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崇“善”向“正”须笃行

2018-09-25李琦兴欢庆

神州·中旬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道德价值精神

李琦 兴欢庆

古人云: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人的进步,有赖于品德的修养。一个民族、一个人能否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所有价值观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和发展起来具有特色的善文化,让善以做人、正以做事成为风尚,让中华传统美德得到传承和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成为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攻坚克难的核心价值理念。

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是从内心往外发出的,是精神的滋养者。一种文化只有大家形成自觉,才能称之为文化。如果大家都能时时刻刻想着“善”,按照“善”的要求做人做事,善文化就形成了。“善”字勾绘出人们的共同理想和精神家園,激发出强烈的共鸣。近几年网络媒体上对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的热烈讨论,折射出人们对道德良知的珍视与焦灼;就业公平、教育公平、司法公正一再成为舆论焦点,道出了人们对社会规则的关注和期望;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为公民营造踏实的幸福感和让国家铸就更强软实力的理想和追求。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对精神信仰、伦理道德、社会风尚的关注更甚以往,对主流价值和共同信念的归属感尤为强烈。人生需要信仰支撑,发展需要价值导航,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善”文化的及时提出,正对应了这三个层面的时代要求,可谓正当其时、大势所趋。

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贫穷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失去了理想信念,内心没有约束,行为没有顾忌,再多的外部要求,也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丢失了主导价值,没有了明确准则,冲破了道德底线,再富裕的物质生活,也难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善”文化是我们奋斗的梦想之舵,精神之钙,兴盛之魂。从知与行的角度,发掘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的道德情感,让“善”文化内化为我们的自觉意识,外化为大家的行为规范,才能产生凝聚力、焕发战斗力,夯实全面推进社会发展的思想基础。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当前我们正处于新一轮改革的窗口期、向现代管理转型的过渡期。新常态、新形势、新任务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善”文化的推动,被时代赋予重任,也承载着未来。“善”字不能只是说在嘴上,贴在墙上,落实不到行动上,那我们就走了形式。只有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共建共举,“善”文化形成了,大家都“善”,人人为他人着想,站在别人角度考虑问题,人人心底无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处理问题,我们就会生活在充满善意、充满快乐、充满自豪的环境中,大家才能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古人说得好,“人人皆可为尧舜”。常怀善念,常行正举,知行合一、行胜于言,我们要想让所生活的世界变得更加和谐美好,就要从身边具体事例入手,发掘坚守正道、敬业奉献、诚信勤勉、孝老爱亲、廉洁自律的典型人物;创新传播方式、丰富教育载体、办实各类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崇善向正的感人事迹。惟其如此,方能让大家真切感悟到真善美就在身边,逐步涵养传递善与正的自觉,激发明德惟馨、见贤思齐的正能量。古语云: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又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果大家都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把“善”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变成主导思想和行动的道德责任感,我们所展现的必将是一个文明地税的崭新风貌,我们所改变的也必定远胜于我们所期待的。让我们顺着“善”文化的指引,认清自己的使命,担起应负的责任,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展现作为,在工作和生活中时不时拿“善”作为一面镜子照一照、作为一把标尺量一量,让“善”以做人、“正”以做事的价值理念,鲜明、具体、生动地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李琦、兴欢庆,工作于河北邯郸,常年从事善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道德价值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拿出精神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