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力式火车不停站上下乘客方案可行性研究

2018-09-25嘉班

数码设计 2018年5期
关键词:火车头车头进站

嘉班*

(赣州市嘉班钢模有限公司,江西赣州,341000)

引言

在出行方式越来越便利的今天,怎样高速地、高质量地、更安全更绿色地出行,又成为了处在当今科技大爆发时期中国人探讨的新议题。从“绿皮火车”一佰多公里的时速,到“动车组”提高至二佰多公里时速。又从“动车组”二佰多公里时速,到“和谐号”提高至三佰多公里的速度,再从“和谐号”三佰多公里的速度,到“复兴号”提高至近伍佰公里速度,其铁路客运发展速度之快,给全国人民带来了越来越便捷的出行便利。

然而,不管火车提升到一个什么样的速度,到站停靠或者有选择地到站停靠上下乘客是必须的,这是火车商业客运的根本。火车在整条运行线路上速度的图形变化,可以用“冰糖葫芦串”来形象地比喻,靠站越多,所积累下来的停站时间就越长。

从北京西到广州南全程有2298公里长(注1:百度数据),共设有36个站点,每天有10车次火车双向对开。以G71车次为例,从北京西到广州南总运行时间为9小时50分(注2:火车306数据),运行途中有选择性停靠站台15处,累计总停站时长49分钟,约占整个运行时间的10%。而且还有20个站点不停靠,若每站停靠累计停站时间至少还会增加100分钟,约占整个运行时间的20%。若采用到站不停靠上下乘客运行模式,可以做到全线36个站点都能上下乘客,完全能改变部分乘客有站不能上车、有站不能下车、走回头路、需中转坐车的苦恼。我们再以G71车次为例,从北京西到广州南全程有2298公里,以“和谐号”平均320公里的标准时速(注3:百度数据),进行不停站行驶到达广州南的总运行时间为:2298公里÷320公里/小时=7。18小时,即7小时11分,可提早2小时39分钟到达。也就是说从早上7:25从始发站北京西出发,到达广州南站是下午2:36分,当天下午完全有足够的时间去办理公务、商务,访亲会友。除此以外,火车出站时没有起步的大电流消耗,只有“接力”火车头的小电流起步消耗及有限的提速消耗。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显著。这将又会诞生一个中国“奇迹”,而且逢站必“停”,能让更多的人群出行便利,又能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火车运营利润。

2015年7月,中国设计大师陈建军提出一个“中转车厢”概念方案。就是设想在铁路站点准备一节偏平的“中转车厢”吊舱,并悬挂于车道上方,乘客客从专门搭建的高平台上提早进入“中转车厢”等候。而火车尾部全程都要轮换着驼着一节“中转车厢”。到站前里面也提早坐满了下车乘客。火车进站时前面车头穿过悬挂于车道上方的“中转车厢”底部,并嵌入火车顶部滑槽轨道,“中转车厢”脱离挂钩并骑在火车背上后,后移至车尾顶部乘客上下楼梯口处锁定,再次完成上下车旅客交换。而原骑在火车尾部的“中转车厢”,进站后自动解锁脱离火车关悬挂于高平台边,也再次完成上下车旅客交换,各站操作以此类推。

这种方案从理论上来说概念上很成立,但要真正实施起来即非常复杂,技术难度非常大,安全风险极高,会让乘客承受像舰载机飞行员弹射起飞一样的过载压力,外突在外的中转车厢还会陡增列车运行风阻,增加能源消耗,而且低矮、拥挤、高悬的“中转车厢”还会让乘客陡增恐惧感及空间狭小的压抑感。

以高速列车短编组为例,一列8车厢编组火车总长约200米,这点车背缓冲距离要让处于静止状态下二十几吨重的“中转车厢”吊舱对接在奔驰的火车背上谈何容易呀?而且在对接过程中不能出半点差错,否则极易造成“车毁人亡”的重大事故,更会让所有乘客有比乘坐飞机更恐惧的心理压力,还要承受相当大的起步过载,特别是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病患者肯定承受不了对接时的这种瞬间“窜跳”。如果把火车进站车速降低到30km/h以下的安全速度,那就失去了不停站火车开发立项的意义。再则所有在营运车厢顶部必须进行全面加固改装,方能承受“中转车厢”吊舱在车顶上移动时产生的冲击压力。沿线高压电线必须全部加高,但隧道顶部加高更是一项不可能改造完成的任务。从以上多方面分析比较来看,“中转车厢”吊舱方案存在诸多缺陷,完全没有必要花费巨资去改造、变更已经成熟的铁路干线基础设施。

那么,要怎样才能以最经济、最安全地方式去实现这种“火车不停站上下乘客方案”的理想实现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另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不需要对车站、车厢、高压线路、隧道进行大改最简单易行的:“接力式火车不停站上下乘客方案”。

什么叫“接力式火车不停站上下乘客方案”?顾名思义,就是另一个火车头做乘客运送接力平台,把载有上车乘客的火车头,替换下列车组尾部载有下车乘客的火车头,形同田径赛场上的接力赛跑。这种方案即简单又安全,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在现有的铁路基础设施上就可以做到的,硬件上只要在车厢连接挂钩上进行自动化改进、软件上只要在车辆调度、岔道编程软件上进行升级改进就能实施,而且还可以新老模式并举,不信你就跟随我一道去“实地”体验一次……

