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用数学思维思考

2018-09-27陈娟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结论思路图形

陈娟

《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运用數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数学思维能力正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阐述了解题的四个步骤:第一,理解题目;第二,拟定方案;第三,执行方案;第四,回顾。教师在教学时要解决好这四个环节的关键问题,有意识地在这四个阶段提出常识性和普遍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学生提供可模仿的思维过程。

教师应留给学生理解题目的时间。可以先提出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比如,未知量或结论是什么?条件是什么?已知数据是什么?然后,在熟悉题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我们能做什么?再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题目的各个主要部分。当遇到比较复杂的图形时,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画图,同时提出常识性的问题——添加的图形产生了什么新图形?它对其他图形产生了什么影响?以此引导学生运用研究图形的方法深入理解题目。

解答一个题目的关键在于拟定一个解题的方案。教师应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法或综合法来分析问题,寻找条件和结论或所求之间的关系。比如,从条件出发,你想到了什么?从结论出发,你需要什么?有时因为知识的缺少影响到思路的推进,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知道哪些与这个图形相关的定理?求这个问题的一般方法有哪些?有时因为识图角度的单一会让学生绕很远的路或转换不了思路,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图形与哪些图形有关?你能换个角度观察它的位置吗?有时因为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一时难以找到,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寻找适当的辅助题目,将题目进行变化或转化:这里有你解决过的或与之类似的问题吗?当学生找到了条件与未知或结论的联系,也就成功地找到了解题的思路,完成了解题方案的拟定。

执行拟定的方案。为了确保每一步的正确性,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的每一步都有理有据吗?在这个阶段,有时因为思路较复杂,学生会忘了拟定的方案,建议教师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将思路图呈现出来,这样主要的步骤清晰可见,对于过程的表达有很好的提示作用。

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完整的答案,重新斟酌、审查结果及导致结果的途径,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积累解题经验,培养解题能力。比如,你用到了哪些知识与方法?难点问题是怎样突破的?你能以不同的方式推导这个结果吗?你能在别的题目中利用这个结果或这种方法吗?如果学生尝到了“甜头”,就会主动尝试并逐渐形成回顾反思的好习惯。

猜你喜欢

结论思路图形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不同思路解答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分图形
找图形
思路一变 轻松赚钱
图形配对
惊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