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宏大叙事与个人使命间寻求平衡

2018-09-27洪方煜

洪方煜

摘 要:2018年的浙江高考作文试题,取材社会热点话题,有评论认为过于政治化,缺少语文味。但从浙江高考作文试题的命制一贯注重的文化、思辨和地域特色三个方面来分析,2018年的试题在宏大叙事与个人使命间寻求平衡,以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的材料反映时代精神,有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浙江高考作文;命题研究;浙江精神

浙江高考作文题出来后,媒体很是热闹了一阵子,稍加梳理会发现,批评大于肯定。指责声最多的是,试题过于政治化,与当前热点靠得太近,缺少语文味。而在笔者看来,这些评论有失公允。

高考作文命题,也像是写一篇命题作文。只是考生的“舅姑”不多——全省为数不多的作文阅卷组中的两人或者三人,而命题者的“舅姑”则有很多——教育部考试中心、广大考生和教师、包括考生家长在内的社会公众。要照顾方方面面,命题难度可想而知。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站在客观的立场来讨论,笔者以为,2018年的浙江高考作文试题,有其现实意义。对此,我们不妨从浙江省自主命题以来一贯注重的文化、思辨和地域特色三个方面来作些分析。

先来看文化。

试题材料的第一句话讲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其中的“务实”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这是中华文化中较早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注重的就是社会的实际生活。王阳明《传习录》说:“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这些思想,就是中国文化注重实务、崇尚实干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排斥虚妄,拒绝空想,鄙视华而不实。务实精神作为传统美德,在我们当代生活中仍具有现实意义。

“经世致用”一词,“经世”最早出自《庄子》“春秋经世,先王之志”,“致用”出自《周易》“精义入神,以致用也”。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发展了这种学说,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当时的伪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这种观点,对浙江乃至中国的文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这里的“知”,就是知善知恶的良知。按王阳明的说法,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王阳明将这种知概括为“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可以说,“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体系中最成熟的部分。

“务实”“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共同指向的是务实、实践、实干,反对的是虚妄、空想、浮华。这与十九大以来国家领导人提出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撸起袖子加油干”等精神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与浙江“山海精神”中“山”的精神也是吻合的。

至于材料中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一句,取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结束之际,对浙江精神的概括,是浙江地域文化个性和特色的表达。

接着来看思辨。

如果说,文化是浙江作文命题的重要内涵,那么,思辨则是最为显著的外在标签。自2004年自主命题开始,从“人文素养与发展”“一枝一叶与一世界”“工作与休息”“行走与消逝”“都市与乡村”“绿叶与根”“施教者與受教者”“物理时间与生命时间”“鼓掌者与奔跑者”“童心与成人世界”“大学的门与路”“文品与人品”“虚拟与现实”“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与心灵之书”,一直到今年的“浙江精神与浙江故事、浙江传奇”,浙江高考作文题一直行进在思辨的道路上。

作文材料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句话:历史上,浙江孕育了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浙江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站在新起点,我们需要对浙江精神进行重新思考。显然,浙江精神有着传承关系,主要继承的是务实;随着时代的发展,衍生的是“前列”“潮头”。显然,除了前文分析过的“务实”,这里的关键词还有“前列”“潮头”。

如何阐述两者关系?首先,务实是成就事业的根基。留意浙江的发展轨迹,我们能举出很多例子,如宁波人精神、温州人精神、义乌人精神、台州人精神、嘉兴人精神。宁波商人的实诚,台州商人的实干……再把眼光放至国外,王阳明的思想传至邻国日本,直接催生了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强国之路。如果我们都能像东乡平八郎一样,“一生伏首拜阳明”,将王阳明先生的“务实”精神落到实处,何愁事业不发达、经济不发展、国家不兴旺?

当然,在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单有务实精神,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需要一种开拓进取精神,让自己勇立潮头,走在时代前列,引领浙江乃至中国,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从鲁迅、周恩来的走出国门,寻求救国救民之路,到蔡元培与竺可桢的放眼看世界,以新思想推动北大与浙大的发展,再到马云创立阿里巴巴,创建他的商业帝国……这种开拓进取精神一直在浙江人身上流淌。

这种开拓进取精神,实质是一种创新。以前的浙江人,秉承着勤劳踏实的品性,但就创造的财富而言,极为有限;现在的浙江人,走出国门,将生意做到全世界。浙江人打破常规,整合资源,利用先进技术作平台,将自己的视角通过网络伸至全世界,开创了发展的新局面。

再来看浙江元素。

材料里浙江元素非常丰富,这里试举三个作些分析。

一是浙江文化。浙江历来是中华文化重镇,其文化天空,群星璀璨。“右军书法东坡诗”,王羲之是“书圣”,苏东坡不仅留下了苏堤,还留下了许多描写杭州的诗文;徐文长在耿耿历史星河中留下了“绍兴师爷”的美名,其诗书画倾倒了无数后人;心学大师王阳明更是成为中华文化史上“立功、立德、 立言”三不朽的第一人;“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张煌言的诗句让岳(飞)于(谦)双少保与西湖三杰的忠贞之名刻在了每个浙江人的心中;此外还有现代文学旗手鲁迅、武侠文学巨擘金庸,还有许多国学大师、文学家、教育家、艺术家们……他们,真正践行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使命。

二是浙江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有古代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气吞吴;“以身许国有万死,一生不幸是婚姻”的陆游,在山阴的沈园留下了凄婉哀绝的故事;那“一腔热血勤珍重”的鉴湖女侠,在秋风秋雨中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有徐志摩那作别康桥的温柔,郁达夫迷失于春风沉醉晚上的爱情,弘一法师在出世与入世间笑看“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释然……这些故事,在文化氤氲中,打上了江南的婉转与温柔,染上了浙江文化的底色。

三是浙江传奇。浙江的传奇主要体现在实业上:百年老店胡庆余堂、方一仁药店等,彰显了勤勉实干、诚信经商的浙商传统;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0世纪,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浙江人凭借自己的实干与智慧,很好地践行了习总书记所总结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梁信军白手起家,与郭广昌共筑了复兴实业大厦;汽车大王李书福,以一次次的大手笔,书写了一个大写的民族汽车品牌;还有万向集团的鲁冠球、娃哈哈的宗庆后、阿里巴巴的马云……他们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再回到开头人们所批评的,作文能不能与当前热点挂钩?答案显然是肯定的,早在一千多年前,白居易就高举“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大旗,主张文学应反映现实,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因此要求考生具备家国情怀有何不可?就立德树人而言,个人理想和祖国的命运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个人的理想只有同时代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人民服务,才能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就今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而言,正如教育部命题专家指出的,命题者是在努力追求“彰显宏大主题与贴近考生实际相结合,以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的材料、新颖而灵动的形式,直观而巧妙地反映时代精神,正面而策略地传递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