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题审读,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2018-09-27陈学峰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8年8期
关键词:语文学习语文素养

陈学峰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让学生学会阅读与表达。从文题审读入手,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结合文本内容,紧扣文题核心词语及内容展开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学习;文题审读;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2-0061-02

一篇文章映入读者眼中的首先是文题,古人有“画龙点睛”之说,文题可谓是文章的眼睛。精彩的文章,都具有一个准确鲜明的文题,能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引发读者深层的思考与回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阅读经验出发,着眼学生文题审读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对文题审读的思考,彰显文题审读对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价值。

一、当前语文教学中的文题审读现状分析

(一)从教师的角度看文题审读的现状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已经开始关注学生文题审读能力的培养,能够从分析文章的标题、紧扣关键词的本意、联系文本内容、营造语境入手,发展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但仍有少数教师对文题审读不够重视,仅仅是浮光掠影式的教学,不能在深层次上进行引导。

(二)從学生的角度看文题审读的现状

从课堂教学环节来看,文题审读还停留在教师牵引的状态。学生对于文题还缺少主动审读的意识,仅仅是教师怎么问就怎么审读,处于一种文题审读的浅层次,不会对文本内容进行联系和梳理,对文本的精髓尚且不能准确的理解。

(三)从教材的角度看文题编排的现状

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到六年级下册,都注重了以文题设计编排课后习题,通过习题来练习文题审读,不断发展学生的文题审读能力。

二、培养学生文题审读能力的策略探究

(一)紧扣文题核心词语,让学生学会文题审读

每篇文章的题目,都是作者精挑细选、不断雕琢、反复推敲得来的。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文题开始,紧扣其中的核心词语,理解关键词的本意,找准文题的意蕴,体会文题的深层含义。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文题审读的方法和途径,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文题审读,发展语文学科素养。

以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为例,文题的核心词是“第一次”。在教学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课文写了作者几次抱母亲?为什么作者以‘第一次抱母亲为题?”

生1:文中写了两次抱母亲。第一次是把母亲抱起来,给护士换床单;第二次是把母亲抱起来睡觉。

生2:第一次抱母亲:“我的左手托住了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生3:第一次抱感悟到母亲肩头所承受的生活的担子,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生4:第二次抱:“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作者深深感动于母亲这部爱的大书,用行动来报答母亲的深情,才有那“轻轻地摇动”。

师:是啊,一生一世不求回报的爱是母爱;一生一世最值得爱的人是母亲。只要儿女尽一份孝心,母亲就会觉得是天大的幸福。

紧扣文题中的关键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

(二)关注文题内容,让学生深入文题审读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理解文题的词语意义,有时还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一步理解文题的深层含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文题审读。

以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负荆请罪》为例,教师就是从对文题的意义理解开始新课的学习的。

师:“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文中是谁向谁请罪?

生1:廉颇大将军,他赤着背,背着荆条,单膝下跪,向蔺相如请罪。

师:古人讲究衣必整、纽必扣,可廉颇却赤着背;男儿膝下有黄金,上拜君王,下拜父母,可廉颇却给蔺相如下跪。为赵国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的廉颇为何要自取其辱,为何要负荆请罪呢?

师:为什么说蔺相如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

生2:蔺相如在路上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好几天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主动避让廉颇的挑衅与他在送和氏璧时面对秦王时的临危不惧的表现一样勇敢。

生3:蔺相如对付强大的秦王,寸步不让,是勇者;对待门客,和蔼谦虚,是智者。为了顾全大局,他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对个人的荣辱视而不见。

师:对于廉颇,你们认为如何评价他的性格。

生4:廉颇心胸狭窄,公开骂蔺相如,实在可叹。但他知道事情真相后,也顾全大局,背着荆条跪着请罪,这种知错就改的品质真是可敬!

从文题含义出发,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深层分析、审读,不仅能对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深入的体会,而且丰盈了学生的学习经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基于文题审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的文章阅读,是由文题开始的。学生对文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阅读的动力,从而把整个身心沉入文本中进行阅读。文题,可谓是文本阅读的起点,也是与文本对话的重要纽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文题审读能力的培养,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品读文本,学会表达,而且对于发展学生的语文想象力、理解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学,教师就从文题出发,不断培养学生的文题审读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片断一】

(教师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师:本文写的是谁?

生1:扫路人。

师:读了题目,有什么想法?与大家交流交流。

生2:扫路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

生3:天游峰在哪里?为什么要写天游峰的扫路人?

生4:扫路人为什么到天游峰扫地?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片断二】

师:这篇文章是写扫路人,我们平时写人,通常用哪些方法?作者笔下的扫路人是怎样的?请大家找出描写扫路人的句子,做上标记。

生1:“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从这里可以看出扫路人的朴实与勤劳。

生2:“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从这里可以看出扫路人的慈祥、善良与精神饱满。

师:从这两个同学的交流中,可以发现两段外貌描写有什么不同?

生3:一段侧重于写天游峰扫路人的身份,一段侧重于写扫路人的精神状态

师:这正是俄国文学家果戈理说的:“外貌描写是理解人物的钥匙。”作者紧扣“天游峰的扫路人”这个文题,把外貌描写放在了对人物一步一步的了解之中,突出了人物形象。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文本,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以学定教,注重学生的文题审读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品读文本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处于课堂学习的中央,不断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语文学习语文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