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教学

2018-09-27张小英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8年8期
关键词:古诗教学诵读拓展

张小英

[摘 要]古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构建“激趣导入,引出诗题—初读古诗,感知大意—通释全诗,诵读古诗—想方设法,品悟诗情—拓展延伸,学以致用”这一模式,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而且能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有效传承中华的优秀文化。

[关键词]古诗教学;导入;诵读;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2-0018-03

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不少文质兼美的古诗。这些古诗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优美,不仅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目前,古诗课堂教学过于注重诗意的讲解、分析,忽视诗中情感的感悟,所以学生觉得学习古诗枯燥、无趣。针对目前的课堂现状,教师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教学呢?经过一年的课堂实践,我们构建了“激趣导入,引出诗题—初读古诗,感知大意—通释全诗,诵读古诗—想方设法,品悟诗情—拓展延伸,学以致用”这一模式,实现古诗教学的有效性。

一、激趣导入,引出诗题

精心设计的导入,能触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古诗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努力使课堂教学有趣、有效地进行。

(一)从理解题意入手

古诗的篇幅短小,题目往往能统领全诗。因此,大多古诗教学可从解释题目的意思入手。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可问学生:“从哪个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告诉我们“送”的哪些内容?”然后,教师出示黄鹤楼和扬州的地理位置,动画演示孟浩然下扬州的方向,让学生把题目的意思说一说。这个教学环节,不但让学生明白了题目的意思,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听说能力,这样的教学扎实而有效。

(二)从展示资料入手

由于古诗写作的时代久远,与现在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很大,加上古诗抽象、精炼、含蓄的特点,这样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如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等,适时、适度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以降低学生理解诗意的难度。如,教学《示儿》这首诗时,首先简介陆游的生平——“陆游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他的诗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然后,出示《示儿》的创作背景——“金国占领了北宋后,北方广大人民被金人所奴役。陆游目睹了金兵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的情形。想到沦陷区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收复中原的决心一直不曾改变。他曾从军九年,积极抗金。在他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诗篇——《示儿》。作为遗嘱,作者谆谆地告诫自己的儿子。”这一资料的出示不但激发了学生想了解此诗内容的欲望,而且为学生理解诗意和感悟诗情感确定了方向。

新课导入的方式林林总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教材的内容进行设计。只要导入恰到好处,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初读古诗并观察插图能使学生对古诗有个整体的认识。学生感知古诗大意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借助文中插图,并尝试朗读。

(一)初读感知大意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凝练含蓄。只有通过诵读,才能感知它的美。初读时,要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为基本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扫清朗读的障碍,特别是多音字的读法。如,《从军行》中的“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教”字读“jiāo”而不读“jiào”。教师可通过自己或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音乐美、节奏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观察插图感知大意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这些精美的插图往往能揭示诗意。因此,教师要充分地利用插图,让学生感知古诗大意。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插图是诗人站在江边目送朋友到扬州的情景。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图中画的是谁?什么季节?他在干什么?看到了什么?”将这些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就是这首诗要表现的基本内容。

三、通释全诗,诵读古诗

如果我们不沉入诗的字里行间,那么就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更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因此,要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在理解詩的意思后,再通过诵读,学生就能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

(一)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并掌握了理解诗意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引导学生理解《示儿》一诗时,教师可按下面步骤进行教学。

1.自读自悟。要求学生结合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自己理解古诗的意思,并在小组中交流。

2.组织交流,适时点拨纠正。有些与现代意思相差较大的字词,教师可重点讲解。如,“但悲不见九州同”中的“但”与现在的“但”意思不一样:现在的“但”表示转折,诗中的“但”是“只”的意思。如,“但闻人语响”“但愿人长久”“但爱鲈鱼美”“但使龙城飞将在”等这些诗句中的“但”都是这个意思。

3.让学生试着说说诗的大意。

通过上述方法,一是可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理解诗句的能力;二是教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诗意。

(二)划分节奏,感受韵律美

抑扬顿挫地诵诗文,不仅可以感受到它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而且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首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划分诗的节奏。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古诗均是五言诗或七言诗。五言诗一般的节奏是 “二一二”或“二二一”拍,七言诗一般的节奏是“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或“二二三”拍。接着,让学生根据诗意试着给所学的古诗划分节奏。如,教学《示儿》时,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划分出以下的节奏:“(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划分的节奏试着朗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注意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等。最后,教师点评,让学生反复诵读。反复诵读有助于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感悟及记忆。

四、想方设法,品悟诗情

学生学习古诗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因此,在理解全诗的意思后,教师要趁热打铁,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创设情境、引读、补充资料等各种方法,加深学生对诗人情感的体验,使他们体味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抓重点字词,品悟诗情

古诗词的语言精练简洁而又意蕴深刻、耐人寻味,往往是一个字或一个词,就能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动人的图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诗中那些独具韵味的字、词来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如,教学陆游的《示儿》一诗,我们要抓住诗中的“悲”字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情怀。教师提出问题:“这首诗的哪个字,最能体现陆游临死前的心情呢?诗人因为什么而悲呢?”在学生思考后,教师让他们观看有关金国侵略者横冲直撞、烧杀掳掠的视频,并谈自己感受。教师说:“陆游看到这些情景怎能不悲伤?让我们一起把这种悲伤读出来吧。”学生诵读诗歌。“陆游看到老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悲伤不已。再读诗句。”这样教学,抓住“悲”字,把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入。

