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开展“做思共生”的科学探究活动

2018-09-28王超顾长明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8年8期
关键词:探究活动科学教学

王超 顾长明

[摘 要]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做与思相辅相成,不可顾此失彼。教师要深入研究做与思的关系,在具体操作实践中,依据探究活动的特点,采用先思后做、边做边思、做后再思、做思平衡等方式展开活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仅能够动手操作,还能发散思维,深化认知,提高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教学;做思共生;探究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4008202

当前,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过多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缺少交流、互动、反思,致使学生对探究内容认识不深,探究停留在表层。教师应强调“做思共生”,在探究活动展开前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假设,激发学生验证的欲望;探究活动展开时,指导学生边思边做,做思融合,保证探究有序进行;探究完成后,以思验证做,保证探究结论的正确,使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探究活动中,教师只有合理调整做与思,确保探究的实效,才能发挥科学探究的最大价值。

一、先思后做,明确探究目标

小学科学中的“思”,指的是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是开展探究活动的前提。探究活动中,如果不思考就展开活动,势必导致探究的盲目。学生对探究方向没有清晰的认识,探究动力不足,探究就会停留在表面,效果必然不理想。教学时,教师应明确探究目标,让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使探究的路线更加清晰,目标性强,顺利推进探究活动。

例如,教學苏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简易的摆,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摆、摆由哪几部分组成。学生由教师制作的摆联想到钟摆,探究欲望被点燃。教师让学生上讲台体验一下摆的运动,然后数一数在10秒钟内,摆从左摆到右,又从右摆到左,要摆动多少次。学生细心观察之后,得出答案:10次。有的学生产生疑问:“摆的快慢能不能改变?如果改变摆的摆幅、摆线和摆锤,10秒钟内,摆还可以摆动10次吗?”于是教师把学生分成三组,发给每组一个相同的摆,让三个组分别展开探究。学生根据探究任务、探究目标开展活动,最后得出结论:摆的快慢和摆线的长短有关。

案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使学生产生疑问和探究欲望。学生有了明确的探究方向,探究路线清晰,成功找出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实现以思促做的目的。

二、边做边思,保证探究有序

“做”指的是动手操作。学生对世界的感知来自直观的动手操作,这也是学生思考的源泉。科学探究活动展开时,教师一般只强调如何动手操作,学生没有思考的机会,只能按照教师的引导展开探究,导致对知识的认识不够深刻,探究质量不高。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让学生边思考边探究,使学生逐渐养成思考的习惯,提高探究能力。

例如,教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教师对这节课的探究活动进行了调整。由于小学生对直观的形象感知强烈,所以教师教学时首先播放视频,介绍死海不死的原因。学生对此颇感兴趣,对沉浮现象有了初步的认知。然后教师给每个学生一杯清水,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来探究放入水中的土豆会不会浮起来。实验前,学生一致认为土豆会下沉,而之后的实验验证了他们的猜想。接着,教师提问:“如果想让土豆浮起来,有哪些办法?”学生纷纷献言献策,有的说:“把土豆放到塑料板上,土豆就会浮起来。”有的说:“人在死海中之所以能浮起来,是因为死海的盐分高,把土豆放到高浓度的盐水中,土豆就会浮起来。”之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使学生明白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通过猜想和实验,学生获得科学认知,同时养成了爱动脑、爱动手的探究习惯。

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边猜想边验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在探究实验中体验快乐,收获知识。

三、做后再思,保证探究科学

科学探究活动结束后,师生往往更关注的是探究活动的结果,缺少必要的反思。做后再思是探究活动的升华,更有意义和价值。为有效提升探究的科学性,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每次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回顾整个探究活动,强化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认识,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科学探究素养。这样的思是做的升华,做是思的深化和发展,做与思相互支撑,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例如,教学《吸热和散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不同,教师设计了不同颜色的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对比探究实验。教师准备了白色塑料袋、黑色塑料袋和温度计,并把黑色和白色的塑料袋放到太阳底下暴晒10分钟,然后测一测塑料袋里的温度。学生得出结论:经过暴晒,黑色塑料袋里的温度比白色塑料袋高;将塑料袋放到室内5分钟后,白色塑料袋里的温度比黑色塑料袋高。探究实验结束后,教师让学生对实验进行总结,学生得出“相同材料的物质,颜色深的比颜色浅的吸热、散热快”的结论。接着,师生展开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探究实验。学生将铁块、玻璃、棉布放在太阳底下暴晒5分钟后,分别测量它们的温度,然后将它们放在室内5分钟,再分别测量温度。通过实验,学生得出物质吸热、散热性能的规律:吸热快的物质,散热也快;吸热慢的物质,散热也慢。

案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知实验结果,实现了以做引思的目标,提高了探究效果。

四、做思平衡,确保探究实效

小学科学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活动是科学课堂必不可少的教学活动。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课堂教学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单纯动手或者动脑都容易使学生厌烦和疲劳,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和教学的需要,平衡做和思,找到课堂教学的平衡点。

例如,《研究透镜》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明白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认识和利用光学规律。科学教学离不开探究活动,为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找到教学平衡点,让学生先观察、推测,然后用探究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两种透镜的外部特征。接着,教师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让学生观察光线的特点。学生发现:当光线透过凸透镜时,光线在纸屏上是聚集呈现出来的;透过凹透镜时,光线是发散的。随后,教师拿出望远镜,与学生一起研究其成像原理。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望远镜同时使用了凸透镜和凹透镜。通过对这两种透镜的分析,学生对望远镜的成像原理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案例中,教师不再只重视学生的操作,而是找到做与思的平衡点,使做与思在探究活动中交互进行,最大限度地发挥探究活动的实效。

为实现做与思的融合,深入挖掘学生探究的潜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思导做、以做促思,使做思结合、做思平衡,为科学探究活动增添魅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特约编辑 木 清)

猜你喜欢

探究活动科学教学
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体会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讨
给教材“加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