下面以8编组火车组为例,进行“文字模拟运营操作”,以获取最直观的模拟效果。

1 准备工作

首先在车站停靠站车道适当位置上停靠一部车头朝后的动车头。

车头车厢内预先坐好上车乘客,车头车厢坐位不够时可多带一节乘客车厢。

指令火车进站最佳时速,假设为180km/h。

起动岔道跳转设备接通中间行车车道。

……火车经车站行车道通场而过……

2 进站列车组后车头动作

进站列车组后部车头在进入车站岔道前的一定安全距离内,(假设为2000米),车头或带一节车厢的下客车组关闭通道安全门并与前车厢启动脱钩(此处是该方案唯一需要进行自动化改进的部位),并与主车拉开一定距离(假设为300米),主车组通过岔道口10秒后(为防止脱钩失败预置足够的后车头通过时间),开起岔道变线装置接通左面靠站停车车道,后车车头带着下车乘客便可安全地驶入停车车道,车头停稳后,下车乘客可安心地有序地走下火车,上车乘客也有非常充足的时间有序地进入车厢内等候下趟发车。

3 在站台等候的“接力”车头动作

在靠站停车道等候发车的“接力”车头,在列车进站时,起动机车并缓缓加速,在出岔道前一段距离内(假设300米),车速必须提高到相同或者接近主车速度平行驶,并拉开三~四节车平行距离,主车通过完岔道后3~5秒内,立即起动岔道变线装置,由原来的行车车道接通到靠站停车车道,“接力”车头搭载上车乘客便能顺利地并入行车车道,并提速追赶上主车并自动完成安全对接,整车自检无安全隐患后开启通道安全门,开始交换上下车乘客,提前做好下一站点的下车准备。16编组列车中间两节车头必须去掉才得以应用,可用带动力车厢代替,以便前后编组车厢互通。若“接力式火车不停站上下乘客方案”可以实施,大编组列车也有可能也会削减长度,因为站站能上下乘客了,客流量自然会减少或会分流到了另一条线路上去。

4 技术要点撑控及模式切换

火车进站速度需根据各站轨道布置实际情况,预置火车进站车速、车头脱钩最佳时间。车厢脱挂钩系统需重新设计,车厢连接处需增设一道安全门,并配备工作人员把控。密封连接、通信联络管道,水、气、电接口需统一型号并固定在统一位置上。进站岔道控制设备、信号指挥系统必须灵敏,必须做到精准无误并备有应急预案,万一出现某种紧急故障,列车立即取消“车头接力”模式采取停靠站台模式上下乘客,调度室应紧急发出调配指令,协调切换模式顺利完成,以确保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待故障排除后,系统重新恢复“接力模式”运营。售票系统应根据乘客下车站点,进行科学化合理编排车厢座位顺序,以方便短途乘客能近距离移动到后车车头。

5 方案实施优点

(1)可减少能源消耗,利国利民。

(2)可大幅缩短乘客出行时间。站站可上下乘客,能让乘客有更多机会选择捷径线路到达国内任何一处,节省更多的时间少走弯路、回头路。

(3)不会影响到残疾人、老年人、体弱多病者剩坐火车。

(4)乘客没有急促的上下车心理压力,比现在的停靠模式还有更充分的时间上下火车。而且脱挂操作能在乘客不知情的情况就下完成。

(5)实施本方案技术含量要求低,现有车站设施无需改动,只对火车车厢连接处进行小的设计调整,花小钱办大事。

6 实施本方案缺点

(1)火车头会经常走“丢”。换下来的火车头会被下一趟不同线路车次的列车带到不确定的站点过夜,这会对火车头的日常维护造成诸多不便。

(2)要增加火车头的投放量。各高铁站点需配备1台或者多台火车头做应急备用。

7 结束语

经以上“文字模拟运营”操作流程显示,“接力式火车不停站上下乘客方案”比“中转车厢吊舱式”更可靠、更稳定、更安安全。方案简易可行,实施起来没有技术上的难度,利大于弊,可以从概念阶段立项转化为现实应用阶段,发展前景相当广阔深远,是一项可以大幅度节省能源的、利国利民的新时代变革方案。

[1] 人民日报 2017-6-25 最新版中国高铁揭秘:复兴号与和谐号有啥区别?

[2] 铁道论坛:[权威发布]发表于 2017-9-29 “复兴号”上的黑科技:往返一趟京沪省电5000度

[3] 陈建军,新浪网2015年7月9日未来高铁不停站可上下乘客

[4] 魏小飞,铁路春运客运组织及策略研究,《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年第10期

[5] 百度百科-铁路岔道.

猜你喜欢

火车头车头进站
高铁地下站内气流流动对空调系统的影响研究
社区少先队的“火车头”
男子刮擦奔驰车后留字条 车主“索赔”12元
高铁车头为什么是子弹头的?
老火车头的故事
春运期间北京西站共有154.8万人次刷脸进站
地心游记(四)一位向导
不高兴的火车头
绕道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