又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在引导学生理解“孤帆”这一词时,教师问:“长江之上,船只来来往往,怎么可能只有一只帆船呢?”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眼里只有‘孤帆,说明了他与友人孟浩然之间的关系如何?诗人这样写的目的什么?”这样,让学生明白:江上的其他船只,李白早已视而不见,他的眼里只有那只帆、那友人、那片情啊! “孤帆”的“孤”字,看似不合情理,但正是这一个“孤”字,写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情感。

(二)创设情境,品悟诗情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的意境。进入诗境的目的是真切地体验诗人所描绘的景象和抒发的情感,并为之动情。怎样让学生进入诗境呢?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

每一首经典的古诗都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和文化背景。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来渲染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在感受到诗的意境的同时,也能领悟到诗句的内涵。如,在教学《示儿》这首诗时,运用多媒体出示这样的情境。窗外,寒风凄厉;屋内,烛光摇曳;病榻之上,陆游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教师同时配上哀伤的音乐,指导学生朗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一情境的创设,使诗人的爱国之情跃然而出。

2.通过语言创设情境

教师用生动精彩的语言创设情境,能让学生把握全诗情感的脉搏,同时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让课堂闪烁智慧的光芒和情感的火花。如,教学《示儿》一诗时,为了让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深深地震撼学生的心灵,教师是这样说的:“同学们,陆游留下这首遗作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了整整 84 年了。84 年啊,1008 个月,30660个日日夜夜,每天他都在苦苦等待着王师的到来。然而,他等到了吗? 如今他即将离开人世。就在此时,他依然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真是悲从中来,痛心不已。请同学们带着诗人的盼望、诗人的担忧诵读全诗。”

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创设文本的情境,就能让学生入境入情,轻松到位地理解诗句,从而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反复引读,品悟诗情

引读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一些说明、描述、想象性的语言,用以激发学生的情感,然后引出学生对课文的接读。在教学《出塞》时,教师运用引读法指导学生理解诗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一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教师课件出示资料:“当时仅山东一地的戍边战士,十个里面只有两三个人能回家。回家有希望吗?回家有用吗?” 接着,教师问:“人为什么未还?(出示视频)仅仅是妻子在盼吗?还有谁在盼?(父母在盼,儿女在盼……)”下面是教学片断。

师:他们那白发苍苍的双亲老泪纵横地说——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儿未还。”

师:他们那可怜的妻子在哀怨道——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夫未还。”

师:他们那孤苦的孩子也在哭喊着——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父未还。”

通过引读,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战争的残酷,千百万征人和他们的亲人此时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

(四) 資料补充,品悟诗情

由于所处的时代环境、个人际遇以及文化背景等原因,诗人创作的诗歌学生读起来总有陌生感,无法进入诗人的世界中。教学时,教师补充相关的资料,能促进学生对诗歌所表达情感的理解。如,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不少学生不明白:“朋友作为使者去安西,是属高升,是高兴的事,作者为何如此伤感呢?”安西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呢?教师出示了三组资料让学生阅读体会。一是体会安西的荒芜。(投影出示安西图)教师解说:“当时的阳关以西,满眼的荒凉,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荒无人烟。陪伴着元二的只是那一望无际的黄沙。”二是体会路途艰险。教师投影出示唐朝疆域路线图,并介绍:“渭城在如今的陕西省渭河以北。阳关在如今的甘肃省敦煌市的西南。元二从渭城出发,经过阳关再到安西,这一路穿越大半个中国,3000多公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呀!”三是体会“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感情。教师出示资料:“就在他们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读了这三组资料,学生自然明白作者面对即将远行的元二为何如此的不舍与伤感。

(五)创设情境,读写结合

学习古诗的时候,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而且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领悟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学《示儿》时,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虽然诗人痛彻心扉,但是他还渴望有一天祖国能统一,希望有一天儿孙能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想象一下,在病榻上,他是如何嘱咐自己的儿孙呢?如果他是你的父亲,你会说些什么?试着写下来。”这种化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生动的画面,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去体验,把握诗歌的情感脉搏,让他们与诗人做一次近距离的心灵对话,感受诗人一腔爱国热血。

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进行课外拓展,一般有以下两个途径:一是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二是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前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后者能加深学生的课内所学,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目标。

(一)扩大阅读量

在教学古诗文时,应抓住时机适当延伸,以拓展诵读面,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诗文,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古诗的数量并不是很多。因此,以诗带诗,以点带面,将课堂延伸到相关的古诗上,能使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古诗,了解到诗人更多的优秀诗作。

如,学完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后,教师说:“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江下行》。”接着,教师出示送别诗《江下行》,引导学生欣賞。最后,要求学生课后收集其他送别的古诗。

又如,学完《示儿》后,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陆游的爱国情怀始终未变,教师出示陆游在20岁的时候所做的《观大散关图有感》,在52岁的时候所做的《病起书怀》,在68岁的时候所做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让学生欣赏。按照年龄出示陆游的报国诗作,不但让学生明白了陆游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北伐,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着祖国的统一的思想,深刻地理解诗人的爱国之心,而且还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学以致用

小学语文课本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积累,并学以致用。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恰当使用。如,“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学时,教师可搜集了一些送别的诗句让学生积累;同时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尝试运用。如,当你跟朋友离别的时候,你会慷慨激昂地吟上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当朋友的船走远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一样流逝不停,你会吟上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当依依惜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彼此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你会吟上一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鼓励学生把古诗名句与习作巧妙地结合。平时教师要反复强调:“在习作中合理地运用古诗句能使文章更生动。”如,一觉醒来看到满地的落花,会用上“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写小草时,自然用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描写荷花时,自然而然地引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见,恰到好处地拓展与延伸能让语文课堂更高效。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优化自己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去发现古诗的美,使学生爱上古诗,自觉地传承中华文化。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诵读拓展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