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分析与研究

2018-09-25雷鹿

神州·中旬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雷暴强对流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雷暴临近天气预报技术,随后分析了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最后文章提出了促进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有效提高的具体措施,例如促进监测预报技术的研发创新、掌握雷暴临近天气尺度、使天气预报更加精细化等,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雷暴;强对流;预报技术

引言:

强对流的出现属于一种物理过程,原理较为复杂,假如强对流天气出现的话,像是大气压、湿度、温度以及风速等因素都会呈现出一种梯度的变化。同时强对流天气还会引发附近环境的变化,从而和环境进行相互作用,并出现雷暴天气,同时还会和雷暴天气相互影响,为了预防这种事故的发生,应该不断创新天气预报技术,从而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危机。

一、雷暴临近天气预报技术

雷暴形成是临近天气预报中的重点研究环节,首先需要考虑到形成雷暴天气的基础条件,其实就是垂直层结在大气中的稳定性问题,同时结合对流参数进行使用,一般情况下都是将大气经历稳定性和水汽条件共同结合进行判断分析。正常情况下只需要对探空资料进行分析就可以了解垂直层结在大气中的存在状态,尽管我国具有较多的谈空,但是探空频率却相对较低,同时在午后时间段的探空数据比较缺乏,由此应该注重加强这一方面研究。可以通过卫星云图对大气层中的积云状态进行分析,从而科学判断雷雨潜势,能够通过具有短更新期的卫星云图来分析水汽暗区,从而更加准确地预知即将到来的雷雨天气。

对于雷暴强化问题,可以从接触辐合线以及多雷暴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同时还要注意雷暴底层辐合的强度问题,以及是否接触积云线等。雷暴的消散是在雷暴进入稳定范围内后,出现部分强度消退的现象,同时逐渐和出流边界分离开来,而在分析稳定区域时,可以利用探空曲线来详细分析,同时还可以根据积云情况进行能够综合判断。

二、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

分析强对流天气时,主要通过观测信息、人工观察报告以及天气雷达、气象云图和位置信息等进行综合分析。在对强对流天气进行临近天气预报时,需要结合一些潜在的条件进行分析,除了产生雷暴天气的两大因素之外,还应该对风速、风向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因为除了短期的强降雨天气外,龙卷风以及雷暴等强对流天气都需要根据垂直风的切边来进行判断。对于强对流天气的不同状况,正常情况下可以利用天气雷达回波参数和环境条件进行分析判断,同时在卫星云图的辅助下分析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条件是否充足。在冰雹天气中,还应该检测是否存在长时间的上升气流,同时检测冰雹层中是否具有充足的冷凝水滴。在龙卷风天气时,则要根据风暴出现条件进行分析,从而分析是否具有强垂直的风切变现象,随后根据不同环境条件进行判断,并进行预警工作。

三、提高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的具体措施

(一)促进监测预报技术的研发创新

从我国气象部门近年来所使用的预测系统可以看出,我国所使用的气象信息分析處理3.0系统的预测性质是一种参考性,只能将它的检测结果作为一种参考基础,同时以此为基础促进灾害性天气预报系统的开发建设,而在此基础上研发出来的预测系统就是SWAN,对于强对流强队流天气和雷暴天气的临近预报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临近天气预报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有效措施促进SWAN系统的改进创新。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将强对流天气的临近监测预报和多元观测技术充分结合起来,从而促进现有监测预报技术的不断创新。通过自动站的雷达图形、雨量、闪电以及瞬时风速等资料就可以研制出新型临近天气监测预报技术,监测时长甚至能够达到将近10min左右的时间。在研制过程中,以相关卫星资料为基础的MCS和TITAN雷达,能够利用算法来不断创新临近天气预报技术,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雷暴等强对流天气。

(二)掌握雷暴临近天气尺度

为了提高临近天气预报相关信息的准确程度,一般天气预报员会在不断实践过程中强化自身能力[1]。通过不断的实践掌握尺度系统中的结构构成、演变过程以及空间构造等各方面因素。同时以高空和地面的各种数值产品作为基础,在促进高空全面分析技术以及中尺度气象分析技术的同时,利用相关的气象资料产品对重要时间段内重要区域的天气状况进行细致的分析,同时根据自己的切身实践经验,创新临近天气预报的监测技术。对于强对流天气和雷暴天气预警制定检验标准。测试大气检验过程,提升气象员的定量化评估预报能力,通过网络资源促进各项评分环节的有效落实,从而提高评分技术,促进检验业务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使天气预报更加精细化

在进行气象预报时,气象预报员可以选择通过SWAN技术系统进行预报,从而能够与有效提高监测信息的准确性。在对高分率天气进行分辨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多元资料中的热力特征、物理参数、发展动力以及气象灾害等因素,对强对流天气和雷暴天气进行客观判断[2]。通过这种措施还能对不同区域、不同季节、不同类型的强对流天气与雷暴天气的不同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同时还能建立起相应的概念模型。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有效提高临近天气预报的监测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在临近天气预报监测过程中使用正规的概率,从而能够提高强对流天气与雷暴天气预测的准确性,实现临近天气预报的精细化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改进雷暴天气和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技术是一项较为复杂的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需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限制,为此应该将关注重点放到天气预报发展方向中来,同时建立起相应的业务体系,从而推动我国气象业务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云凯,张秀艳.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21):243-244.

[2]张百超,林萍萍.论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J].科技展望,2014(16):117.

作者简介:雷鹿(1993.03)女,四川人,学历: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天气预报。

猜你喜欢

雷暴强对流
新德里雷暴
哈尔滨2020年一次局地强对流天气分析
突发性强对流天气快速识别预警改进方法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地域雷暴日数变化规律及特征分析
阜新地区雷暴活动特点研究
广西富川县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特征分析
韶关市雷暴时空变化的特征分析
梧州前汛期强对流天气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辽宁强对流天气物理量阈值探索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