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教师设计品德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三种意识

2018-09-28黄宏珍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8年8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实践活动

黄宏珍

[摘 要]设计有效的实践活动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的关键。在设计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具备目标意识、情境意识、支架意识,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制定整合知、情、意、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生发问题,通过合适的支架解决问题,形成真实的道德情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实践活动;目标意识;情境意识;支架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4008001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指导学生生活的实践性课程,实践活动是其根本,旨在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发展道德认知,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及道德判断。但是,当前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出现了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活动碎片化、肤浅,导致学生的道德感受与体验流于表面。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时应具备以下三种意识,方能提高实践活动的实效。

一、目标意识

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学生或采访,或表演,忙得不亦乐乎,呈现出热闹景象。但是,学生只是将实践活动当作一种游戏,没有从活动中有所收获。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缺乏深入的理解,定位不够准确。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知、情、意、行统一的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是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要对课程进行整体观照,立足于核心,设计可检测的目标,使实践活动不浮于表面。

以三年级上册《家庭树》一课为例,笔者在设计画家庭树、调查家庭成员简况、家庭成员关系抢答比赛、画家庭关系图和尊敬长辈的礼节等活动时,特别关注活动中的知识技能目标。如在画家庭树和画家庭关系图活动中,笔者将目标定位在清楚地梳理家庭结构上。能够清楚地梳理家庭结构,是学生形成情感态度的基础,是学生习得关于家庭知识的过程。在解读教材和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牢牢把握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三个层面,促进三者和课程内容的有机统一。

二、情境意识

情感态度通过体验自然而然地形成。然而,当前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实践活动的设计只求新颖,活动版块零散,偏离了目标主线。有时候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牵着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游览”一番,浅尝辄止,不够深入,降低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如何才能使实践活动有效?笔者以为,情境的真实性是关键。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通过人们在社会中的鲜活实践而逐渐增长的”,这里的“鲜活”一词明确指出了情境应具有真实性。

以《家庭树》一课为例,有一位教师创设计这样的情境:“根据你所画的家庭树,介绍你的家庭成員。”在情境创设中,首先应该有真实的交流对象和交流目的,才能激发交流的动机。所谓真实的交流对象,不仅是真实存在的,还必须和学生有交集。在该案例中,“对谁介绍”“为什么介绍”全都没有,学生只是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一项任务,无法对情境产生共鸣,学习动机自然无法形成。

在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你最想给谁介绍你的家庭成员?为什么要向他(她)介绍你的家庭成员?”这一问题给学生呈现了真实的介绍对象和介绍目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对家人的情感也自然地融入其中。

实践活动是品德形成的温床。因此,在设计实践活动时,教师不仅要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统一在一起,还要关注情境的真实性,要有具体的对象、明确的目标和任务等,促使情境与学生的经验、生活产生关联,发挥实践活动的效能。

三、支架意识

实践活动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实践性是其基本特征。在设计实践活动时,教师不仅要关注情境的真实性,还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很多时候,学生的参与流于形式,不是学生不愿意参与,而是缺乏相应的支架。

支架,是建构主义从维果茨基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术语生发出来的词汇。在教学中,支架指为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提供支持框架。这种支持框架是为学习者进一步理解问题设计的。

还是以《家庭树》一课为例,笔者在学生设计“家庭树”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支架:“如果把家庭比作一棵树,你认为家庭成员应该在什么位置?说出你的理由。”这一问题,促使学生进一步理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属于有效支架。又如,在教学这一课的第五部分“尊敬长辈的礼节”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礼节”的概念,这属于知识支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课而异,顺课而导,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恰当的支架,为学生发展能力和形成良好的品德奠定坚实的基础。

(特约编辑 木 清)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研究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