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汉语中的佛教词汇及其中国化

2018-09-28张瑞清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外来语中国化汉语

张瑞清

摘要:论文介绍汉语中的佛教词汇及其中国化,从思想、文化说明佛教词汇汉化的必然原因;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阐释佛教词汇中国化;内容方面会阐明佛词汉化的方式。也会谈到佛教词汇中国化对于汉语发展的重要意义。现代社会,随着信息化的进程,国与国交往会越来越紧密,也随着紫气东来,中华文化复兴的进程,汉语在全世界开始流行。要求每一个中国人足够了解自己的语言。

关键词:汉语;外来语;佛教词汇;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3-0080-02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且高度发达的语种之一。汉语的词汇量是其他语言不能比拟的,一方面,得益于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智慧勤劳的祖先创造了大量的词汇,另一方面,得益于对其他民族的文化、词汇的吸收借鉴。汉语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对外来词的吸收。其中一次是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的传入,佛教典籍的翻译,汉语吸收了大量的佛教词汇。

一、汉语中的佛教词汇

(一)佛教的传入

西汉末年丝绸之路的打通,佛教自入古老的华夏大地,生根,发芽,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发展到全盛时期。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教义广博深奥,教徒组织独特,有特有的仪轨制度、清规戒律。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适应中国,佛教渗透到了中国文化、思想的方方面面,对中国人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佛教词汇的输入

汉语的佛教词汇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不通行,只在佛教中运用或在佛典中出现的词汇,多为一些佛教的专业术语,如:“泥梨”、“尼拘律树”、“荼毗”、“阿含”等词。佛教中“泥梨”指代地狱、“尼拘律树”指代菩提树;“荼毗嘴代焚烧;“阿含”指代小乘经书的总称,有无可相比之法的意思。还有“阿鼻”、“恒沙劫”、“大大身”、“阿育王”、“舍利”等词汇;另一种是进入文人百姓日常生活,如:“不可思议”、“不二法门”、“般若”、“刹那”、“涅槃”都为文人惯用,唐代诗人王维,字摩洁,学佛善画,精通禅理,素有“诗佛”之称。他的名和字都取自《维摩洁经》。佛教文化影响可见一斑。

(三)佛教词汇与汉语的融合

佛教词汇为汉语词汇注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佛教词汇中有很大一部分都经历了中国化的改造,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世界”出自《楞严经》“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妆今当知,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佛教“世界”与现代汉语“宇宙”意义相近,“宇”指无限空间,“宙”指无限时间。两个词汇都是指时间和空间。现代汉语“世界”表达的是地球上的所有地方,指代自然界和人类的总和,与佛教中所表达的迁流和方位有很大不同。

又如:“导师”出自《法华经》“诸仙之导师,度脱无量众”佛教意是指那些引导人成佛的人,是佛菩萨的统称,也指佛陀说法时唱经表白者。现代汉语“导师,是指那些可以指导学习和指导方向的人。佛教词汇与汉语的融合随处可见,如:“布施”、“袈裟”、“舍利子”等词。这些词汇不仅指代佛教事物,也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

二、佛教词汇的中国化

(一)佛教词汇与日常用语

佛教词汇的中国化最直接表达是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的熟语,熟语是常用的固定短语搭配,包括惯用语、成语、谚语和歇后语。熟语反映着社会的世态人心,表达着中国人的处世哲学,熟语在日常说话中最为常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大量佛教词汇融入熟语,能看出佛教对于普通民众的积极影响及对于汉语词汇的深远意义。

1.惯用语

惯用语是熟语的一种,短小且用法和结构形式相对固定。日常生活中,惯用语多运用于口语表达,生活中使用频率高,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广为群众所接受。如:“开眼界”、“烧头香”、“口头禅”等。“口头禅”现代汉语的解释是指一个人习惯在有意或无意间时常讲的语句。“抱佛脚”、“苦行僧”等惯用语表达佛教特有,但在日常生活中也被广泛使用。

