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唱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研究

2018-09-28蔡林娟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8年8期
关键词:合作能力合唱教学培养

蔡林娟

[摘 要]合唱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最常用的方式。尤其对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合唱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音乐教学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实践性突出。音乐的学科特性要求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必须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优化合唱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合唱中生发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关键词]合唱教学;培养;合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40058 02

所谓合作能力,指学生在学习中生成的积极参与、有效协调、客观评价自身的能力。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要优化教学形式,提倡合作探究式学习,小学音乐教学也不例外。合唱是合作学习的载体和具体体现,因此教师应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时引入合唱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合唱教学的价值,使学生在演唱中享受美的愉悦,提高音乐素养。

一、观摩合唱表演,激发合作意识

摆脱“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广泛开展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一贯主张。因此,教师应将新理念贯穿于音乐教学始终,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和环节,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前提。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的认知和体验被激活,自然愿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观摩合唱表演的活动,让学生在观看、欣赏中感知音乐的美好,认识到合唱的作用,生发合作意识。

例如,教学《水乡外婆桥》这首歌曲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江南水乡优美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学生被江南景象深深吸引,学习兴趣高涨,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这时,教师播放《水乡外婆桥》这首歌曲个人演唱的视频以及合唱视频,学生认真观看。然后教师提问:“大家想学这首歌吗?这两个视频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更喜欢哪一种演唱形式?”学生根据自己观看视频的体会发表意见,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合唱更有气势、更有感染力。这里,教师借助合唱表演的视频,让学生有直观感知,并营造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被合唱感染,产生合唱的冲动,激发合作的意识。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众多,具体到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观摩合唱表演就是一种极具高效的情境创设方式。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优秀的合唱表演,丰富多彩的合唱内容和形式给学生感官带来刺激,这对激发学生兴趣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观看过程中,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心灵受到触动,表现欲望被唤醒,产生合唱的冲动,教学目标自然达成。

二、自主选歌分组,调动合作热情

合作学习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标志。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已经成为教学常态。通常情况下,课堂合唱分组都是教师指定,这样的分组过于简单、古板,带有一定的命令意味,导致的学生主体地位难以得到凸显,久而久之,学生对指定性的分组产生排斥心理,影响教学效果。新课程要求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应实现身份转型,成为课堂教学的指引者、辅导者,并深化对合唱分组的认识,引导学生自主选歌、自主分组,主动参与到合唱活动中。

例如,教学《鼓乐传情》这一单元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歌曲《巴鲁瓦》《敲起我的小木鼓》,让学生一边聆听一边学唱。聆听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首歌曲的内容进行赏析,使学生初步感知歌曲的内容以及表达形式。接着,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合唱歌曲:“这两首歌节奏欢快,内涵丰富,都比较适合合唱,你最喜欢哪一首?请大家自主选择一首歌,并选择两名同学与你一起演唱。”有的学生认为《巴鲁瓦》这首歌更适合合唱,就选择了这一首。有的学生先选择了合唱伙伴,在选择合唱歌曲时发生了分歧,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这时教师适时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自主选歌分组的形式既新颖又有趣,吸引了学生的关注。由于平时都是教师指定分组,这次自主选择激发了学生合唱的热情,学生都踊跃参与,课堂教学氛围异常热烈。

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合作学习也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但无论如何分组,都要以生为本。教师可以调整分组形式,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权力下放,让学生自由选择、组合。自主选歌分组的形式能够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向心力,调动学生的合作热情。

三、音准节奏指导,培养合作默契

同一首歌曲,表现手法不同,其艺术表现力有可能会是天壤之别。因此,在合唱教学中,精准把握歌曲的音准节奏显得至关重要。在单一的唱歌训练中,学生只要具备超强的唱歌能力就可以了,但合唱教学与单一的唱歌训练不同,合唱教学需要整个合唱团精诚团结、互相配合,这对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音乐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教学《我和小提琴》歌曲时,教师展示小提琴实物,使学生对小提琴形成初步的感知,学生兴趣浓郁。有的学生比较熟悉小提琴的功能和特性,主动担当起了小小解说员。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教师顺势引入歌曲的学习。合唱环节,教师在聆听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歌曲的节奏把握不准,导致合唱效果较差。为了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也加入合唱中,让学生小声地唱,教师演唱的声音偏大,使学生逐渐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在教师及时、准确的指导中,学生将情感、认知、态度融入合唱中,使演唱的技巧更加纯熟,逐渐形成合唱默契。

要想在合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必须从最基础的音准节奏训练开始。六年级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相对较差,难以精准地把握歌曲的音长、音准、节奏等,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合唱,效果自然不理想。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合唱情况,适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积极改正。只有这样,才能大幅度提升合唱的效果,赢得教学的主动权。

四、强化实践训练,提升合作能力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加强训练,在实践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唱歌技巧以及合作能力。在音乐的合唱教学中,实践训练是重要的一环,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实现教、练结合。在具体的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参与活动的热情高涨,但认知还比较肤浅,合作学习能力较差。因此,教师要加强引导,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竞赛训练。

例如,教学《什么结籽高又高》歌曲后,教师让学生进行演唱,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为这首歌曲是山歌,所以教师首先将学生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然后以四人为一组将女生分为五个小组,再以同样的方法,将男生分为五个小组。接着,教师让学生给小组起名字,学生纷纷开动脑筋,积极参与。这些准备工作做好后,小组之间开始对歌。虽然歌曲的内容一样,但是学生合唱的形式有所不同。有的小组以方言的形式进行对山歌活动,有的小组选派出一名同学进行舞蹈表演,还有的小组将小品的元素融入对山歌活动中……多种实践训练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好,培养了他们的协作能力,课堂教学实现了双赢。

在合唱过程中,集体合作的作用被放大,学生的合作热情被激发,深刻感受到歌曲的艺术魅力。因此,教师需要从不同维度开展合唱训练,丰富训练的形式。在合唱训练中,教师可以融合游戏、舞蹈、小品、朗诵、竞赛等因素,促进学生之间的竞争,使学生形成集体荣誉感。

总之,合唱教学符合音乐课程的特性,其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合唱教学基本的规范要求和特性,科学设计教学方式,如观摩合唱表演、学生自主选歌分组、强化实践训练等。同时,教师还要加强教学过程中的音准节奏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合唱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为合唱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借助多元化的合唱教学形式,能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提升他们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合作能力。

(特约编辑 木 清)

[基金项目]本文是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第一批立项课题《六年级合唱教學中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研究》(课题编号:CJK-L2018273)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合作能力合唱教学培养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