情况在接受持续正压通气3 h后仍未出现好转,且其PaO2<60 mmHg,氧合指数<200,应改为对其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其PaO2、呼吸频率、氧合指数、肺通气功能的改善情况及预后。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软件SPSS 20.0对本文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aO2、呼吸频率、氧合指数的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O2、氧合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其呼吸频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PaO2、氧合指数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其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aO2、呼吸频率、氧合指数的对比(±s )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aO2、呼吸频率、氧合指数的对比(±s )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观察组治疗后相比,P<0.05。

时间段 例数 组别 PaO2(mmHg) 呼吸频率(次/min) 氧合指数观察组 41 治疗前 57.23±11.47 39.17±3.26 242.86±14.87治疗后 89.27±13.59* 23.48±3.12* 347.52±32.18*对照组 41 治疗前 57.98±12.36 39.52±3.86 243.78±13.94治疗后 79.63±11.84*# 25.79±3.02*# 318.96±28.25*#

2.2 治疗后两组患者肺通气功能改善情况及预后的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肺通气功能的改善率(95.12%)高于对照组患者肺通气功能的改善率(80.49%),P<0.05;观察组患者的病愈出院率(100.0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病愈出院率(97.56%),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肺通气功能改善情况及预后的对比[n(%)]

3 讨论

急性肺损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胸外损伤。此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肺泡上皮细胞受损、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升高、呼吸困难、缺氧、肺水肿等[5]。若其未能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可发生ARDS,从而可危及其生命安全。对急性肺损伤患者进行有效的机械通气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其死亡率。有研究指出,使用无创呼吸机对急性肺损伤患者进行治疗可显著缓解其肺毛细血管内血液的渗出,防止其肺泡塌陷,提高其肺泡的氧弥散能力,提高其氧合指数,缓解其呼吸困难的症状,降低其气管插管率,缩短其住院的时间[6]。对急性肺损伤患者进行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主要是通过在高压力的状态下向其肺部输送氧气的方式促使其萎缩的肺泡扩张,从而提高其肺泡内气体的转换速度,改善其缺氧的症状,促进其肺泡毛细血管膜功能的恢复,且安全性较高[7]。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肺通气功能的改善率(95.12%)高于对照组患者肺通气功能的改善率(80.49%),其病愈出院率(100.0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病愈出院率(97.56%),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aO2、氧合指数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其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本研究的结果与蔡强等[8]的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对急性肺损伤患者进行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效果确切,能够有效地缓解其缺氧的症状,降低其呼吸频率。

猜你喜欢

气压肺泡呼吸机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看不见的气压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压力容器气压端盖注射模设计
肺泡微石症并发气胸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钙结合蛋白S100A8、S100A9在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
类肺炎表现的肺泡细胞癌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