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往诗意之路

2018-09-26陈锃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18年31期
关键词:湖心亭陋室禅意

陈锃

【编辑寄语】

人的一生永远在路上,高压的社会生活似乎给我们的选择越来越少,但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种态度——历经磨难仍然云淡风轻。诗意不是逃避,而是对优雅品质的向往与追求。

海子曾经在一首诗中写道:“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纵观海子短暂的一生,可以说他一直行走在一条通往满含诗意的“远方”的路上。他所向往的“远方”很诗意,又很简单,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翻开史书,中华上下五千年,如海子一般孜孜追求着自己精神世界的愿景,在通往诗意的道路上奋力前行者不乏其人。他们从不注重物质生活的优越,即便身居陋巷布衣蔬食,只要能够在诗意的世界中遨游,他们的内心就会洋溢着幸福与满足。而这些,常常令他人难以理解。其实在这些人心中,诗意的生活高于一切,就是摒弃金银财宝高官厚禄也值得;而活在空洞冰冷充满铜臭的金钱的围城中,才是对他们最残酷的精神折磨!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月下,一位农夫肩扛锄头从田间回归草舍——这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陶渊明。尽管田间的劳作让他精疲力竭,尽管努力之后地里依然是“草盛豆苗稀”,但他收获了“误落尘网中”所难以求得的精神上的自尊与内心的欢愉,他对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退出官场毫无悔意,这从“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感叹中可以看出。

身居陋室,远离主流,别人不堪其忧,刘禹锡却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而陶醉。即便他被贬外放官居闲职,也无怨无悔,反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倍觉欣慰。在明月之下,在洞庭湖上,他以如椽之笔描绘出“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富有诗意的画面。在滔滔黄河中,别人得到的是惊恐,他获得的是诗意:“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可见,心中有诗意,便会潇洒生活,浪漫一生,羡煞旁人。

政治上饱受挫折,仕途中屡遭排挤,东坡先生依旧没有泄气。他来到了赤壁之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面对这诗意盎然的良辰美景,他心旷神怡,扣舷而歌,溶蚀了自己心中的壁垒,在满含诗意的道路上找到了精神寄托。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这样写道:“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我想,一个人只要心中充满诗意,必然能细心观察、发现身边的美景,会沉入世界的肌理,与大自然相贴近。林清玄曾选择上山隐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读书修行,最终能将禅意与诗意相结合,更加透彻地领悟生活,写下了“我们要全心来绽放,以花的姿态证明自己的存在”这样脱俗的文句。我想,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花的姿态诗意地生活下去。

可惜当下为物质财富而疲于奔命的人比比皆是,他们心中只有金钱,眼中只有财富,所作所为与“诗意”二字相去甚远。他们白天如行尸走肉,游走在尔虞我诈的场所;夜晚如饕餮狍鸮,出没于觥筹交错的宴席。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们难道不会感受到身心的疲惫?倘若他们换一种活法,重视精神的追求,必定会在尘世中觅得属于自己人生的诗意,摆脱浮躁与喧嚣,淡然愉悦地享受着诗意的生活。

我们纵然无缘邂逅弘一大师描述的“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充满禅意的境界,至少可以拥有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洒脱和飘逸。只有在诗意的路上不断前行,关注沿途的风景,褪尽庸俗,才会拥有张岱于大雪茫茫河流冰封之夜湖心亭赏雪的雅兴。

追求诗意者,古今大有人在。正如《湖心亭看雪》中所言:“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一个“痴”字,正是体现在对诗意的无怨无悔的追求中。

【评点】

通往诗意之路,实际上就是一条追求内心丰盈的精神之路。作者选取了古今一个个实例,精准有力,不仅论证了精神生活可以涤荡尽一个人身上的浮躁与庸俗,令其进入一个高雅脱俗的境界,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积累。文章的语言极具哲理性,大量名言的引用使“詩意”这一中心更加突出。王淦生

猜你喜欢

湖心亭陋室禅意
吴闻章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学小结
母 校
湖心亭看雪
平天湖,禅意的水
《湖心亭看雪》
禅意少年
桂花
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