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2018-09-27籍宝华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计时钟表尝试

籍宝华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发展数学思维。因此,教师要重视教材解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下面,以《24时计时法》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1.经历知识形成过程,挖掘思维深度

对于1日=24时的教学,先让学生结合课本上的情境图说说一天是怎样度过的,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同时抓住过程中的思维点。例如,在这一过程中12点出现了3次,我抓住这一点追问学生:一天里怎么有3个12点,他们做的事情却不同?谁能借助钟表给大家解释一下?学生边拨钟表,边解释3个12时的不同:第一次是半夜12时(即这一天的0时),第二次是中午12时,第三次又是半夜12 時(也是这一天的24时)。然后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解释各个钟面所表示的时刻。在这个过程中,及时追问学生三个问题:从0时到中午12时,经过了几小时?从中午12时再到0时,又经过了几小时?经过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转了几圈?并且针对第二个问题追问:这个0时是今天的0时吗?帮助学生理解今天与后一天之间的关系。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挖掘了思维的深度。

2.开展合作探究,加深知识理解

基于1日=24时的认识,先让学生观察将钟面上的两圈刻度展开形成时间轴的动态过程,发现内外两圈及上下两行数之间的联系。然后,让学生尝试将只给出0时至12时的时间轴补充完整,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在交流中,有学生写成1时至12时,其他学生产生疑问:“这样我们不清楚这是晚上1点还是下午1点啊。”有学生建议写成13时,又有学生不明白为什么,于是该学生解释道:“已经过了12时,又过1小时,就是13时。”我适时引导:“钟面上只有12时,那13-24时是怎么回事呢?”于是,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进一步思考、讨论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及两种方法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3.尝试自主学习,培养思维灵活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分析与解答环节,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课本上有这样一个问题:要坐火车去奶奶家,火车上午9点开,下午6点到站,那么,到奶奶家要坐多长时间的火车?我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找到答案,然后再进行交流,并比较不同计算方法的优劣。通过汇总发现,学生一共尝试了三种方法:一种是直接在钟面上数;一种是以中午12时为界,分两段计算,得出3+6=9小时;一种是转化为24时计时法,用减法计算,得出18-9=9小时。首先,我对学生的尝试表示肯定,然后让学生思考哪种方法更为简便,通过交流学生发现24小时计时法更为方便与灵活。这样,学生在思维发散的过程中找到了最优的解决方法。

猜你喜欢

计时钟表尝试
畅游计时天地
腕表计时2.0
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互化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尝试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
丽娜认钟表
钟表的认识
24时计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