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节原汁原味的常态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2018-09-25何一鸣

神州·中旬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公开课常态课件

何一鸣

摘要:“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是每一个教师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然而,如今的公开课要么为比赛,要么为展示,常常要設计毫无瑕疵的教学设计,甚至请来课件高手制作一些高水平课件。这样的公开课离她们的课堂教学研究是渐行渐远的。既然公开课要起到示范、指向性作用,那么对于其可操作性的要求就不能低。她们组织公开课,寻求的是“常态”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越接近原生态,越具可学性,越便于普及。所以原汁原味的常态课就更为实效些。

关键词:公开课;课堂兴趣

公开课的意义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给执教者一次锻炼和提升的机会。通过课前的反复琢磨、深度解读教材以及课后众人帮助的反思,可以深入、多视角地回顾教学流程、审视教学行为,逐步生成教学智慧,从而使执教者在一次次教学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走向成功。另一方面就是让听课者能从公开课的观摩活动中,学习借鉴上课教师的成功经验,触类旁通,获得教育教学成功的启示。让每一位听课者设身处地,置身于教学场景,反思比较,寻找组织课堂教学的最佳形式、最佳方案,从而挖掘、提炼经过理性思考的教育教学原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个体行为,使教学活动得以高效实施,最终获得教学能力的提升。它对课堂教学研究起着示范性作用和指向性作用。

然而,现今公开课的现状却未能尽其意。如今的公开课要么为比赛,要么为展示,为了追求其观赏性,不惜一味地营造一种“活跃”的氛围;为了追求其观赏性,常常要设计毫无瑕疵的教学设计,抛弃一定的所谓单调其实必须的语言训练;甚至请来课件高手制作一些绘声绘影、画面精美、令人惊叹的高水平课件。这样的公开课离常态课,离她们的课堂教学研究应该是渐行渐远的。想想她们平时的教学,有多少教师能有这样的水平与精力,为每节课这样精美打造呢?所以对于听课者来说,公开课就好比是大餐,是满汉全席,能吃却不会做,相反,常态课就好比是家常菜,吃了,看了,基本回家也就能学着自己做了。尝试几次,说不定还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所以,让公开课回归常态是有些“大道至简”的意味,应该成为一种趋势。

这学期,京东学校在七年级开展常态课堂公开课展示活动,我作为七年级的一员,有幸见证了几节成功的常态课。我把它比作是一道可口的、精良的、味儿一点儿也不比大餐示弱的家常菜,真是浓淡相宜,食之如甘。

这位教师讲授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纵观整节课,老师把语言学习与语言运用融为了一体,创设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抛弃了那些看似热闹、花里胡哨的东西,真正为了学生的成长,让课堂成为了学生成长的家园。学生在课内学得主动、学得有趣,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看来有以下几个亮点:

这篇课文篇幅不长,但饱含深情。她在课前先让学生对史铁生以及和他的母亲的经历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开始读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划出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句或段,并要小组间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在此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都说出来。从学生的回答中,她们不难看出老师在平时常态课下的扎实功底,她很注重知识的拓展与链接,不拘泥于教材目标,而是依据教材内容适时渗透一些相关的节日信息,让学生想说、有话说。在难点突破的基础上点面结合,始终体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言学习的基本法则。通过说图、听录音、回答问题、朗读、阅读练习巩固等环节的教学,学生的语言和情感都得到了交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最后一段话学生理解很深刻。她让学生先读,看看能想到什么,学生说到作者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提问:“我为什么现在懂得了母亲的话?我是怎么懂得的?”她引导学生再读此段联系前句体会,有了效果。有学生说:“菊花开得那么生机勃勃,母亲想让她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希望。”还有学生说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都能开得那么绚烂,母亲也想让儿子知道她们人也多种多样,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说得太好了,说实话我都没想到这儿。她又提问:“文中最后一个省略号有什么含义?有哪些意思没有表达出来而用省略号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写在省略号的地方.”学生陷入沉思,里面有对母亲的思念、愧疚之情。在最后一个环节,该老师也不忘情感育人,她以一问“我为什么现在懂得了母亲的话?我是怎么懂得的?”引发学生反思,进行感恩教育,同时还再一次激发了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热情,极大地再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不难想象,在老师长期的引导下,启发下,她的学生一定是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公开课回归常态能使其更具实效性

既然公开课要起到示范、指向性作用,那么对于其可操作性的要求就不能低。她们组织公开课,寻求的是“常态”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越接近原生态,越具可学性,越便于普及。所以原汁原味的常态课就更为实效些。

常态的公开课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不说对教材的深入钻研,课堂结构的巧妙安排,单说教学方法的精心选择,教学语言的逐句推敲,以及多次地试讲和反思,凭教师的“单打独斗”很难达到。所以常态的公开课也一样必须“磨”,“磨”中提升教师素养,“磨”中精益求精,毕竟其作用在于树立标杆,引领教改方向。它虽然与随堂课存在着区别,却应离随堂课很近。它实质上就是要求教师凭借多年的教学磨练与经验,能够将非常态化的教学变成一种高水准的常态化、个性化教学。理想目标是随着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逐步消除常态课与随堂课的距离。

总之,把课改理念转化成教学行为,需要载体传导,必靠桥梁过渡。公开课以其直观、形象、操作性强的独特优势,在引领课改方向、提升教师素养、解决教学难题、实现有效教学、追求学生发展等方面,义无返顾地担当起了“载体”与“桥梁”的作用。因而终上所述,让公开课回归常态应该成为一种趋势,让公开课返朴归真吧!

参考文献:

[1]陆月仙.由一节校内公开课引起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5(27):179-179.

[2].苏晓琴.记我的一节常态化的公开课[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24).

猜你喜欢

公开课常态课件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