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旧扶风

2018-09-29刘新科

生活文摘 2018年3期
关键词:火炕辣子庄稼人

刘新科

扶风县位于陕西省中西部,全县总人口约四十二万,民风淳朴,是西周王朝的发祥地,也是秦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扶风人过去居住以瓦房为主,房子多为“一边盖” ,纯砖木结构的甚少,一般都是土墙土屋,造型具有地方特色,古朴大方。

房子里边有火炕,火炕用柴火焙烧,冬天的夜晚躺在上面特暖和、极舒服。过去,上了年纪的人冬天睡觉不铺褥子,俗称“溜光席。”

过去,上了年纪的人很少穿袜子,光脚坐在炕上,烟锅(旱烟袋)叼在嘴里,慢慢吸吮,品味的就是那“日出劳作,日落休憩”的平凡岁月。

已婚女人俗称“屋里人”,做饭,喂猪,抱娃,收鸡蛋。灶房一般的锅台和火炕连在一起,烧锅的时候火炕也就热了,冬季,坐在炕上吃饭,隔着锅台就把饭碗接给男人的手里,亲切、热火。烧锅的燃料来自于庄稼收获之后的秸秆,整个饭菜可口、环保。

吃完饭,掌柜的(男主人)坐在炕上吸上几袋旱烟,悠然自得,俗话说:“饭后一锅烟,胜似活神仙。”女人家则洗锅、洗碗,开始喂猪、喂牛。

冬日里烧炕、烧锅的主要燃料来自于庄稼的秸秆,男人就去田间地头收拾柴草。

要使火炕一次烧了能耐到天亮,关键取决于燃烧过后的温度保持,这主要得力于灰烬覆盖的“煨底”。这“煨底”,就是秋、冬季草木枯黄之后的腐殖质,拿上很老了的竹扫把,将其扫在一起,捎带一些细土,培在还未燃烧尽的火上,可以耐一个漫长的冬夜。

过去的扶风庄稼人辛苦,无论多大岁数,只要还能动弹就要自食其力的劳作,拉上架子车给自己弄些烧炕的柴火,冬季有热炕,说啥也不换。

旧时,少有自来水,吃水要在自家院里打井、用辘轳费力去搅,吃水艰难。解决的办法就是打井、打窖。打井,井水就是地下水;打窖,就是收集雨季的水,是雨水。打窖、打井都是邻里帮忙,也不挣钱,只要有饭吃、有酒喝,足矣。

过去的扶风庄稼人冬天、雨天、晚上九点前,主要的业余生活就是谝闲传、说评书。谝闲传就是闲聊的意思,几个人凑在一起,一壶“陕青茶”就足以聊上大半天,天南海北,东拉西扯,无所不谈。说评书即稍有文化的庄稼人评说“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岳飞传”之类。小孩们常常听得入神,真可谓“废寝忘食”。

由于烧炕和烧锅所用的燃料很多,所以家家户户就有了柴垛子,夏季收获的麦草也用来喂牲口。

过去的扶风庄稼人最重的活儿莫过于 “踏胡基”、“踏墙”。

胡基也就是我们书面语所说的“土坯,”过去盖房所用的主要建筑材料就是土坯,所盖的房子也叫“土坯房。”这种活儿既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过去,扶风农村有人以此为业,走村串户,给人“踏胡基”挣钱。

“踏墙”即是“打墙”也。扶风有句谚语:“打墙的板子上下翻。”现在的意思是不要瞧不起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可是做几节子活的啊!所以不要把话说绝,把事做绝。可在实际生活中,“踏墙”,即是为了自家“小院子”的完整和安全。墙在乡下有院墙和房墙之分。一般要将土用水泡湿,圈板或者椽子填土,用石槌子打击夯实即可。

过去的扶风农村人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杀猪,多在距离春节很近的腊月二十三杀猪,一是为年关吃肉做准备,二是要祭奠灶神。亲亲邻里都来帮忙,将猪先捅死放血,然后烧一大锅开水浇烫,剔除猪毛,煮肉熬汤,弄得全村子香味四溢。

年關近了,各种有关吃喝的准备工作就要到位。扶风人的口味偏“酸、辣”,所以用牲口拉碾子铡调料或人工推碾子碾辣子,将干辣子角碾成辣子面,以备春节何平时吃用,就是人们经常要做的一件家务活。而要碾辣子就要将刚刚收获的新鲜红辣椒用绳子串起来,挂在房前屋后的树上阴干,这样才能碾成辣子面。

过去的棉花紧缺,百姓穿衣常常是个大问题。所以过去穿衣服就是将衣服穿得干净、整洁就行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因而,缝补衣服就是扶风农村妇女的基本活计了。

扶风的农村妇女心灵手巧,能扎花,会剪纸,总是把简陋的农舍收拾得漂漂亮亮;把家里自产的粮食拾掇得干干净净,农妇一般使用的是簸箕,簸箕一闪一闪,尘土就飞走了。

夏收、秋收,常常是过去农村最繁忙的季节——又要收、又要种。一家人常晚上忙着剥玉米,俗称“爆玉米。”就是将玉米棒上的玉米粒一粒一粒剥下来,准备磨面。剥不完的玉米棒要挂在架上,这一活儿叫架玉米。作用使之风干。

啊!远古的扶风,淳朴的乡民,但愿你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高歌猛进,永远淳朴!

猜你喜欢

火炕辣子庄稼人
论《创业史》中基层干部的“庄稼人”形象
辣子红了
麦垛
辣子菜
庄稼人和熊
火炕
火炕
火炕
我们班的“虞辣子”
庄稼人与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