2.成语

成语是汉语词汇宝库中的明珠,是经历了千锤百炼的语言精华。成语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用来表达特定的意义。汉语中有大量的成语和佛教有关,佛教词汇的进入扩充了汉语成语宝库,与佛教相关的成语往往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与“佛”有关的成语,“吃斋念佛”、“借花献佛”、“烧香拜佛”;再比如“菩萨心肠”比喻某人心地善良;“牛鬼蛇神”、“牛头马面”、“笑面夜叉”会让人联想到恐怖可怕的场面或人;“大彻大悟”、“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传达的是佛教教义与戒律。佛教词汇在中国化的进程中,部分佛教成语中佛教思想逐步淡化,但究其根源,依然可以感受到佛教思想的深刻内涵。以上如此之多的成语只是佛教成语的冰山一角。可见佛教词汇对与汉语的积极影响。

3.谚语

谚语又称作“俗语”,是口耳相传流行在底层民众的俚语,是凝聚了民间智慧的通俗语言,传达着对于日常生活的经验和看法。佛教词汇的进入,形成了与佛教相关的诸多谚语。如:“解铃还须系铃人”、“送佛送到西”等,蕴含着最普通的人生哲学。又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也是由佛教词汇而来,“浮屠”就是指“塔”,古时佛教造塔多为单数,七级是最高。“塔”的作用是葬高僧或者藏经的,造塔本来功德很大,但也比不过救人一命的功德。这样的俗语意在劝诫和鼓励人们救援生命的行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报还一报”等谚语所不仅表达出佛教教义,也有中国先民朴素的哲理智慧。

4.歇后语

歇后语多以口语形式出现,语言结构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歇后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引自,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的解释说明。在老百姓的日常对话里歇后语很常见,使用歇后语是,经常只讲前半部分,后半部分要听者自己去体会。与佛教词汇结合产生出的歇后语既有有趣的特点,又能从中体味到佛教的文化。有体现趣味性的,如:“和尚打伞—无法无天”、“三个观音堂—庙庙庙(妙妙妙)”、“如来掌上翻跟头—跳不出去”、“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等。这样的妙语连珠反映出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审美方式,人们将调侃语言的方式讲日常和佛教深奥的教义表现的淋漓尽致。充分展现了佛教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融以及汉语对佛教文化特有的本土化改造方式。

(二)佛教词汇中国化的方式

1.音译的方式

所有外来词进入中国,第一步往往是音译。音译法简单、快捷。音译法在佛教词汇汉化的进程中发挥了极大作用,当时翻译的典籍多是由西域传来,佛教典籍的译经人也基本上是天竺或者西域各国中略懂汉语的僧人。这些僧人部分并不会书写汉字,需要中土僧人的协助,合作翻译。译经时,由外国(天竺、西域)僧人做口头翻译,中国僧人用笔记录。源于此,此时译出的佛经多为直译,舍弃汉语词汇的原义,只取其音。

佛教词汇中的音译词中典型代表,如:“佛”,梵文为Bud-dha,佛教中影响范围最大的音译詞。汉朝《汉明帝永平八年诏书》中被译为“浮屠”,南北朝《世说新语·言论篇》译为“佛陀”、“佛驮”,后经简化,称为“佛”。“无量”,梵文amita,音译为“阿弥陀”,后译为无量。“清净”,梵文为brahman,音译为“波罗贺摩”,后被译为清净、寂静;“菩萨”,梵文为bodhisattva,音译为“菩提萨埵”,后经简化,称为“菩萨”。故此,音译的方法翻译出的名词、物品不仅复杂,而且多,同时音译词汇的词义难以理解,音译词汇与后期翻译出的意译词汇在佛典中往往同时出现,这也是佛经难读、难理解的重要原因。如:“修多罗”与“佛经”指代相同,“檀那”、“檀与“施主”指代相同,词汇的形式变化可以看出汉译佛经的阶段性,可以看出佛教词汇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2.意译的方式

