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效性

2018-09-27吴建国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导学解决问题资源

吴建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更是立德树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北京市社会大课堂实践的大背景下,学校为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努力挖掘资源,做了以下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校立足社会大课堂资源,积极探索“主题性混合式学习”模式。它是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接受学习、发现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混合,是真实环境与虚拟网络环境的混合,是师生之间线下交流与线上交流的混合,是不同学科之间教学内容的混合。利用大课堂基地资源开展综合实践学习,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形成对社会、自然、自我的整体认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学校围绕中华民族园的资源开展的混合式学习为例,谈谈应如何进行“主题混合式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

我们围绕中华民族园的课程资源,结合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体育四个学科内容设计实施了跨学科主题综合实践研究课程。

在课程准备阶段,各学科教师先深入到中华民族园了解课程资源,并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资源的收集与整理。然后,各学科教师共同设计主题课程的内容,最后再依据设计的内容来制作微课发布到微课平台,制作导学手册放入平板电脑。学生通过线上观看微课和导学手册做好学习准备,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结成不同的研究小组。

在实施阶段,学生可通过参加实践基地的体验活动来解决问题,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来解决问题,还可以对实践基地的工作人员或教师进行采访或交流来解决问题,更可运用平板电脑中的微视频来解决问题。结束后,学生借助平板电脑中的导学手册对实践活动过程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

在实践活动后,组织学生设计本组展示活动方案。汇报展示既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也是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提升和展示的过程。通过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学生搜集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还大大提高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在悄然之间从教师的讲授,变成了探究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

“学校小天地,社会大课堂。”学校将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效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

猜你喜欢

导学解决问题资源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