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川牛:丰收节上亮相

2018-10-12毛绪强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8年38期
关键词:关中地区杨凌公牛

9月23日,由陕西省委省政府主办,陕西省农业厅、杨凌示范区管委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同承办的中国农民丰收节陕西杨凌分会场在杨凌示范区举办。此次活动以“悦动三秦大地,共贺五谷丰登”为主题,突出农耕文明和农业科技特色,安排了“中心会场庆丰收大联欢、田园丰收嘉年华、乡村振兴杨凌论坛”三大板块百余场活动。

中心会场庆丰收大联欢在杨凌农高会A馆广场举行,分为庆丰收、晒丰收、闹丰收、助丰收、寄丰收、赞丰收六大篇章。在晒丰收篇章中,由杨凌农业科学家培育的小麦新品种“西农979”、杂交油菜品种“秦油2号”和“秦杂油4号”、“西农八号”西瓜、“陕单609”玉米品种、苹果新品种“瑞阳”“瑞雪”、秦川牛新品种、奶山羊新品种等农业科技成果集中亮相,其中最能吸引观众眼球的,当属家喻户晓的秦川牛了。

秦川牛是我国优良的地方良种黄牛,中国五大黄牛品种之一,因产于陕西八百里秦川而得名。从公元前8世纪“择良牛献主”和公元前126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引进苜蓿喂牛开始,经过历代科技工作者精心选育,秦川牛终于成为躯体高大、肉用性能好、遗传稳定、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特别是秦川牛肉骨比高、胴体中脂肪含量低、肌肉含量高,与国外优良肉牛品种如夏洛来、安格斯相比也毫不逊色。其细嫩的肉质、浓郁的风味,更非国外一般肉牛品种可以比拟。

秦川牛历史悠久。公元前八世纪,古籍中就有相关记载,主要是作食用,并开始用于耕田。春秋战国时代,由于铁制农具的出现,牛成了农耕的主要役畜。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苜蓿种子,在关中地区广为种植,用以喂牛,使秦川牛的品种质量发生显著变化,如体型增大,役用能力和肉的品质都得到提高。故汉初又有“饲苜蓿、重改良,牛质龟昔两牛一乘,今一牛一乘。”

秦川牛主要分布在陕西渭北高原的部分地区和河南的西部及甘肃的庆阳地区。牛全身被毛细致光泽,多为紫红色和红色,眼圈及鼻镜为肉色。角短而细致,多向外下或后方稍弯曲。公牛头较大,额宽,颈粗短;鬃甲高而宽。骨骼粗壮,肌肉丰满,体质强健,前躯发育良好,后躯较差。四肢结实,蹄大坚固。母牛头清秀,颈厚薄适中。

关中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也为秦川牛的繁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因素。关中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2—14℃,雨量适中,年降水量500—700mm,无霜期长达190—210天。关中地区土壤肥沃,是陕西省重要的粮棉产区,古代有“膏壤沃野千里”和“天府”“地海”之称誉。饲草饲料资源丰富,是发展养牛的物质基础。

秦川牛系我国优良大型役肉兼用品种,秦川牛肉用性能良好,成年公牛体重600-800千克。易于育肥, 肉质细致,瘦肉率高,大理石纹明显。18月龄育肥牛平均日增重为550克(母)或700克(公),平均屠宰率达58.3%,净肉率50.5%。成年公牛体重平均600千克,母牛380千克。短期肥育后屠宰率50~52%。泌乳期平均7个月,泌乳量约700千克。公牛最大挽力平均为398~475千克,母牛252~281千克。秦川牛曾被输至浙江、安徽等地,用以改良当地黄牛,其后代的体格和役力均超过当地牛。

猜你喜欢

关中地区杨凌公牛
贵州省种公牛站
羽翼与转化:朱子学在关中地区的接受和传播
杨凌推出稳农助农“定心丸”
解码杨凌:不老的农业
杨凌深耕服务“田园”
公牛历险记
公牛变形记
陕西青年作家采风团走进陕西杨凌
浅谈汉代关中地区主要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