意译法分以下两类:一种是直接对译,用固有的汉字解释其意思,使之转换为具有佛教概念的词汇。如:《金刚经》中“世尊”,“世尊”立译为“婆伽婆”或“薄伽梵”,但若译成这两个词,“世尊”就不可能成为汉语的常用词汇,影响力和通行程度会受到极大的制约。译经僧人舍弃之前的翻译形式,在汉语词汇中找到与之对应且能表达相同意义的汉字来代替原有的音译。唐朝玄奘所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里出现了“薄伽梵”,同时也出现了“世尊”。意译出的佛教词汇容易理解,普通人接受程度较高,同时更有市场,增加了佛教词汇的流通程度。

朱庆之先生的研究显示,佛教的意译词大多是根据汉语的构词方法“被创造”。这样的词占有很大比重。部分意译出的词汇是使用现有汉语词汇,经过佛教的解释和引申,形成带有佛教意义的佛教词汇,经历了历朝历代不断流传,汉文化对部分广泛传播的佛教词汇进行了深刻洗礼,甚至有些广泛使用的佛教词汇被再次改造,削减其佛教含义和色彩,并为其赋予新意义,成为新词。如“善”,秦汉时期,作为对话中的一种回应,解释为“好的”。佛教传入,融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佛教教义,“善”表达着言语和行为的美好,思想的高尚。“思维”,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思维往古,而务以求贤。”,“思维”解释为思念。被佛经借用后,《观无量寿经》:“叫我思维,教我正受。”;《善导序分义》:“言我思维者,既是前方便”。佛教里“思维”解释为思考真实的道理,佛教“八正道”之一就是正思维。“思维”便带有宗教色彩,哲学意味,发展到近代,“思维”是带有哲学范畴的一个符号,也是对于信息的处理过程。

3.音译与意译的结合

佛教词汇中国化还有一种重要方式就是“梵汉合璧”,是指梵语和汉语结合构造出来新的词汇。“梵汉合璧”是意译法中重要的一种方法。之所以单独介绍,是因为其使用范围广,影响深远。梁晓红语:“在汉语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利用‘合璧方法造新词,介绍外来的新概念,就是佛经的翻译。”利用“梵汉合璧”方法所创造出的词汇极具中国特色。冯天瑜所著《含义佛教词语的确立》一文介绍了“梵汉合璧”的几种形式,分别为:汉字词加梵音字;梵音节加汉字类名;梵汉同近意词连用;新造译字加汉字。

“梵音”加汉字类名最具代表,这类词汇分两部分,前部分“梵音”只是作为修饰语存在,后部分汉语词汇指代类属。如:“斯陀含果”、“阿那含果”,其中“斯陀含”,“阿那含”是梵音,只是修饰;“果”指代佛教修行的阶位,“斯陀含果”、“阿那含果”分别表达了佛教中两种不同的修行级别;“佛眼”,“佛”是梵音,“眼”在佛教中指代的是某种功能,“佛眼”被认为是一种神秘的力量,也有护身符的说法。其他几种“梵汉合璧”的形式很容易理解,梵音加上汉字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梵音合璧”词汇在中国传播效果很好、接受程度很高。

三、结语

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互相的,佛教词汇的中国化表现了其中一个方面。汉民族对外来词汇的接纳,体现了我们的民族在对待外来文化上的积极态度。

语言发展要遵循固有规律,正如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讲“五四运动以来,一方面把已经通行的新词巩固下来,另一方面还不断地创造新词,以应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汉语不断地与外界沟通,一次次地完成自我更新来适应时代的进步。佛教词汇中国化是这样,汉语未来的发展也是这样,依然要去糟取精、兼收并蓄,不断完善成长。让我们共同努力,将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和博大精深的语言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外来语中国化汉语
学汉语
有关日语中外来语的研究
日语外来语与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探讨
中国日语学习者外来语习得考察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追剧宅女教汉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关于日语中外来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