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园共育之爱心培养

2018-09-24岳强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家园合作爱心培养

岳强

【摘 要】“德育是21世纪教育的灵魂”,而爱又是德育之魂。爱是人类的一种伟大而高尚的情感,是人类借以维持自身发展和繁衍的基本力量。幼儿从小开始接受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爱,自己是个被动的爱的接受者。这些爱的累积,渐渐地使幼儿感受了爱,从而懂得了什么是爱,以及爱的意义。在付出爱的同时,所获得的爱的满足感与快乐感还进一步加深了爱的需要和实施爱的决心。如此反复循环,螺旋上升,一个儿童或一个成人从一个消极的爱的接受者最后成了一个具有爱的胸怀和爱的能力的给予者。但是要记住这爱的发展中的每一环都离不开教育者的正确引导和点拨。

【关键词】家园合作;幼儿;爱心;培养

幼儿期是儿童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正处于“自我为中心” 的发展阶段,由于中国家庭角色结构的改变,使独生子女享有更多的权利,在家中处在中心地带,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整天被爱包围着,生活条件具有独特性,使他们无意中以自我为中心,只知获取,不懂给予,加上现在的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上宝,对其宠爱过度,唯恐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负,受委屈。父母常常只是努力地用行动向孩子表示:“你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在这个世界上我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你过得更好”。 这种错误的信息让孩子也犯了类似的错误:一方面依恋父母,另一方面蔑视同伴,强调自我中心,在幼儿园,往往一个孩子哭了,没有一个孩子去关心一下;一只小乌龟死了,没有引起孩子的怜惜;一张小椅子倒了,没有一个孩子会主动扶起来……孩子们对周围事物的变化漠不关心,对弱者缺乏同情心,他们不会关心别人,不会与人交往,也就失去了快乐的源泉。于是孩子在家长的溺爱下,产生了不少弱点,其中最大的弱点就是缺乏爱心,幼儿期是爱心培养的最佳期,他们在“爱”的情感体验和培养方面程度如何,将是决定整个民族素质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此,“爱心”教育迫在眉睫,从小就把爱心意识扎根在孩子心里很有必要。

一、初步认识什么是“爱”

爱心,在孩子的成长中是必不可少的。爱是一种态度,一种需要,而且还是一种行动,说它是高尚的行动,那是因为爱的行动是无私的、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奉献。只有当将爱付诸于行动时才能真正体会爱的快乐,爱的幸福。一个总是等待别人伸出援助之手來给予爱,而自己从不愿付出爱的人是很难感受到别人爱的,哪怕是他已经得到了爱,这就是爱的双向性。请你先要学会付出爱。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是素质教育中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要让孩子从小就用童心通向童心,用爱心培育爱心,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根据生理学,幼儿心理等方面的研究表明,在幼儿园就读的3-6岁的幼儿,正处在智商、情商、成长发育的快速阶段,所以我们从小培养幼儿的爱心意识,有利于孩子以后乃至一生的发展。我们的宗旨是通过研究培养幼儿的爱心意识,让他们既能接受爱,也能给予爱,铸造孩子健康的人格。

二、“家长”要为孩子做出爱心榜样

由于家长和幼儿之间具有比较密切的情感联系,家长又是幼儿认同、模仿的主要对象,所以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在他们的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培养孩子同情心、爱心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影响。然而,当今却有大多数的家长非常忽视这方面的教育,每到周末,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到处奔波学习艺术技能,这反映了家长过渡重视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而恰恰忽视了培养孩子对人的良好的情感、态度的行为。为了能让家长从重视知识技能教育转变为重视孩子的爱心教育上,我们首先从转变家长的观念入手,引起家长对同情心、爱心培养的高度重视。通过听取讲座和相互讨论,家长们认识到,只重视知识教育和智力开发是不行的,还要对孩子进行良好的社会性素质教育,使他们从小善良富爱心,对人关心、体贴。其次引导家长充分发挥榜样作用,不仅言传,还要适时适地的进行“身教”。家长对周围人的同情至爱,随时随地都会记在孩子的心里,天长日久,这种无声的教育就会逐渐在孩子的心灵中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孩子慢慢形成关爱他人的品质。再次引导家长注意时时不忘利用身边的小事对孩子进行教育。如:有意识地让孩子关心爷爷、奶奶,力所能及地帮他们拿些东西;看见别的小朋友摔倒了应主动去扶,并给予安慰;在父母下班回家时,能主动帮着拿包、递鞋子。通过这些小事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激发幼儿的“爱心”行为。这时父母可以提个小要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家长可以引导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爸妈下班回家,给爸妈拿拖鞋;和爸妈拥抱;给爸妈倒水、捶背或讲故事、唱歌等。这样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关心父母,既培养了孩子的爱心,又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三、创设表达爱心的机会、训练爱心行为

在幼儿园的教材中,“爱心”行为的教育目标,不像其它学科那样明确,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制订相关“爱心”行为的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四、发挥家庭教育作用,促进家园共育工作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研究证明,在学前阶段家庭对儿童发展的贡献大大高于幼儿教育机构,因而,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形成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育的大环境,建立一种合作、和谐、一致、互补的关系,对幼儿的成长教育起到同步、共育的作用。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亿万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是幼儿园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保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应放在首位。 实践证明:教育在幼儿身上的作用是明显的,通过教育孩子们不仅会接受爱还会给予爱,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和实际行动表达出来,上述方法虽然在培养幼儿爱心意识过程中都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但是在实践中,它们总是结合在一起,互相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的。

参考文献:

[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 沈德立 主编

[2]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家园合作爱心培养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
论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设置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