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趣味元素深化文本阅读

2018-09-27薛建龙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8年8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阅读教学

薛建龙

[摘 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趣味元素的挖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对文本进行未知元素、情感元素、疑问元素、角色元素的挖掘,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以打造高效的语文課堂。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阅读;趣味元素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2-0038-02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且要发展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打造趣味课堂以实现学生的快乐学习,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挖掘文本中的趣味元素是打造趣味课堂的有效手段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中的趣味元素,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阅读。

一、挖掘未知元素,诱发阅读期待

小学生天生就对未知的领域充满好奇心理以及求知的欲望。在语文教材中,一些课文的背后会隐藏特定的历史条件或者写作背景。这些都是学生不了解的。教学时,发掘这一趣味元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例如,《军神》这篇课文所叙述的主要内容是刘伯承在进行眼部手术的过程中没有打麻药的故事,展现的是刘伯承坚强的意志以及为革命完全奉献自己的英雄形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怎样的方式才能够将这个故事和“军神”的称号联系在一起呢?如果仅靠文本所叙述的内容,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在手术过程中刘伯承所承受的痛苦,更不能深刻地理解“军神”的含义。为了深化学生对故事、人物形象的认知,我鼓励学生搜集和刘伯承相关的资料。有的学生通过《智计过人——军神》等文的阅读,真正了解刘伯承在手术过程中为何不打麻药的原因;也有的学生通过了解刘伯承的简介,感受到刘伯承为取得革命胜利所做出的牺牲和努力……通过对文章背景资料的搜集,学生对刘伯承产生了更全面的认识,促进了他们对文本内容以及情感的理解与感悟,帮助学生完成了对“军神”形象的认知。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和感受刘伯承的精神以及军神品质,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这样,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挖掘情感元素,拉近阅读距离

一篇课文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就是情感。很多学生都容易被一些独特的气氛或者情绪所感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恰当的语言以及情境的创设,激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自觉融入文本中,拉近他们和文本之间的距离,为接下来的快乐学习打下根基。

例如,《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所描述的是地震中的谭老师不顾危险保护学生的事迹,赞扬了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树立高大的人物形象,我用低沉的语调,以沉痛的心情向学生提问:“在地震来临的那一刻,人们最普遍的反应是什么?”学生回答之后,我继续讲述:“但是,就在2008年的5月12日这一天,汶川发生了大地震。谭老师明明有机会脱险,但是他却选择留下保护自己的学生。最终,学生得救了,但是谭老师却离开了他最爱的学生。接下来,请大家将目光聚焦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了解事件发生的过程。(多媒体展示)大家结合课件中所展示的画面以及课文的内容,画出最能够打动你内心的句子,并有情感地朗读课文。”我所营造的氛围感染了学生的情绪。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解更深入,感情也更加丰富,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教学实效。

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透彻地理解文本内容以及文本的情感,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我用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为学生创设充满悲痛和怀念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展开对文本的学习,既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情感朗读的能力,学习效果自然非常显著。

三、挖掘疑问元素,促进阅读探究

朱熹先生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准确发现问题并有效解疑,然后再提问,直到没有疑问的时候才能有所长进。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带着疑问研读文本内容,而且要大胆质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具有教学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辨、自主解决,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产生更深刻认知。

例如,《孙中山破陋习》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孙中山先生破除缠足陋习的故事,展现的是孙中山先生不畏封建势力,勇于斗争的精神。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这样展开教学。首先,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分别向学生展示现代女子与封建社会女子的穿着;然后,聚焦于封建社会女子的脚与鞋上,并向学生提问:“‘陋习的含义大家了解吗?在我国封建社会,女子都被迫缠足,以显示‘三寸金莲。当然,这一害人的制度现在已经被废除。大家知道是谁废除的吗?你们是否了解废除这一陋习的原因、经过以及最终的结果?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一起深入文本了解吧!”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真正深入文本,获得真切感知,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以上案例中,为了燃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教师将新旧社会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解疑,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文本表达的主题,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四、挖掘角色元素,活化阅读形式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具有非常典型的故事性,情节跌宕起伏,人物的语言生动、性格分明。对这部分文本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角色意识去展开阅读,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思想和艺术特点。角色的选择和扮演,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例如,《公仪休拒收礼物》这篇课文讲述了公仪休拒绝收礼的故事,展现了其公正廉洁的品质。这是一篇历史故事,和学生当前的现实生活存在非常明显的时空差距。为了全面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我选择了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情景再现。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揣摩他的语言、行动和心理。当选择角色后,学生便能基于个人感悟进行发挥,进行表演。扮演子明的学生在行礼时,用特别夸张的动作,向教师行了一个大礼;扮演公仪休的学生,所表现的是自律以及亲和的性格特点;表演最为出彩的是扮演管家的学生,满脸堆笑,入木三分。他们的精彩表演引发了全班的阵阵喝彩。此时,课堂教学氛围也达到高潮。角色演绎的过程,是学生真正融入文本、理解文本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这篇历史故事的文章,人物语言以及性格特点分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角色表演的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的内容。

总之,趣味元素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能使学生沉入文本特定的情境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文本内容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掘文本中潜在的趣味元素,让学生深入阅读,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源于文本 思于文本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高中语文文本阅读的元认知能力培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