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肢体协调性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

2018-09-24李秀梅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幼儿

李秀梅

【摘 要】在幼儿教学中,教学侧重点不同对幼儿能力的培养也不同,例如,单纯的是为了调动幼儿情绪而跳舞,那么幼儿只会感受自身身体律动带来的刺激与欢乐,而且更注重的是身体与音乐之间产生的共鸣;但如果引导幼儿在跳舞中与空间环境、伙伴、音乐产生共鸣,那么其动作体现更加丰富。在教学活动中幼儿肢体协调性的体现也与此相同,它需要幼儿感知音乐、口令等信号,通过协调肢体表达情绪,基于动作与空间、音乐等产生共鸣。为此,文章对幼儿肢体协调性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进行了分析,探究了有效提升幼儿肢体协调性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肢体协调性;教学活动

幼儿肢体协调性是一项重要的基本身体素质,在幼儿阶段,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肢体协调,能够对其终身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但很多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因教学侧重点不同,对幼儿肢体协调性的锻炼也处于不同的水平。为此,文章对教学活动中锻炼幼儿肢体协调性的策略进行分析,充分体现出教学活动中幼儿的肢体协调性。

一、利用音乐与舞蹈,激发幼儿跳舞兴趣

幼儿阶段,受年龄的影响,幼儿无法对音乐产生深刻的理解,但在听到音乐后,幼儿会基于身体本身做出简单的律动动作,因此,教师在利用音乐锻炼幼儿肢体协调性时,应选择简单的音乐,歌词通俗、内容浅显,最好在幼儿的生活中有所接触。如《爱我你就抱抱我》、《数鸭子》、《大王叫我来巡山》、《种太阳》等。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随时将这些音乐播放,引导幼儿跟随音乐一起律动,让幼儿随着音乐做出挥动双手、拍手、身体晃动等动作[1]。这个时候,教师也应通过头部、手、腰部等动作引导幼儿做出简单的舞蹈动作,从而使幼儿能够更深入的感知音乐,利用身体动作与音乐产生共鸣,逐步产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在幼儿阶段,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其大部分活动都是对生活中事物、人、动物等动作的模仿,利用其喜好模仿的特征也能让其对音乐有更深刻的认知,并初步对肢体协调性有所了解。很多音乐本身就自带舞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舞蹈视频配合音乐播放给幼儿,不对幼儿行为进行约束,引导模仿视频中的动作,使其通过动作传递音乐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通过动作与音乐产生了共鸣,体会了更为丰富的情感,同时也对锻炼了自身的肢体协调能力[2]。

例如,《大王叫我来巡山》这首歌曲,其舞蹈动作丰富形象,音乐节奏欢快,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模仿其中的动作跟着音乐蹦蹦跳跳,做出相应的动作,幼儿会自觉的更形象的展示出其中提到事物,在这首音乐的引导下,幼儿在课堂上玩的不亦乐乎,并非常喜欢音乐与舞蹈,久而久之的锻炼,可以使幼儿根据不同的音乐做出不同的动作,而这个过程也是锻炼幼儿肢体协调能力的过程。

二、利用专业的舞蹈教学,锻炼幼儿肢体协调性

幼儿园时期,幼儿学习的舞蹈基本上是以欢快为基调,教师在选择好舞蹈音乐后,要根据幼儿特性与理解能力,编排一些动作简单、易懂、方便模仿、形象、欢乐的舞蹈动作。这些动作的编排上教师要多花费心思,其舞蹈动作的目的不单纯的是为了教幼儿跳舞,更要在跳舞这个活动的过程中,锻炼幼儿的肢体协调性,使其身体能够得到协调发展。所以,在幼儿阶段,幼儿身体处于发展、发育的关键时期,幼儿教师要做好相关引导,保障幼儿肢体水平不断提升,为日后的发展与成长奠定良好基础[3]。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幼儿肢体协调能力的锻炼最好以基本动作为主,练习过程中,要调动幼儿全身各个器官协调,不仅是手、腿、头、胳膊等,口、眼等面部器官也要随着身体部位动作变化而变化,从而使其身体整体与音乐保持协调。例如,在《数鸭子》这种歌曲中,其中有学习模仿鸭子游泳的动作,也有数鸭子的动作,数鸭子这个动作不单纯的舞蹈动作,其要以现实动作为基础,通过赋予其舞蹈动作的韵律美,使幼儿的手、眼、嘴协调配合完成动作,所以,在教學过程中,教师要对幼儿器官与肢体动作的配合进行纠正,让幼儿学会利用五官表达情绪,从而实现整体的协调发展。

通常情况下,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只能对幼儿肢体协调能力进行简单的锻炼,要想真正了解幼儿的肢体协调性,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大型活动的机会,例如,在六一儿童节的文艺汇演上,教师可以通过编排舞蹈的方式,让幼儿在大型舞台上展示出舞蹈,这样的氛围会使幼儿的情绪紧张,如果在紧张中幼儿在肢体协调上出现了问题,那么则表示幼儿在肢体协调练习中仍需要得到强化;而如果幼儿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整整体的舞蹈动作,教师要注意幼儿面部五官与肢体动作的配合程度,如果在跳舞过程中,幼儿不注意表情管理与配合,那么其动作虽然是在正确的,但整体表达出的情绪缺乏感染力,而适当将个人情绪、五官与舞蹈动作产生共鸣,那么展示出的舞蹈动作不仅美观,给人的感觉也更舒适、协调[4]。

由此可以看出,幼儿肢体协调的锻炼不仅是要求幼儿肢体动作上协调,还要求幼儿能够将肢体动作与感官形成协调配合,给人以美观、舒适的肢体表达。这样的方式不仅是对幼儿成长的一种正确引导,其对幼儿的终身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利用舞蹈与音乐是幼儿园教学中体现幼儿肢体协调性的主要手段,利用舞蹈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将自身的动作、感官与音乐融合在一起,充分的表达出音乐传递的情感,并在其中体会丰富的情感,从而使幼儿的肢体更加协调,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幼儿日后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为此,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要合理利用舞蹈教学,逐步强化幼儿肢体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少青,冯淼,王琪, 等.幼儿体育游戏小组活动案例十 球类练习与注意力分配[J].青少年体育,2017,(10):31-35.

[2]曾晓萌.学前教育专业游戏型幼儿舞蹈创编的理论研究[J].教师,2017,(22):77-78.

[3]方桔素.利用趣味性体育活动激发幼儿对晨间活动的兴趣[J].小作家选刊,2017,(14):21-22.

[4]谢春燕.花样拍球促进幼儿肢体协调能力的初探[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10):14.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幼儿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谈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贯彻教学的教育性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