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教育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018-10-09刘晓静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职业化发展路径英语专业

刘晓静

【摘 要】随着企业对英语专业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整个社会对应用型英语专业学习认知的加深,英语专业人才亟须改变过去的学习方式和培养模式,以求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需求。本文以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为思考点,以英语专业人才发展现状为基础,提出一些适应于英语人才未来发展的举措。

【关键词】英语专业 发展路径 专业化 职业化

在本科英语专业培养方案中,往往是以培养扎实的英语基础和英语应用能力为主,这决定了本科英语专业更偏向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其次才是如何应用于职业。而一些高职英语专业是以职业为导向,又忽略了对英语专业人才的全面培养,尤其是专业性知识教育不够夯实。本文旨在结合这两种教育模式的优点,寻找更适合当今国际化背景下英语人才培养的手段。

强调夯实英语专业知识、技能的专业化培养

高校英语专业无论是开展学术型教育还是就业导向型的实践培养,对于学生而言,都要落实到对专业知识的扎实掌握上。英语专业人才的质量问题是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和高校应用型教育转型的关键因素,而决定英语专业人才质量的首要因素,就是对所学英语专业知识的充分学习。英语专业学生又如何在学习本专业英语课程知识的前提下,做到更精通呢?首先,无论是高校还是英语专业学生本人,都需要明确自身的学科定位和培养目标。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单单是对语言技能的掌握,更多的是以英语为基础,运用到广泛的社会研究和实践当中。英语专业的单一性恰恰也决定了它无限应用的可能,只有在专业化的基础下才有可能去适应不同的工作、学习。其次,现阶段国内英语专业课程培养模式的固化导致了英语专业人才的同质化,直接体现为英语专业学生众多,而英语专业的人才却很少。最后,由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英语专业成了失业风险型专业,导致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行为下降。这就引出了我们对英语专业人才专业化培养的重点——如何培养英语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专业认同感。

专业认同,是由心理学家Erikson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而来,它表示着人在自我认同和环境冲突中形成的自我角色确认和自我概念。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能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加强对英语专业的专业认同,也能进一步提高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重视,更加明确英语专业人才的价值,优化英语专业人才的就业环境。

另外,对于英语人才的专业化培养,一方面我们需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培养其学习的专业化态度和方法;另一方面,对于英语专业的教育者而言,应提高专业程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对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掌握能力,同时也决定了他们能否将英语专业的教育内容应用化和科学化。英语专业教师需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理解进行反思,并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反馈。

以英语专业知识为核心的跨学科多元化培养

根据国家对英语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职业需求,英语专业人才的发展和培养绝不仅是教育其掌握一门语言,更多的是培养英语专业学生了解相关英语知识,掌握一定的语言应用技能。因此,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以培养专业化人才为基础,以培养多元化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的过程。

在目前的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培养多元化的英语专业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就业市场需求的未来趋势。面对这种环境,高校首先要转变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思路,以适应学生未来发展和未来职业需要。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不断向学生综合发展和社会需求倾斜,加强英语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立足于本专业知识,去思考应用范围和未来职业的需求可能。其次,高校要不断丰富英语专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获得自身专业知识实践的反馈,并去思考和校正未来自己在本专业的职业方向和发展目标。最后,高校应调动英语专业学生在相关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不断寻找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交织点,以自身兴趣为主去找寻未来职业导向。

从专业到多元,从优秀到卓越,这是社会需求的必然,也是个人发展的必然,对于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人才尤其如此。在本科英语专业教育中,将专业理论放在教育首位是有一定道理的,这里的专业理论包含着英语语言系下的翻译、语言学、英语文学、国家文化等,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英语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和探索,培养了其语言技能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不断引导英语专业学生开阔国际视野,提高创新能力。在新的社会发展环境和要求下,高校对于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加强英语语言的学习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通过人文素养的提高去不断加深对本专业知识的思考和开拓。在选择就业时,学生会根据自身的兴趣寻找职业需要与自身专业技能的平衡点,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发展的目标。同时,高校也应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积极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和课外实践中的侧重点,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职业规划,帮助学生完成个体社会化,实现个人价值。无论是校企合作还是高校学科联盟,高校都应为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职业平台,以实现协同育人的目的。

以英语专业应用实践特色为导向的职业化培养

如果说前文所讲的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專业化和多元化是基于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学术型培养,旨在培养其专业水平和内在素养,那么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职业化培养就是引导其角色转变的过程,由知识型转变为实践型。我们必须明确的是,社会对于英语专业学生的要求,都是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对于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其目的和方向都是引导学生从事与英语相关的工作训练,让他们尽快适应社会。

在开展英语专业学生职业化培养中,高校首先应具备相应的职业化导向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英语专业作为应用型专业,其中一个主要功能是服务社会,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在高校所得到专业知识教育,其目的也是为了寻找一份与专业相关的技能性职业。所以高校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一个重要的考量指标就是英语专业学生在高校学有所成后,能否找到一份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高校在英语教学中,要做好学生与社会、就业市场的桥梁,保证就业信息和就业需求的透明度和实时性,让学生在专业的学习中树立职业目标,引导学生开展不同英语能力的培养。高校还应积极引导英语专业学生开展相关职业实践,通过更多的情境教学和假期实习,使学生在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开展职业化训练,其实质就是专业理论和社会的有效结合。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化训练,一方面离不开英语的技能性实践;另一方面,在英语教学和相关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思考其工作、实践的意义,提高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

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的职业化发展,将英语专业人才精准对接于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一条可行性路径就是高校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即高校如何将教育资源直接应用于地方发展,让高校教育服务其所在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本文将区域经济化进一步缩小为高校地区经济区域化,其意义是将高校的一些专业例如英语这种应用性凸显的专业发展为特色专业,以本区域或者目标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导向,制订相应的专业学习教育方案和特色化就业供给,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快速纳入区域经济发展和当地企业的职业需求当中。这种以当地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职业化培养,非常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能够保证职业供需的透明度,从而给予英语专业学生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的动力,也满足了当地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高校在开展英语专业学生的職业化培养过程中,要加强校企合作,保证就业信息的透明,保障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稳定,真正落实教学育人的教育宗旨。同时,也应加强高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实现教育资源互补,共同培养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将其放在适合社会发展、满足企事业单位用工需求的岗位上,为区域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郭金秀:《专业认同理论视角下地方高校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的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年第1期,第148-152页。

[2]陈霞:《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人才培养应用型转型的思考》,《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第691-694页。

[3]吴琼:《卓越英语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沈阳师范大学英语专业为例》,《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第127-130页。

[4]程晓堂、孙晓慧:《中国英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3期,第1-6页。

[5]吴迪:《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导向的英语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第31期,第158-160页。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外国语学院 陕西榆林

猜你喜欢

职业化发展路径英语专业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