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

2018-09-29王中华

商情 2018年39期
关键词: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

王中华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理解新时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把握其总目标,明确其着力点,才能更好地开展法治国家建设实践,实现建设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新时代 全面依法治国 法治体系 法治国家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全面依法治国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新时代。

一、推进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世之仪表也。”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1)从历史经验看,这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和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从世界近现代史看,凡是能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相反,一些国家虽然也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没能解决好法治和人治问题有关。从新中国历史看,我们对依法治国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在废除旧法统的同时,积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建设的成功经验,抓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后来,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左”的错误,逐渐对法制不那么重视了,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使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付出沉重代价,教训惨痛!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

(2)从现实需要看,这是解决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中面对的矛盾和问题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面对的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在这种背景下,只有把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坚持用法治来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依靠法治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才能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成,但“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现实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和问题还依然存在。比如,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问题;司法不公、贪赃枉法等现象;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等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密织法律之网,强化法治之力。

(3)从长远发展看,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谋划。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现在的情况看,只要国际国内不发生大的波折,经过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应该可以如期实现。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路该怎么走?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面对这三道重大考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给出了坚定而明晰的答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所以,我们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民族复兴筹、为长远发展谋。

二、推进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着力点

全面依法治国如何落实、如何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深知推进之难、过程之艰,他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并为此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七个方面重要的部署。

(1)“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进行了14个方面的阐述,第一个方面就是强调“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体现了党中央对法治建设全方位的统一领导,可以更好地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统一全国人民在依法治国方面的认识、思想和意志,形成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强大合力,对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必将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2)“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再次强调宪法的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这一重要部署发出了一个明确信号,就是要让法治统一于宪法,一切权力行使都以宪法为依据,一切治理活动都在宪法框架内进行,没有任何超越宪法的特权。同时,一切公民权利都依宪法来保护,一切违宪现象和行为都应得到审查和追究。

(3)“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部署表明,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必须着力提高立法质量。进一步完善立法的体制机制,为提高立法质量提供制度保障。一方面,立法必须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坚持求真务实、有效管用,增强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另一方面,必须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机制,全力做好立法评估工作。

(4)“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和关键。法治政府由法律产生,权力来源于法律并受制于法律,受法律监督,对法律负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政府在依法治国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并且是要通过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来提升依法行政水平。这也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意。

(5)“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党的十九大召开前,中央确定的绝大多数司法改革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但这并不意味着司法体制改革已经完全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未来改革的重点是深化综合配套改革,注重协同性、协调性,重视衔接配套,推进各项制度之间、政策之间、措施之间的紧密相嵌,及时跟进,确保司法改革的各項决策部署得到全面落实,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6)“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加强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由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等构成的、有利于法律实施的社会心理倾向和社会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出要求,目的就是在于巩固普法和法治宣传教育的成果,增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提高宪法和法律权威,推进法律的顺利实施。

(7)“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带头学法用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出发,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关键少数”做好了,对促进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
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律素养及培育路径调查研究
基层检察院规范司法行为的实现路径
领导干部为官做事为什么要紧握法律戒尺
全面依法治国环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论中国特色政治治理现代化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亟待编纂一部21世纪的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